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辞海语词分册》的“吹毛求疵”

对《辞海语词分册》的“吹毛求疵”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新华书店刚到十套《辞海语词分册》(以下简称《分册》),我就买了一套。从此,我的这位“不说话的老师”就一直陪伴着我。现在我退休了,她依然不离不弃地与我相伴。我不认识的字,她告诉我;我不懂的词,她给我解释。我打内心里感谢这位“不说话的老师”。

我有个不怎么好的习惯,爱较真。在向这位“不说话的老师”请教时也爱较真。可以说是吹毛求疵吧。

《红楼梦》几处有“葳蕤”这个词,如第五回:“春困葳蕤拥绣衾,恍随仙子别红尘。问谁幻入华胥境,千古风流造孽人。”这里的“葳蕤”是什么意思呢?于是查《分册》,仍不解其意。因为《分册》解释说,葳蕤,一是叫玉竹的草,二是草木茂盛枝叶下垂貌,引申为盛多貌。我在此词条的空隙处写道:“那么红楼梦中的‘葳蕤’该作何解释?”。后来,在周汝昌与晁继周两位先生主持编写的《红楼梦词典》找到了答案。这部词典的解释是:“①形容人萎靡不振,提不起精神来的样子。《史记·司马相如传》‘纷纷葳蕤’。索隐云:‘胡广曰:‘葳蕤,委顿也。’’〖例一〗袭人道:“你出去了就好了。只管这么葳蕤,越发心里烦腻。”(第二十六回)〖例二〗方才雨村来了要见你,叫你那半天你才出来;既出来了,全无一点慷慨挥洒谈吐,仍是葳葳蕤蕤。(第三十三回)比较:例一‘葳蕤’。旧行本作‘委琐’;例二‘葳葳蕤蕤’旧行本作‘委委琐琐’。”

读《后汉书·马融列传》。碰到“树以蒱柳”句。蒱,范晔注曰:“蒱亦柳也”。而《分册》的解释仅为古代博戏。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例举了《西山一窟鬼》。其中云:“婆子道,……又好人才,却有一床乐器都会,又写得算得,又是唓嗻大官府第出身,只要嫁个读书官人。教授却是要也不?”唓嗻,不识。向《分册》请教。《分册》告诉我,音chē zhē,元时俗语,很,厉害的意思。并举关汉卿的《拜月亭》第三折中的一句为例句。但是据鲁迅先生所举的例子,“唓嗻”在宋代就有了,并非仅元代时的俗语。

读《后汉书·志第二十三·郡国五》时遇到 “牂牁郡(武帝置。雒阳西五千七百里。) ”不认识“牂牁”二字,向《分册》请教。先生告诉我,音zāng gē。牂牁,古县名,隋置。《辞源》的第一个义项就是:“郡名。1、汉武帝元鼎六年置。治且兰,今贵州凯里西北。…….”显然,说牂牁仅是古县名不全面。除武帝牂牁郡外,两晋南北朝时期置过郡、州、府。另外“牁”《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kē”。

邈,《分册》解释为远。举《楚辞九章怀远》中的“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为例。但《稼轩词编年笺注》的《好事近》中有“想画时难邈”一句。笺注:“【难邈】,即难以描绘之意。”

嬖,宠爱,宠幸。这是《分册》的基本解释。但不尽精确。我们不妨看看《后汉书列传·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的注:“无德而宠为嬖。”缺德者被宠才叫嬖。事实上被宠爱、宠幸者都是无德者。

杌,《分册》的解释是小矮凳;杌子。不过,它还有一解。《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有“杌紫茎”句。郭璞注曰:“杌,摇曳。”

《唐语林·补遗一》有这么个故事:“一日,所用剺刀忽折,不余寸许,吏乃铦以应召,觉愈于全时,渐出新意,因削木如半镮势,加于折刃之上,使才露锋,榼其书而剺之。”不知“榼”何意。查《分册》。《分册》说它是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容器。但此处的“榼”肯定不是容器。后来在网上查到一个源自汉语词典对“榼”的解释。除了说是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容器外,还有三个释义,一是泛指盒类容器,二是鞘(《王力古汉语词典》亦有此解),三是关合,所举之例正是这个故事。作“关合”讲就通了。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是杜甫的《高都护骢马行》最后两句。《分册》未收“横门”,且对“横”只有音“héng”和“hèng”之解。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杜甫诗选》的选注者,对“横门道”作的注解是:“横(guāng光)门:亦称光门,汉时长安北面西头第一门,出‘横门’渡渭水是通往西域的大道。”

檗,《分册》的解释是,亦作“蘗”。木名。这个解释只不过是让人知道檗是一种树木。到底是什么树木呢?世上的树木多着呢。《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详尽得多:“檗,见554页【黄檗】。”“黄檗,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羽状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开黄绿色小花,果实黑色,木材坚硬,可以制作枪托,茎可以制黄色染料,树皮可入药,也作黄柏。”其实《说文解字》就说“檗,黄木也。”

白居易的《栽杉》中有 “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选注者王汝弼先生给“日夕”的注是:“古代以日晡至黄昏时为日夕。”那何谓“晡”呢?《分册》解释为:“申时;黄昏时。”按王汝弼先生的解释,日晡与黄昏时,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王力古汉语字典》对晡的解释是:“申时,指下午三时至五时,引申为傍晚。”而黄昏则是“日落而天色尚未黑的时候”。(见《分册》第2268页)。这说明申时和黄昏时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段。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有:“尝寄先左丞以陈赡墨四十笏,尽以为伯祖寿……”笏,何意?《分册》只有一个解释,即朝笏。《王力古汉语字典》多了一个解释:“量词(后起义)。块,条。”其中的一个例句就是文中所引的陆游句。陈赡墨四十笏,就是陈赡墨四十条(块)。

《后汉书·律力上》引了《说苑》中的一段话:“千二百粟为一籥,十籥为一合,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这个“籥”字不认识,查《分册》后知道它念“yuè”。不过,《分册》对“籥”只有三个义项的解释,即古乐器、古代通风鼓火器上的管子和同“钥”,钥锁。这些解释与《说苑》中的这段话的“籥”毫不搭界。此处的“籥”当是量词。

我的吹毛求疵不一定有道理。并且我手头没有最新版的《分册》。我只是衷心地希望《分册》越来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吹毛求疵   分册   后汉书   司马相如   史记   黄檗   义项   笺注   申时   量词   葳蕤   语词   辞海   列传   容器   黄昏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