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这些坑人的亲子互动模式你还在用吗?

家长,这些坑人的亲子互动模式你还在用吗?

到特中特教育中心日新班来的学生,都是学校认为没救的、家长感到无奈的。来到这里的孩子都能变,但要孩子变,家长先变,因为孩子的问题大都是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出了问题。

《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生下来的孩子既然性相近,可后天相差甚远,那都是因为“习”,而习就是我们家庭养育的方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模式。

还是让我们从孩子的表现说起吧。

李某,小学一年级上了两次,到二年级下学期找到特中特的。当时,声母认不全,韵母不会读,一百个数数不下来,《弟子规》几百个字,能够会读会写就三个字:人、三、口。口还是两笔画成的,不是按笔顺三笔写出来的。一遇到不会的就是伸着两手,探着头,鼻涕眼泪满面的哭。这孩子还有个明显的问题就是个人自理脏、乱、差。每次学习他都是先把头拱到桌兜里翻半天。每天提醒他收拾,每天脚下还是一片。爱耍小聪明,对于应付检查他会有不少的手段,比如,以哭抢理;摆出做事的样子作无效努力;口是心非,耍奸磨滑等。

崔某,和李某一样的上学经历和认知水平。来到的第一个月,三十天他能一句话不说,不管谈什么问题,他最多以摇头、点头来表达他的意思,更多的是用眼死盯着你等你去猜他的心思。学习上,他只要不想干了,就会以沉默来对抗。一说减任务,就来劲了。比别人的少好说,配合学习,如果感觉比别人的多了就不干了。比如,大家都在背《弟子规》,版本不同,别人拿的书一页的上半页是《弟子规》内容,下半页是解释,表面看是半页。而他拿的版本,是一种大字的,没有解释,看起来是整一页。当初大家商量每人一次背一页,他腻着不动。后来他提出要背半页,当不同意的时候,他又提出换本。可后来他一查字,又提出要换回来。

孔某,上七年级了——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让他在小学六年级升学考试中尽管语、数、英三科每门都不超过40分,也同样能上初中。他学习被动,能坐着整晌不动,但没有效果,你对他说什么,他一样会以一种茫然的眼神盯着你,让你无奈。

……

我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从小就有了。主要是孩子第一自我意识形成期的不恰当对待。

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第一自我意识期,是指孩子在2~3的时候(现在都提前,一岁半到两岁)就有明显的自我表现。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不再由大人随意去安排自己,他要成为生活舞台的主角。这本是孩子成长的必有过程,但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懂得恰当处理,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家长的强势让孩子不能表现自我,自我意识没有达到生发和培育,结果会导致人生的悲剧——这样的孩子一辈子都不敢表达自我,只会唯唯诺诺成为别人的附庸。我们另外的文章细谈。二是,由着孩子随便长,孩子怎么折腾都无条件满足——这样放纵式的溺爱,会形成典型的病态的自我中心性格:自私、任性、无责任感。这也同样会导致孩子的人生悲剧。我们中国式家庭教育最易这样做。我们想想看,自私,孩子只会让自身利益最大化,贪图享受而不愿付出——任何在他看来费事的事情都不愿意做,包括念书、写作业。任性,会让他不顾伦理而乖张行事,遇到管教时不惜大吵大闹——而这种时候,大多是家长妥协而导致孩子更加放肆。无责任感的孩子你就别和他说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那是没有用的,考虑未来那是更不可能的,他们只愿及时行乐。

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学了吗?从两岁开始,家长就为孩子埋下了不学的病根。李某以哭来表达自己的拒绝,他的妈妈最爱讲的一句话就是,不管他个兔孙了,结果往往是吵一通作罢,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崔某以沉默来表示他的拒绝,横到最后家长就是上前哄,所以,当他不愿意做时,就等着你哄。孔某做事磨洋工,完全是家长的溺爱放纵,让他总是感到,我不做也没事,所以,上了六年小学什么都不会。

我们去解读一下那些学习有问题的孩子,是不是都有这样的问题?

今天,我们在埋怨孩子不争气的时候,有没有想到是自己的互动模式造就了今天的他。我们做家长的由于认识不到这一点,在不良的互动模式中给孩子造成认知上的误区。包办式的溺爱,让他感到,我不用做什么就可以衣食无忧,把物质享受当做理所当然。迁就放纵,让他感到,我想怎样做就怎样做,在家可以不听父母的,到外面可以不尊重人,可以不听老师的。可我们家长忽略了,你能为他撑多大的保护伞。家里可以由着他,来到学校呢?违纪。到了社会上呢?违法。哪种结果是家长想要的。违纪、违法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爱,也要有认知。家长对爱认识不够给孩子带来的痛苦,间接的也给自己造成痛苦。我们没有能力包养他一辈子,为啥要给他一世什么都不用做的感觉?我们没有能力支撑他一辈子,为啥要让他无法无天?你给了他快乐的昨天,但面对社会的要求,你又不得不让他在今天痛苦的改变。你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改变孩子,请先从我们家长自身开始吧。李某、崔某都在特中特上了两年了。进步是肯定的,但是慢,并且出现反复。比如,刚有点起色,双休日一回家,回来的头两天一定是上课没精神、瞌睡、学习没感觉。每周五天,先耗去两天,家长却只嫌孩子改变慢。在本学期,通过和家长沟通,我们决定孩子双休日不回家。想到的是,两个孩子真的是进步明显。想不到的是,家长看到孩子有起色,就仍然坚持每周一次,结果,他们的学习状态就又退下来了。感叹的不止这两个,有的家长就直接说,刘老师,孩子在你那啥都好,我们也看得到,为啥一回家就又变了呢?我只能感叹,环境不一样。

其实改变也不难。如果孩子在第一自我意识期能够给他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让他知道他该做的——听不懂,用行为规范,他就不会有自我中心的病态性格,也不会有后天诸多的不足。即使孩子现在上了幼儿园、上了小学、上了中学,都不晚。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定型在25岁。25岁前去改变都有可能,只是年龄越小改变越易,年龄越大,改变越难。

如何改变,规范孩子的行为。《弟子规》、《朱子家训》可用,传统美德可用,让孩子从小懂得,世上不止我一个,还有规矩要遵守。我们家长不知道,就让我们先从学习开始。

我们特中特的心智成长训练营是从这开始的,日新班也是这样影响孩子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3

标签:家长   模式   坑人   溺爱   双休日   病态   认知   亲子   责任感   后天   悲剧   任性   性格   痛苦   自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