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最近在看《东周列国志》,看到第二回《褒人赎罪献美女,幽王烽火戏诸侯》时,心情跟以前有所不同。

稍微懂点历史的人,应该都知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书中把周幽王写得很坏,比如说书中写到周幽王“暴虐寡恩,动静无常”、“耽于声色,不理朝政”。不仅如此,还信奉奸佞小人之言。

当时有一个忠臣叫赵叔带,看到周幽王这样不理朝政,听信谗言,于是就屡次觐见,说周幽王这样做不对,要怎样怎样。周幽王不耐烦,就把他罢免了。而另一个忠臣褒珦听闻此事,就来劝谏周幽王,说周幽王“罢黜贤臣,恐国家空虚,社稷不保”,这不是咒骂国家倒闭吗?气的周幽王把褒珦给关了起来。

而褒珦的儿子为了救父亲,就有了后来献上美女褒姒,也就有了烽火戏诸侯之事。

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历史上这样类似的君王不少,比如说纣王,也是为了讨美女欢心,把忠臣比干的心都给挖出来了。

要是以前看到这样的内容,我肯定会气得不行,会痛斥这些昏君,为美色所迷惑,听信谗言,祸害百姓,最终葬送了国家。为那些忠臣感到可惜,为了这样的昏君葬送性命而不值。

但是随着我对心理学的研究,尤其是成为父母后,我却开始理解这些昏君,觉得这些所谓的忠臣义士死的一点也不冤。

死有余辜的忠臣

首先,我肯定佩服这些忠臣义士,为了国家,为了社稷,为了百姓,置自己的生命于无物,敢于死谏君王,这种精神品质是值得我们佩服的。但是他们做事的方法,却是有非常大的问题,因此使得他们死变得活该。

为什么?

你想啊,当着一堆群臣的面,劈头盖脸地说君王不对,指责他荒淫无度,甚至是痛斥君王为“昏君”,一般正常人谁受到了?更何况是君王,平常都是人家顺着他,早就颐指气使惯了,现在这样反对他,他能受到了?而且君王本来就更要脸,不然随便一个人指着鼻子骂却不管,那他还有什么威信可言,他靠什么在群臣之前立足?正常人都受不了,更何况是一个君王了,可不就把你给咔嚓了?

所以与其说这些君王是昏君,做得不对,其实更应该批评这些忠臣义士的做法。他们成就了自己的忠臣之名,却逼得君王走上了昏君之路。

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我为什么突然理解这些昏君了呢?就是因为现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就像忠臣和昏君的关系,我越来越理解孩子,发现问题更多的是父母。

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错误的规劝方式

一直以来,绝大多数父母采用的都是一种“否定式教育”理念,就是父母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缺点问题,然后指出来,要求孩子改正。比如说孩子磨叽,父母就指出孩子的磨叽问题,要求孩子不要磨叽。

这是不是跟那些忠臣义士劝谏帝王采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他们盯着帝王的问题,比如说听信谗言、沉迷酒色,然后指出来,要求帝王改正。

你看,他们规劝对方时,采用的理念是不是类似?也就是孩子小,没有帝王的权力,只能被迫地听父母的,否则父母可能也就被咔嚓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父母和那些忠臣义士采用的理念都是一致的。

理解了这一点,我也就开始理解那些昏君了。

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你看看现在父母教育孩子,孩子听父母的话吗?会按照父母的要求做吗?不会吧,孩子大部分表现出来的是叛逆。这么亲密的关系尚且不能让孩子配合,就更不用说君臣这种上下级关系了,君王就更不可能听这些大臣的“忠言”了,那些大臣被咔嚓也就理所当然的了。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要想赢得孩子配合,都需要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那作为大臣,要想规劝君王,那就更需要注重方法技巧了。这种生硬的“否定”别人的方式,不砍你砍谁?不要骂人家昏君,换成你当了周幽王、纣王,你也会跟他们做出类似的行为。

不要吹牛逼说你不会,你小时候父母说得很有道理的话你听了吗?让你好好学习你做了吗?现在让你努力工作你做了吗?现在网上盛行的躺平,人家白岩松好言相劝,劝你不要躺平,你听了吗?你不是还在指着别人的鼻子骂,说人家忽悠你、剥削你?

所以不要觉得自己牛逼,觉得自己当了帝王就是明君。这是人性,是本能,违背人性的沟通方式,无论面对孩子还是帝王,就注定会失败的。

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那有的网友可能问了,不这样跟对方沟通,那怎么沟通?答案很明显,是顺应人性啊!

顺应人性的规劝

如何顺应人性?

《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大家都应该看过吧?赵国被秦国攻击,想要向齐国求救,而齐国要赵太后的小儿子去做质押,而赵太后宠爱小儿子舍不得,并且放言“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而触龙却利用了赵太后疼爱的小儿子的心理,从为小儿子将来继承王位的角度着想,成功说服了赵太后。

当然,在这其中触龙的沟通技巧是很重要的,但是沟通时立足的出发点才是根本。试想,如果触龙也来劝说赵太后,这是站在国家的角度来劝说赵太后,与赵太后疼爱孩子的本能对抗。而触龙的说服则是站在赵太后小儿子的角度,为了她小儿子将来考虑,这恰恰是顺应了赵太后爱孩子本能:你不是爱孩子吗?那你更应该为孩子的将来打算。那赵太后能不同意吗?

所以尽管昏是有错,但那些打着道德旗号,为国为民的忠臣,责任起码也要承担一半。说得不好听点,是他们逼的君王变成昏君的。但凡他们在规劝君王时讲一点技巧,顺应一下君王的本能,不就把君王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吗?周幽王、纣王啥的还能犯下这种错误吗?

当了父母之后,我才明白:古代忠臣死得不冤,有冤的是那些昏君

这就跟父母教育孩子一样,但凡父母改变一下自己的沟通方式,孩子还会叛逆吗?

现在很多父母也觉得孩子叛逆是孩子的问题,就从来没有反思自己的问题。

来看下面这两种方式,你觉得哪种会引起孩子的叛逆:

1、父母带着命令的语气对孩子说:赶紧去写作业。

2、父母问孩子:晚上几点写作业?自己去定好时间。

最终都解决了作业问题,但是哪种方式更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更容易让孩子不配合?答案显而易见。

这其实就是我们“肯定是教养”的理念,相信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之所以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只不过是受其他不良因素影响的结果,我们父母需要做的就是从自身、从周围环境中发现问题,消灭这些不良因素,那孩子自然就重新走上正规了。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没有否定孩子,而是顺应孩子的本能教育,因此孩子就不会反抗我们,当然也就可以更好的配合我们的教育。这才是教育的正确打开方式。

欢迎关注我专栏和同名公众号,学习更多“肯定式教养”的理念和技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昏君   忠臣   父母   谗言   义士   小儿子   君王   太后   帝王   叛逆   本能   人性   理念   古代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