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现在大多数父母,在结婚的头几年都处于事业上升期,因此谁来带孩子成了一个难以调和的问题,而大多数人的选择还是让爸妈帮忙。


可有了爹妈的参与,下面这些场景,大家一定不陌生:


@以前觉得孩子磕碰怪地板的太夸张了。直到我娃出生才发现我有多傻多天真。孩子摔倒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一同冲出来,抢先抱娃的有,骂地板桌角的有,还顺带着给我和队友安看护不周罪名的也有~就,全家人搞“快闪”似的。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孩子湿疹买了药膏不让涂,非要试试偏方用艾草洗澡,说“是药三分毒”。但,孩子发烧我坚决不用药,又说我不给孩子吃药,要耽误她大孙子病情。


@前边刚说了孩子不能老看手机,结果一转头,人家就把手机递给孩子了,还说我给你把电都充满了,玩吧!


@孩子犯错,你刚张口教育,半路绝对杀出程咬金“孩子还小,懂什么”,8岁了还小?就离谱。


@说了不要喂饭、不要喂饭,可老人就是不听,都5岁了,还追着喂呢。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在很多妈妈看来,老人总是固执己见,不肯接受或者说根本无法理解现在的一些科学育儿方法。


想要改变一个老人真的很难,改变一个固执的老人更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隔代带娃的分歧的时候,年轻人如何去说服老人呢?”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改变不了老人还可以改变孩子


隔代教育的矛盾,其实由来已久,就像四大名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成长过程就是最好的反面教材。


宝玉自幼便养育在奶奶贾母身边,贾母对宝玉的宠爱简直无以复加,不但在衣食住行上给了宝玉最高待遇,还处处插手父亲贾政的管教。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贾政要在大观园试试儿子的才情,老太太三番四次打听消息,随时准备把宝玉“救出魔爪”。


贾政出差前留下作业,宝玉贪玩没有完成,贾母就鼓励姐妹们替他写字糊弄功课。


在小说第三十三回里,两代人的冲突达到了至高点。


贾政听说宝玉“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恨得抄起家规就要暴打儿子。


然而贾母却不问缘由,只是口口声声道:“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以孝道的名义指责贾政,贾政只能苦苦叩头认罪。


从此,父亲对宝玉的教育上处于更加弱势的地位。


贾母溺爱宝玉是有底气的,因为她认为不管宝玉长成什么样,她都可以给孩子一个平安喜乐的未来。


人只要有钱有势,周围便全是好人,孩子毛病再大,别人也会容忍三分。


只是曹雪芹安排的结局无情的打破了贾母的幻想,而被老人养成巨婴的宝玉,随着贾府家道中落,他也只能沦落成为一个乞丐。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老一辈人的想法和我们、和社会目前的现状真的相差太远了。


但往往刚和爹妈争论几句便被扣上一顶“不孝”的帽子,还会被指着鼻子说:“你以前还不是被我这么带大的,你现在不也长得好好的吗!”


面对性格强势、太爱操心的老人,和他们据理力争、苦口婆心的劝说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除了留下越来越多的心结,到最后什么也没改变。


可老人最听谁的话呀?还不是孙子孙女,如果孩子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老人不也乐得省心吗。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就比如,老人怕冷要给孩子加衣服,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要学会自己感知冷热并及时表达出来。


下次老人再给娃穿衣服,孩子自己就能说热,比我们解释一百遍小孩子比大人更怕热,单靠手凉不能判断等等更管用。


再比如,老人总是替孩子做这做那影响孩子的独立成长,我们也可以给娃“洗脑”:


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要尽量开动脑筋自己做,这样你才能越来越聪明,才会变的越来越有用。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下次当老人再想越俎代庖的时候,孩子便会去拒绝、反抗,面对孩子的执拗老人可比父母更容易妥协,顺着孩子的意愿去做。


不过改变孩子也不见得什么时候都好使,尤其是已经被老人影响很深的孩子,如果老人成为陪伴孩子最久的人,那么他们就已经成为了孩子心中的“重要他人”。


这也是贾政无法改变宝玉的原因,在宝玉心中,能带给他安全感的人始终只有贾母一人。


毕竟只有当孩子内心感受到安全后,才会去倾听、信任对方说的话。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改变不了孩子还可以改变自己


《中国教育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以妈妈的视角,描述了孩子如何因为外祖父过度保护而有了自闭症倾向,又被妈妈艰难治愈的全过程。


文中的妈妈以为,让退休的父母来照顾孩子,既可一解老人思孙之苦,也能让孩子得到充分的呵护,还能让自己腾出精力拼事业,一举三得。


在最初几年,父母不辞辛苦照顾外孙,孩子健壮成长,年轻父母安心打拼,这个三赢计划似乎达成很完美。


然而到了小明四年级时,妈妈发现孩子有自闭症倾向。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起因是二年级的某一天,班主任偶然讲课拖堂,外公冲到教室里,骂了老师并拉走小明。


外公认为保护了外孙,却不知外孙从此以后被同学孤立。


班主任说:“小明和其他同学相比,身上有非常明显的隔代抚养的特征:内向、寡言少语、不合群、不自信、注意力不够集中等。”


妈妈忍痛把父母送回老家,从此把工作外的几乎所有时间都给了儿子。


空闲时候,带儿童书籍让小明与小朋友们分享;晚上陪他做作业,做游戏;临睡前陪他读经典,背英文。


一年后,孩子终于慢慢恢复到健康活泼的状态。


这么严重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只要父母不是当甩手掌柜,一年到头见不了孩子几面,那么孩子受到老人的“影响”还是很少的。


任何一个孩子的性格成长都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老人带娃只是来帮忙的,更多的是在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真正影响孩子最深的无疑是我们自己。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就像上文提到的“重要他人”,优家教育创始人吴臻老师对此的解释是:


打个比方,一个孩子站在中间,有好几个大人同时拉他。


孩子最终走向谁,那个人就是孩子的重要他人,也就是指对孩子影响最大最重要的人。


当家人的育儿理念不一致的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去竞争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


怎样成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呢?做一个有趣的好玩的,会陪孩子玩的大人,当我们能够陪孩子玩,他开心了放松了,自然而然也就被我们影响了。


谁最能让孩子开心呢?当然还是我们,在带孩子去游乐场、带他去吃好吃的、陪他一起读书、玩耍时,我们的价值观、是非观都在一点一滴的灌输给孩子。


与其担心老人的行为和做法会伤害孩子,不如做好自己,给予孩子榜样和示范的力量,成为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人。


“我以前就这么带孩子”,面对隔代育儿矛盾父母差距不是一点


话又说回来,和老人“讲道理”时我们依然要多一分理解与包容,这和我们对待孩子的错误是一样的道理。


老人不是保姆,我们不能要求他们照顾我们的生活,又丝毫不能僭越。


这样只能让老人越来越压抑,找不到存在感,内心积聚不满,家庭矛盾只会越来越多。


父母与我们的目的是相同的,那就是希望孩子可以健康快乐的长大。


那么在一些无关原则的事情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没什么大不了。


老人偷着给孩子吃零食,吃一点就吃一点吧,等孩子回到家里再去板着他;老人想给孩子喂饭,一次两次喂就喂吧,只要孩子懂得自己吃饭就好。


我们虽然被爹妈用“错误”的教育方式养育成人,但他们也为我们承担了太多太多,而这次该轮到我们去承担了。


愿每个孩子都可以得到善意的对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5

标签:自闭症   大观园   宝玉   父母   孙子   外孙   爹妈   外公   班主任   倾向   差距   大人   矛盾   儿子   老人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