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文|王有金


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郭澄清在劳动

我的村人郭澄清,不但是一个著名作家,还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党的好喉舌,是党的政策的赞美人,社会主义新制度的弘扬者。

他出生于1929年,1949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时他刚滿20岁。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他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心情无比激动,投身到激情燃烧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用笔来歌颂新社会出现的新事物,新景象,新人物。

他利用工作之余,发挥自己的文学爱好特长,书写散文、诗歌、短篇小说,写农民、商业工作者、社会服务人员,也写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公社书记,尤其是写农民、农村、农业的事最多,被称为农民作家。


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郭澄清和乡亲交流

他的文笔,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纯朴鲜活,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参与者、积极分子,都是党的政策的拥护者,仅上世纪五十年代,他就写出了几十部作品,被报刊采用,大部被印成册子,或单行本,或小说集,尤以《社迷》《黑撑柜》《茶坊嫂》《公社书记》最为著名,是人们公认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青年作家,反映农民新形象的农民作家。

上世纪五十年后期,宁津县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县,时任县委书记的辛生就曾感慨地说:“没有郭澄清的作品和影响,宁津的这称号是得不到的。”

郭澄清当过人民教师,小学校长,中学校长,广播站站长,县委办公室主任,挂职过公社副书记。他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尽职尽责,发挥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作用。


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郭澄清夫妇和孩子

1961年夏天的那场大水后,他时任时集公社挂职副书记,全身心的赴在抗洪救灾第一线,手拿探水棍,一个村一个村的察看灾情,鼓舞民心。我深深地记得他给父老乡亲们讲抗洪救灾的场面,那么感人,那么鼓舞人心。

时集公社马厂村有个人民教师叫王春芳,是我老伴的中学同学,去年她给我打电话说,1961年大水后,她也在村里听过郭澄清给村民讲过抗洪救灾的报告,人们那么爱听他讲话,他讲的深入浅出,头头是道,都是些实在道理,没有大话套话,她记忆了几十年。

五十年代初和六十年代中期,郭澄清都遇到过挫折,但他不怕困难,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博大胸怀和坚强意志顽强地走了出来,更使他坚定了对党的信念,对祖国的热爱。他那首流传全国的“糖甜不如蜜,棉暖不如皮,爹娘恩情深,比不上毛主席”的短诗,足以证明他对党的信赖和对领袖的热爱。


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郭澄清生活俭朴,吃穿清淡,生活低标准,一辆旧自行车伴随了几十年,一件衬衣,一件旧棉袄,一双土布鞋穿了十几年都不愿舍弃,在三间自垒土房屋中创作出百万字题材的抗日巨著《大刀记》,被传为佳话。

1975年8月18日,时任德州地委第一书记的刘干带史志办公室主任朱淮来郭杲村看望他,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穿戴的那么朴素,住得那么简易,哪象什么作家,简直象个普通农民。

郭澄清对自己生活上低标准,但他对工作,对事业,对创作的要求确非常高。他和著名作家浩然是好朋友,老相识,常常书信往来,交流创作体会和经验,也多次找机会见面,共述情感。

他生于1929年,浩然生于1932年,他比浩然大3岁,本应是浩然的老大哥,但他总是拜浩然为师,向浩然学习。在浩然创作出《艳阳天》《金光大道》两部长篇作品后,郭澄清也准备书写长篇《千秋业》,但又怕其内容与浩然的作品相重,经深思后决定先写抗日题材的《大刀记》,而后再构思千秋业,他就是这样生活上平民化,创作生涯上高要求,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品德意境。


作家郭澄清的党心

他有一批好学生,凡有向他求教的文学爱好者,他从不拒绝,而是认真助帮,教人真经,不怕麻烦。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帮助和文笔下成长起来的人很多,有的成长为党的优秀干部,如山东省文化厅厅长张长森,德州市总工会主席李守凤等。也有的在他的笔下成为了先进模范,如宁津的杨学珍、苑桂田等。

他在家乡写《大刀记》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关照,常常有领导、同事、好友和文学爱好者来看望他,也随之给他带些营养品,但他从来不只顾自用,而是把那些东西又分别分送给村中烈军属、孤独老人、残疾病人,也时而把医生为他而备用的那些药品给与他用,给与那些更急需的父老乡亲。八十多岁的烈属李金贞就是最大的受益者。

郭澄清廉洁自律,不搞特殊化,始终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作风。在书写《大刀记》的日子里,常有县市领导和有关文化部门的领导来看望他,入村的道路泥泞,坑洼不平,县交通部门的领导打算往村里修一条硬化路,被他及时制止。

他说:“我在老家写书,为我而修一条路,别人怎么看,怎么讲论,咱不搞那特殊化,也没那个必要,。咱一个共产党员,不能叫老百姓挑出毛病来,不能让人说闲话”。

据三十八军退役的共产党员杨全华回忆,有一次郭澄清到济南参加一个会议,正赶上他在青岛医学院上学的儿子要跟车去济南乘火车回校,他坚决不许,说:“你是一个学生,上学是为了长知识,怎么能随便搭乘公务车随行呢,当孩子的不能养成这个习惯,更不能有跟着老子沾光的想法。"郭澄清就是这样要求自己,这样严格要求家人和孩子。

在调往省城之前,他总是从县城骑自行车回老家,在经过杨西川和郭杲村时,总是下车步行,与人们打招呼,话乡情,握手拍肩,和乡亲们亲切无比,没有半点架子,就是一个在外工作的村中人。

村中老支书郭金忠在回忆中写到,郭澄清在写大刀记的那几年,与村干村民相处很好,他常常召集村干部到他身边,帮助研究种植结构调整,村庄周围绿化,村南两湾水面利用养植事项。村中四个生产队的1400多亩土地上,处处留下了他辛勤的脚印。

他在病后住院康复的日子里,仍然边治疗边创作,又以惊人的毅力书写了《龙谭记》《决斗》《麦苗返青》等作品,被人们称为保尔作家,体现了一个共产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强意志,为人民,为国家,为后人留下了精美的作品。

郭澄清是一个著名作家,是一个文学工作者,更是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他密切联系群众,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不讲排场,不摆资格,虚心地为人民写书,为民族呼唤,甘当党的好喉舌,甘作农民的代言人,他是一个好党员,具有一颗忠诚的党心,优秀的党员之心。


作者简介:王有金,德州银行退休干部。1969年参军。原籍山东宁津县时集镇郭皋村,与《大刀记》作者郭澄清为同村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宁津县   宁津   德州   作家   喉舌   父老乡亲   济南   大水   大刀   共产党员   公社   农民   领导   作品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