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自3月9日在爱奇艺开播以来,获得观众和业内的好评,被评价为“开拓了体育青春剧的新类型”。然而,在获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如今剧集完结,所有的功过即将尘埃落定,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本剧的总编剧和导演李嘉,听他讲述这部剧的创作历程和编剧组的创作初心。

Q:在《最好的我们》《奋斗吧少年》取得不俗的反响后,为什么会选择乒乓这个题材?

A:在《最好的我们》之后,市场上很多青春校园类型的内容来找我,但是我对“校服片”一时找不到更不一样的打开方式了。这时候《网球王子》的漫改剧和这部乒乓题材先后找到了我,我觉得青春+体育,或许是一种新的青春类型的拓展方向。在体育类型中,我们团队擅长的青春、励志、成长、热血等风格可以继续得到发挥,它同样接近网络剧的年轻观众群体,并且比校园题材更富于动感和视听感染力。

其实想到这个题材最初是源于制片人拿来的一本以乒乓国手为人设背景的甜宠小说,虽然小说本身不太适合,我因而没有选择改编,但是那次接触之后我却开始好奇,为什么中国乒乓这么强大,但是关于职业乒乓人生的故事却一直以来没有在电视剧作品中被展现过?国乒队有什么制胜秘诀吗?荣耀的背后又有哪些让人唏嘘的艰辛?带着这些好奇我们开始了调研,然后发现越来越多的震撼和感动,最终我们决定做一个以特定的行业背景元素来传达普遍的青春成长感悟的原创故事。

Q:这个题材是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你们是怎么深入这个领域的?搜集了哪些资料?访谈过哪些人?

A:为了写好这个题材,我首先要做的是尽可能搭建一个对这项运动充满真爱的编剧团队,我们编剧组里好几位编剧都是体育迷,有资深的乒乓爱好者。创作之初,编剧们首先搜集了大量文字和影像资料,对国乓的历史和现状有了系统的了解。但是仅从电视比赛和公开报道上所得的素材是不够用的,为了能创作出百味的乒乓人生群像,我们更需要进入职业队进行实地考察。从17年6月到18年12月的剧作周期中,我们多次走进北京队、国家队的大门,采访了许多知名的、不知名的教练和球员、球员家长、教练家属、陪练、领队、队医等等,还包括一些在乒乓这条路上没有走到最后的许多曾经的乒乓人。通过采访和随同观察,搜集了他们与乒乓的故事,了解了队员和教练员的日常训练、生活、心路历程,这些资料都来自于乒乓人们最鲜活而真实的情感记忆。

我特别感谢所有为我们分享过人生故事的乒乓人们,我发现乒乓世界是光明磊落的,每个人都是这么真诚、热情,愿意敞开心扉。在这个过程中,编剧和这些乒乓人们成为了朋友,在他们的帮助下,编剧现场观摩了多场国家队比赛,包括2017年在深圳举办的“地表最强12人”比赛,对我们展现剧中多场大赛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部分关键球示意图

Q:在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调研后,是怎么确定现有的创作思路的?怎么处理访谈来的真实事件和剧情人物故事之间的关系?如何平衡虚构与真实?

A:调研之后,我们越发深刻地认识到赛场上的每一次胜利都是建立在乒乓人的辛苦付出上的,许多真实运动员的经历本身就非常的精彩动人。我们希望把这些了解到的触动了我们的生动细节也传递给普通观众,让他们也感受到乒乓世界里那些典型的冲突、困境和感动。但是我们不是传记片,无法标榜代表任何真实原型。我们也不是纪录片,必须把素材灵感进行戏剧化的凝缩。所以最后,我们决定采用影视创作的一般惯例,在大的历史背景不架空的前提下,对剧中人物进行全面虚构和重新塑造。

其实剧本中构建的世界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个平行时空。但是我们相信,在乒乓这个领域,即便是平行时空,中国队也一定是会制霸全世界的。如何在电视剧的平行世界中,用虚构的人物和情节展现国乒的光辉,是这个项目的一大难点。

在资料学习和调研的同时,我们发现中国乒乓可写的故事太多了,时间跨度也很长,但是我们想接近当下的主流观众,向年轻观众去传达乒乓人的热血奋斗精神。所以,我们最终选择了以90后这一代国乒人的成长历程作为全剧的主线故事。

选取2004年作为全剧的起始年份,是因为那是自1995年以来充满荣耀的国乒当代史上少有的一段曲折。我们调研的时候,多次听到经历过当年的乒乓人们说起那时的心情,从他们口中我们得知,原来国乒的荣耀也不是理所当然的,而是一代一代人用血与汗换回来的。正是由于国乒人的不懈奋斗,才塑造了后来的王者之师。那种永不放弃不懈奋斗最终重回巅峰的过程是我们想表现的。然后因为剧本创作的时间是2017-2018年,因此我们把故事的结局放在了2016里约奥运会。那么故事的时间跨度就确定了:从2004雅典奥运会到2016里约奥运会的这段时间作为人物成长的大的背景时空。

做这种题材的一般原则就是大的历史我们不能更改。而国乒题材的一大难点,也是不能更改真实的比赛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比如我们肯定不可能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写成上海奥运会。我们选定了90后这代国乒人的成长背景,人物成长到最后必然进阶到最顶尖的大赛,历史上这几次大赛发生在哪里、当时的赛况、最后的结局都是确定的,这个是无可回避的。但是比赛当中的运动员,我们是不能写实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曾经请教过每一个采访对象,可不可以用我们采访到的这些人身上的一些元素去创作新的人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理解、支持和建议,最后达成了共识。采访过的这些真实的乒乓人们,我们都取材了一些点。目的是以我们采访过的乒乓人、历史上记载的广为人知的乒乓人的故事,刻画一个平行世界中乒乓英雄的群像。我们是取材于真实生活,但是进行了艺术加工。从影视创作的角度,从真实生活中取材是必须的手段,但剧中人物的塑造、情感和心路历程,是集合了无数乒乓人经历的再创作,并不是任何一个真实人物的传记。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在拍摄现场

Q:剧中展现了多组人物关系,除了主角徐坦和于克南,另外两个主要球员付竞春和刘石,以及四个主要教练员也给观众们留下深刻印象。编剧在创作人物和构建人物关系的时候是如何考量的呢?

A:我们在资料学习的时候,看到了刘国梁的一篇采访,提到王励勤和马琳的关系:“无论是技战术的打法上,还是性格上,他俩就像对方的一面镜子,看得清清楚楚。他们是一生的朋友,也是天生的冤家。虽然每个项目都有这样的故事,但在乒乓球上,他们两人将这样的故事演绎了十几年。1996年他们一起进入国家队,1997年参加世乒赛,一直到2010年,他们一直是你追我赶。到了最后的PK,如果换成其他队员,也许他们的心里还不会那么错综复杂。”刘指导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了我们,也在我们和乒乓人的接触中一次次得到印证,因此成为了我们在创作人物时的纲领。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我们参考了国乒史上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数对“双子星”的一些共同的人物关系特征,构建了我们这对平行世界中的“双子星”徐坦和于克南:他们结缘于95年天津世乒赛,重逢于04年大区集训,之后一路并肩同行,是彼此的一生之敌,同时更是彼此的一生之友;削球手刘石,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代表了削球手永不言弃的精神;直板正胶付竞春,唱出了无数为乒乓付出一切却不求回报的乒乓人的悲壮;雷诚、滕彪、郑浩、秦振,他们既是教练员,同时也是曾经的乒乓国手,他们身上,展现了国乒的历史和传承,也展现了在冠军背后,无数教练员的艰难牺牲。我们不只想为冠军喝彩,更想展现调研中了解到的许许多多为乒乓的荣誉付出了青春和梦想的人,他们也爱着乒乓,我们希望将这些无名英雄的故事讲给观众听。

Q:关于徐坦的人设,初期也较有争议,关于这个人物,编剧是如何设计的?徐坦和于克南“双子星”的设定,编剧又是如何考虑的?

A:为了代入观众,引领观众的起点必须离观众相对近。让普通观众能顺利代入,才能让观众跟随我们的人物,展开剧情,经历故事中一系列的心路历程。因此,按照故事创作的一般规律,我们最初考虑过将双男主设定为“地才”与“天才”的关系。

然而经过调研,我们很快就了解到,能成为乒乓冠军的人都是某种程度上的天才,低起点的设定虽然有助于构建人物成长,但与乒乓领域的现实有所偏差。为了解决这个真实性和戏剧性的天然矛盾,编剧最终把徐坦的人设处理为“天才而不自知”的成长型天才球员。这样,既解决了故事开始观众的代入感问题,又符合现实中国乒队员天赋值满点的真实情况。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剧照

徐坦在省队时曾拿过不少奖牌,然而故事开始时,他的成绩提升遇到了瓶颈。此时此刻他处在人生的岔路口:面临坚持乒乓理想还是读高中的选择。母亲认为乒乓路太难走,强烈要求他走普通人的路;而教练则认为他虽然目前成绩一般,但核心问题是不自信,比赛临场发挥不好,并不是能力不行。面对徐坦进入大区集训,有其他队员不理解,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徐坦目前并不拔尖的现状,但教练选中他,是看中他是难得的头脑型球员,对乒乓的理解十分过人,看好他一旦突破心理问题之后的绝对实力。事实证明,徐坦在大区集训中突破了自己的弱点,发挥了自己的天赋,用过人的头脑和不懈努力突破了自身的瓶颈,扭转了别人的偏见,成功进入国家队。

徐坦的设定,除了一开始亲切邻家的状态能给观众一种自然的亲近感,他面对困境的自省、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面对他人质疑的坦然,和不断进取的决心,都一步步地让观众跟随着这个暖心的大男孩走出一条属于他的乒乓冠军之路。相对于克南少年天才光芒四射的设定,徐坦一开始更像一颗尚未打磨完毕的钻石原石,整个故事中徐坦的成长,就是逐渐打磨自身最终发出耀眼光芒的历程。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剧照

剧中的于克南,是一个天才少年的设定。在这个人物身上,编剧试图打破大家对天才的偏见。于克南的天才不是躺赢,而是靠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付出得来的。天才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和不被理解的痛苦,直到他遇到徐坦,这个他宿命的对手和朋友。

在徐坦身上,于克南看到了真正的善良,也看到了他对乒乓过人的理解;在于克南身上,徐坦看到了真正的纯粹,也看到了他对乒乓无尽的热爱。两个人改变了彼此,也因彼此而改变,学习如何面对乒乓之路上的艰难险阻,也学习如何面对登顶乒坛之后的茫然和孤独。

另一边,故事中的主角不能是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扁平人物,因此,双男主也各自有自己的缺点和问题。于克南虽然天赋优异,但心性单纯,容易被情绪控制,跟父亲之间更是有深刻的隔阂;而相应的,徐坦头脑强大,但身体条件不够顶尖,而且天性纯良,因此遇事不够果决。两个人物从相遇开始,他们的优缺点便一直在碰撞,在乒乓之路上并肩成长,成为彼此最信任的朋友和最强大的对手。

在剧本中,有一个关键的道具——徐坦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一方面展现了徐坦的战术思维,展现了徐坦如何从一次次的训练中观察对手,迅速提升自己的成长过程,也是徐坦和于克南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道具。徐坦初遇于克南时,提出两人曾在八杯赛相遇,于克南不以为然,之后的剧情里,通过这个笔记本,于克南回忆起了和徐坦的零星过往,最终,在大区集训最后的一场比赛中,于克南遭遇强敌付竞春,关键时刻,徐坦对战术的提醒让于克南找到方向,也同时彻底想起了曾经的八杯赛上,同样是徐坦的提醒让自己振作起来。

Q:记者也看了《荣耀乒乓》的小说,但是您提到的这段剧情似乎在剧中和小说里不一致?

A:《荣耀乒乓》是原创剧本,小说是剧本完成之后进行二度创作改编的,最后播出的剧集其实也是在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创作。普通观众可能不太了解这个“二度创作”的概念,小说是文字到文字,主要是文体上的转换、心理描写的渲染和放大,一些情节的改写和艺术加工,取决于作者对剧本的理解和发挥;而剧在实际拍摄中会有更多现实条件的制约,难免要做出各种取舍和改变。

剧集播出后有很多对编剧和内容的批评和争议,我和编剧团队也一直有在关注。有些批评是很中肯的,我们也在积极复盘总结经验。但是,争议最多的一些内容,诸如灯牌、生日等等,并不是出自剧本。其实影视剧的创制作是一个庞大的工业体系支撑下的系统工程,编剧只是其中的一环,而且往往有时候它的影响力并没有观众想象中那么大。

专访《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比赛已落幕,创作再出发

《荣耀乒乓》总编剧、导演李嘉(右二)在开机仪式上

这部剧在制作中有很多遗憾,我作为这部剧的导演之一,对作品的最终呈现有责任,我愿意接受任何针对作品的批评。但是这部剧的每一位编剧,他们对所有乒乓人真心的尊重和敬仰,他们对这个题材发自内心的热忱和付出,我觉得都值得一句问心无愧。

《荣耀乒乓》是我们对职业体育题材的初次尝试,做得还不够好,谢谢所有认真看剧并且给我们认真提出意见的观众们,我们会好好总结经验,继续努力,坚持现实主义为基底的创作方向,希望在以后的创作中,我们最终有能力把好的初心贯彻到底,抵达更好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荣耀   编剧   乒乓   球员   教练员   剧中   题材   专访   剧本   天才   导演   观众   采访   真实   关系   人物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