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心路历程,极好地告诉了我们“内驱力是如何塑造一个人”——如果孩子天生就有内驱力这双翅膀,不需要别人鼓掌,也能飞得起来。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2021年6月17日,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领命出征,搭乘神舟十二号飞向太空。


如今太空出差90天已到,神舟十二号重返地球,顺利着陆。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随着科技进步,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也更加丰富。


他们搞起了吃播,9月1日开学日,聂海胜、刘伯明和汤洪波和全国中小学生连线,演示怎么在太空用筷子喝茶。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还做起了摄影师,拍摄了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照片。有澳大利亚的瑰玮景色,南非秘境的神秘风光,秘鲁高原的皑皑白雪…


这张照片,是航天员聂海胜拍摄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右边那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就是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从太空眺望故乡,耳熟能详的景色,却看得人热泪盈眶。


因为这张照片,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航天事业!


从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到2021年神舟十二号返航,经历50年的发展,才有了我们看到的这一幕美景。


而在50年前,航天员聂海胜还不知道什么是“太空”。


聂海胜是一名出生在湖北枣阳的贫穷放牛娃,每天为难吃的大酱发愁。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心路历程,极好地告诉了我们“内驱力是如何塑造一个人”。


月亮和六便士,他选择了月亮


1964年出生的聂海胜,至今“闻到大酱就反胃”,因为贫寒的童年中,那是他最主要的食物。


聂海胜上面有5个姐姐。父母很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但母亲奶水不够,父亲没钱买奶粉,只能由姐姐们抱着他到处求食。


婴儿时期,他吃嫂嫂婶婶的奶水;少年时期,窝窝头蘸大酱就是一日三餐。


或许是亲眼目睹家里人有多不容易,家中独子的聂海胜并没有养成任性、自我的坏习惯,很小有了担当,有了“爷们样儿”。


他喜欢看军旅片,喜欢听军歌,喜欢在放牛时追着飞机不停地奔跑。


虽然家境贫穷,但同龄人中,聂海胜格外出挑,因为他坚毅且自律。


16岁,聂海胜经历了父亲离世的噩耗,看着母亲一人担起全家六口人的生活所需,他心疼不已,瞒着母亲辍学,偷偷干起了农活。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母亲发现后,赶他回学校上学,聂海胜便发了狠劲儿:要读书,就读出个名堂,不然母亲的幸苦就白费了。


聂海胜从没有上过补习班,但成绩出类拔萃,是当地唯一一个考入县城一中的学生,还领到了学校救济金。


高中学业更难,他读书更勤奋了。


为了补贴家用,聂海胜每年寒暑假还会去打工,他有一股“老牛耕地”的执着,什么苦力活都干,薪水只有十几块也无所谓。


高中离家有30公里远,为了省钱,他每次都是走回家。而且,为了不把妈妈做的布鞋磨坏,他总是脱了鞋,光脚走回家。


18岁,聂海胜报名空军部队在校招生,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


他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花好几年时间死磕体能、理论、技巧和毅力,总算成为飞行大队第一个放单飞行的学员。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25岁的聂海胜,已经是一名出色的飞行员了,组织安排他经历“生死挑战”:试飞新型歼击机。


某次试飞中,聂海胜驾驶的飞机发出巨响,开始减速下降,眼看就要坠地,他凭借强大的心理素质打开通讯,向指挥台报告,然后按下弹射按钮。


人刚脱离机舱,飞机就在不远处坠毁爆炸。这么一个生死关头,他还记住了机舱内各项数据,为改良机型做出巨大贡献,被记三等功。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聂海胜做了15年飞行员,驾驶时间高达1480小时。扎实的技术加上过硬的素质,让34岁的他被上头选中,和杨利伟一起,被选为中国首批航天员。

是什么让普通人成为了“英雄”?


如今的聂海胜,是许多孩子心目中的航天英雄。


这些孩子或许衣食无忧,体会不到“三餐只吃窝窝头”的贫苦,但也都有追着飞机奔跑的航天梦。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作为一名曾报名参加过空军招生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班一共有三名女同学被选中,三人都符合基本要求:个子高、视力好、身体好。


我和一位女同学,都在二轮复试阶段被刷下。我被刷下,是因为手臂上有一块疤痕增生,会影响驾驶,而我怕痛,不愿意手术祛疤;


那位女同学平衡感比较差,坐在模拟器里360度旋转几圈后,她吐得一塌糊涂,哭着说自己不参加了。


唯一进入三轮复试的女同学,和全国备选学员一起去了北京。


在那里,她看着朝夕相处的伙伴一个个被刷下、离开北京,每天都心惊胆战。


轮到她复试的前一晚,她和剩下的伙伴抱头痛哭。那时她就有一个感觉:我恐怕过不了这关。果不其然,最后她也被刷了下来。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一晃十多年过去,再回想起这段和航天员擦肩而过的经历,我自己反思:


如果我当时咬牙祛疤,就能进三轮复试;如果我撑过那段提心吊胆的日子,就能进最后考核;如果我在最后考核里,熬过大脑充血、呕吐不止、震破耳膜的训练,就能成为一名女空军。


可是,哪有这么多如果?


就像聂海胜,全国家境和素质比他优秀的男孩,太多了,可只有他从几千上万名学员中脱颖而出。他的成功,就来自克服了无数个“如果”,没给自己留下一丝遗憾。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教授安吉拉的研究结果:毅力是决定孩子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比智商、情商、家境对孩子影响都大。


她在出版物《坚毅》中写道:真爱不是寻寻觅觅一阵,突然就找到了,而是对某件事坚持投入了很长时间,热情和执着持续增加,驱动这个人突破层层困难。


聂海胜成为航天员后,每天训练8小时,包括30分钟的低压训练,在低压舱内飞速升高5000米,浑身上下的血管乱跳;


还有80秒的超重训练,在重力作用下,承受80斤的负荷,骨头被压得快散架,连呼吸都很困难;


以及长达5天的头低位卧床训练,全程头朝下躺在床上,血液冲得大脑一片昏沉,一日三餐都只能靠吸食。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哪一个训练,都不是普通人能轻易尝试的,而聂海胜坚持了6年。2005年10月12日,他乘坐神舟六号前往太空。


与此同时,无数个和我一样落选空军的孩子,考上普通大学,坚守平凡岗位,过着平庸人生。我们隔着屏幕眺望火箭升空,为自己曾经的梦想热泪盈眶。


我们在心里质问自己:这擦肩而过的错过,到底错在哪里?


或许就是因为他有着极强的内驱力。

自驱力从何而来?


毅力是内驱力的表现之一,它满足了内驱力的三个核心: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而这三个核心,也是自体心理学中对成功人士的内在动力诠释。


我们可以鼓励孩子学习文化,学习才艺,学习技能,唯独没有办法学习毅力。因为毅力一半来自天赋,一半来自环境。


精神分析学派早期的研究里,曾提出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有人生来坚毅,有人生来怯懦,这些潜能和父母无关,是基因这份自然密码自带的属性。


等于说,造物主挑选了几个潜能赐予孩子,而父母能做的,就是睁大眼睛观察孩子有哪些潜能,然后顺应并发挥到最大。


但后期的研究进一步发现,潜能不只是随机的,母亲生产前后的状态也有很大影响。


比如孕期母亲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是顺产,生产时婴儿头骨是否被产道压迫变形……这些都和孩子的内驱力强度有一定关系。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按照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孩子出生前后遭遇的挫折,会在潜意识里形成印记,出生后孩子会经历一段“被害焦虑”时期,很大程度也是因为印记被激活。


什么样的被害焦虑呢?比如母乳,婴儿希望自己还没感觉到饿,母乳就已经灌进体内,但这是不可能的。很多母亲总要听到孩子饥饿的啼哭,才知道孩子需要喂奶了。


这份不及时的母乳,在孩子心里就成了“坏母乳”,内心的坏母乳越多,孩子的被害焦虑越严重,认为乳房在折磨自己。


但每当被母乳喂饱,它在孩子心里又成了“好母乳”。好母乳和坏母乳,以一种微妙平衡的状态互相拉扯,孩子通过学习整合这分裂的两者,来克服被害焦虑。


婴儿的力量非常强大,他们活在“乳房就是全世界”的混沌中,好与坏完全分裂,但他们能够光靠自己完成整合,安抚被害焦虑,顺利进入下一个成长阶段。


当“坏母乳”被处理得差不多了,婴儿内心就感到一股愉悦感。整合被害焦虑的力量,也因为这份愉悦,一直伴随婴儿成长,进入内驱力,成为毅力的一部分。


而这个过程中,母亲最大的作用,就是支持婴儿。


及时喂养母乳、给予关心陪伴、保护婴儿安全、去掉可能增加“坏母乳”的因素,让孩子觉得除了偶尔挨饿,乳房没有带来别的虐待,就很足够了。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克莱因在《嫉羡与感恩》中总结说:婴儿的自我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只有得到足够多的支持,才能克制自己的破坏性冲动,否则他会忍不住撕咬乳头。


而这种克制,就是毅力的雏形。它让孩子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坏、不完美和缺陷,并且享受克服整合这种缺陷的过程。


安吉拉笔下的“毅力”,也是出于这一点。孩子对某件事足够热爱,这份热爱哪里来的?不只是因为他坚持某件事够久,而是生命最初,它便拥有对好乳房的热爱。


随着孩子成长,整合坏乳房、拥有好乳房的记忆,又被一次次激活。摔倒了要不要爬起来?按照克莱因的理论,这要看孩子内心有多少“好乳房”,让他坚信再坏的东西也能被整合成愉悦感。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其实,如果孩子内心没有过多的“坏”来干扰,他必然会长成好的样子。


至于有多好、多坚毅?如上文所说,天赋和环境各占一半,如果孩子有天赋、也有整合能力,即使成不了聂海胜,基本的自律也不会差。


因为享受挫折,是人的本能。


很多家长曾向我抱怨:培养内驱力是一项艰难的过程。其实内驱力最难的地方,在于它更多靠孩子自己去整合,因为别人没法替他挨饿。


所以,不要为孩子焦头烂额,给予足够多的支持,剩下看孩子自己就好。


毕竟,如果孩子天生就有这双翅膀,不需要别人鼓掌,也能飞得起来。

从放牛娃到航天员,聂海胜的故事,告诉我们内驱力如何塑造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放牛娃   航天员   神舟   孩子   母乳   坚毅   复试   北京   潜能   毅力   乳房   焦虑   太空   婴儿   母亲   故事   聂海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