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加拿大有一位女摄影师为了拍摄一组震撼人心的照片,她带着很多棒棒糖来到了孤儿院。


她请老师准备好热水,给孩子们洗澡,孩子们在氤氲的雾气中嬉笑打闹。


她又给每个小朋友都发了一根棒棒糖,孩子们别提多开心。


就在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候,她恶狠狠地抢走棒棒糖,直接扔进垃圾桶。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小朋友不明所以地愣了,然后哭了,一个,两个,三个……哭声就像传染一样,所有的小朋友都哭了起来。


女摄影师赶紧拿出照相机,拍摄下来这“难得”的一幕。


照片出来后,她非常满意,孩子们的悲伤真实而又深刻,她将照片取名为《孤儿院的悲情》去参加摄影比赛。


结果很尽人意,她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可是就在他意气风发得走上台领奖的时候,主持人突然宣布本次大赛一等奖取消。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女摄影师非常消沉,把自己关在房间整整两天,直到第三天,她收到了大赛的奖杯和一封信。


那是孤儿院的院长写给他的,信里面说:作品本身非常出色,但是她也应该体会一下孩子们被夺走棒棒糖的悲伤与绝望。


人类的悲喜是相通的,只是不同人眼里的权重不同。


坏情绪的传递——踢猫效应


在中国,父母有着绝对至高无上的权威,面对年幼的孩子,他们时而温柔耐心,时而又威严霸道,更多时候,他们奉行的还是棍棒教育。


实在是孩子有时候太气人了,好好和他说他却不听。


央视《道德观察》里记录了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他非常淘气难管,导致后来父亲脾气上来直接用绳子把他绑起来打。


可这孩子并没有因此改变,反而越来越堕落,最后彻底辍学。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如果父母的脾气太大,那么自然让孩子不敢主动去靠近,因为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寻求到安全感。


他们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因为父母的暴力而产生叛逆,影响亲子关系,处处和父母作对。


当孩子无法达到父母预期,甚至与最基本的程度都背道而驰时,父母便会不甘心,认为所有的过错都是因为孩子不努力不听话而造成的。


所以不自然的就会产生坏脾气,而孩子自然也就成为了被发泄的对象,而被发泄者仍会将这些负面情绪继续传递给他人。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一位公司老总在上班途中因为超车被罚款,到公司后的他气急败坏的叫来了经理,没有任何理由就一顿责骂。


经理不敢反驳,只有把气撒在了秘书身上。


秘书也不甘心,找了个基层员工就以莫须有的理由批评了一番。


员工回家后对着老婆就是一顿叫嚷。


一头雾水的老婆拎起旁边的孩子就打了几下屁股。


孩子无法反抗,只能狠狠的一脚踢在了自家猫的屁股上。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这就是著名的踢猫效应。


比起自我消化一些负面情绪,我们更常做的方式是转移。


但这种方式并没有错,转移也可以发挥好的效果。


思考维度的转移,理解万岁


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曾提到:


著名的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认为,父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情绪抹杀型和情绪引导型,


情绪抹杀型的父母,他们很难感知自己和孩子的情绪,并视负面情绪为禁忌,他们希望孩子永远都处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然而情绪引导型的父母,很能包容孩子的情绪,他们不认为情绪有好坏之分,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时间和空间。


情绪抹杀型的父母往往只关注自身感受,因此无法理解孩子的行为,情绪也因此产生。


但如果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调整自我,才能阻止负面情绪的滋生。


1、调整期待


《婆婆和妈妈》里,黄圣依让儿子安迪上网课,但安迪又约了好朋友一起玩,因此他很抗拒。


杨子打来电话,安迪在电话里就跟爸爸发脾气。听孩子口气不好,杨子提醒他不要以发脾气的方式解决问题。


安迪一路抽泣到家,而杨子并不知道安迪为什么生气,孩子又只哭不说。杨子有些火了,批评并警告他停止生气。


安迪努力克制情绪,却抽泣得更厉害。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杨子发现再批评下去,孩子可能会更难过,于是停止指责,搂住儿子说:“爸爸爱你……”,安慰并帮他缓解情绪,冷静下来。


父母不执着于孩子一定达到要求,反而体谅他的处境,并给予理解,情绪才不会找上门。


实际上,只有在爱和理解里,孩子也才能变得更好。


2、离开现场


觉察情绪上来,可以先离开现场,等心情平复之后,再来应对眼下问题。


综艺节目里,应采儿教Jasper学中文,但他一个都记不住,应采儿很失望,跟孩子说话的口气也越来越差,Jasper也委屈地哭了。


为了避免朝孩子发火,应采儿独自回到房间,稍作平复之后,她再次找到孩子并解释,要以怎样的态度学中文,以及学中文的好处。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情绪上来,理智就走开,应采儿明白此理,所以并没有在生气时解决问题,而是整理好情绪,才来处理问题。


除了父母离开现场,也可以让孩子逃离现场。跟孩子约好,发现父母生气或发脾气时,就赶紧逃跑,避免伤到他。


如果父母还是忍不住朝孩子发了火,事后要及时跟孩子道歉,并告诉他:爸爸妈妈发火,是自己没控制好情绪,并不是你的问题。


觉察情绪,逃离现场,有助于管理情绪,也是保护孩子的好方法。


人无完人,每个人总会有控制不住自己情绪的时刻,道歉也不一定会被对方谅解,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尽量做到“不带攻击性”的指责。

踢猫效应:你处理孩子“坏情绪”的方式,决定他一生的性格与命运

可以嫌弃孩子笨,但说他一事无成、令人失望就有点过了,很多小问题被情绪夸大后,对心灵造成的冲击也会成倍增加。


而这种过度的言语更无法让对方明白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需求,我们只是希望孩子好而已。


在控制情绪程度的基础上,如果能再说出孩子的感受便更加事半功倍。


哲学家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


爱孩子,就试着理解他的情绪,父母也不会让自己处在生气等负面情绪中。


理解是孩子成长的动力,也是父母情绪的调和剂。


用理解陪伴孩子成长,把好脾气留给他,而孩子才能成为可爱又优秀的自己。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3

标签:情绪   方式   孩子   孤儿院   棒棒糖   摄影师   负面   小朋友   效应   脾气   生气   批评   性格   爸爸   父母   命运   现场   照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