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在游戏是电子鸦片的说法被很多人驳斥之后,某些人调转枪头,又提出了一个新观点:


短视频才是电子鸦片。


说短视频容易上瘾,年轻人平均每天刷短视频超过两个小时,内容又良莠不齐,有些视频作者为了博眼球,拍些低俗无聊的东西等等。


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短视频和20年前的游戏一样,是个新兴行业,需要被引导,被规范。


但短视频是精神毒品吗?


显然不是。


01


短视频app里,存在低俗无聊,纯粹博眼球的内容吗?


确实存在,我们也常骂。


但所有短视频都是低俗无聊博眼球吗?


当然不是。


说到底短视频也就和长视频、游戏、电影、电视剧或者文字一样,只是一种承载内容的形式。


我们可以去批评内容的好坏,但不能直接否定一种表达方式。


这就像是,有很坏的书,难道我们要因为很坏的书否定所有书本嘛?


有垃圾电影,难道我们要反对电影这种形式嘛?


而且短视频里确实也有还不错的内容。


比如有些人会分享他们比较小众,但非常有意思的职业和生活。


有个女生是古籍修复师,在抖音上发了一条短短18秒关于修补破损书页的内容,被播放了近1700万次,点赞超34.4万。


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评论区里,网友争相留言夸赞她,还有求着她拜师的。


以前她身边都没几个人知道古籍修复师这种工作,但通过抖音,她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行,时常一起交流技术。


这条路并不如她所想象的孤单。


也有些自称“浪人”的旅行家,在快手用短视频记录他们风餐露宿的日常,他们骑着自行车踏遍世界,吃着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吃不好睡不好的苦。


把看到的风景分享给天南地北陌生的观众。


也许你暂时没办法亲自看到这些壮美山川,但短视频无限拉进了你和世间万物的距离。


很浪漫,也很酷。


02


更不要说早就有人在做一些更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了。


谷雨实验室讲过一个故事。


一位被拐卖到河南县城的少数民族女性,在陌生的地方度过了足足35年,她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讲一口发音奇特的语言,和汉语没有任何相近之处,没人听得懂。


这样的一个女人,她想寻根回家,但她甚至不知道如何寻起。


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直到她的女儿李新梅偶然在短视频App上刷到了一条布依族语言的教学视频,发现对方的语音听起来和妈妈的口音近似。


她加了这个名叫“峰萧萧”的博主,博主经过了解,把李新梅母亲的语音做成短视频,在全平台发布,短短两天半就在布依族网友的帮助下锁定了她的故乡。


李新梅做梦也没有想到,母亲心心念念了几十年的“回家”,在互联网时代,借助短视频的巨大流量,两天半就实现了。


另外,很多我们熟悉的名人,德高望重的教授,院士——比如同济大学的汪品先院士,《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蒙曼,王立群老师等等,也都注册了短视频账号。


童话大王郑渊洁经常发抖音,还和网友互动,暖心金句频出:


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戴建业老师也在抖音用短视频讲唐诗,调侃李白“自我感觉良好到恐怖,写诗都把自己比喻成谢安和诸葛亮”。


说杜甫虽然40多岁还是个仓库管理员,依然有男人的小小虚荣心,会在诗中吹牛“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少用精神鸦片这种词


短视频拉近了教授和普通人的距离,也拉近了历史名人,诗歌文艺和普通人的距离。


如果说短视频都是“精神鸦片”,那么这些东西也都是糟粕吗?


03


我发现有些人,不发明点惊天动地的词就难受,每天就想着把人打倒。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帖子,就是提问网上有哪些常见的“精神鸦片”,有近一千条讨论。


有说游戏的,说短视频的,说心灵鸡汤式文章的,说消费主义的,说追星文化的,说网络流行语的,说知识付费的,甚至说点个外卖也能“毁掉年轻人”的……


我承认,上面这些东西很多良莠不齐,有些我也很不喜欢。


但一个东西你不喜欢,它就要被贬斥为“毒品”,恨不得直接被打倒,被封杀吗?


说穿了,绝大多数法律允许存在的东西,我们最多可以说它弊大于利,说它需要被监督,整改,退一万步说你就是不喜欢,你自发地抵制,不去碰它,都没问题。


但动不动就扣大帽子,今天这个是鸦片,明天那个是毒品,反正唯恐天下不乱,这是非常不好的。


事实上,我们很多人都玩着游戏长大,追过星,刷过短视频,咬牙买过自己喜欢的奢侈品,隔三差五点一顿外卖。


但我们都没有被“毁掉”。


而我在路上旅游的时候,也经常看到五六十岁的大爷大妈赞叹风景漂亮,说“我们拍个短视频”,但很少看到人说回去写个文章的。


对他们来说,拍视频就是最简单方便的,记录生活,自我表达的方式。


这种表达应该是值得鼓励的,或者至少不该是被打压,被一棍子打死的。


他们也没有被“毁掉”。


一个常识是,没有什么合法的东西会“毁掉”一个心智水平正常的成年人,反倒是这种矫枉过正的“一刀切”焦虑,和把人永远当作长不大的巨婴的思维方式,才最不利于年轻人的成长和思考。


更进一步说,你批评可以,表达不喜欢也可以,但没必要用一个个石破天惊骇人听闻的词,这不仅让人徒增恐惧,还会淡化这些词的严重程度。


这就像是,你不喜欢一个人的观点,但你不说“我不同意你这句话”,而要上升到“我讨厌你这个人”。


甚至讨厌这个人也不够,一定要找一个理由,说你政治立场不正确,你不爱国,或者你歧视某些群体,你是厌女的直男癌,你是仇男的田园女权。


这样一路上升上去,直到用尽所有夸张的人身攻击,恨不得因为一句话,把一个人锤死在地上,永世不得翻身。


可能短期来看这能带来某种快感,毕竟现在的言论环境,扣帽子似乎比讲道理要有用得多。


但长此以往下去,真的不好。


毕竟,如果现在对于这些生活中很寻常的东西,就用尽了所有夸张的词,那下次真的遇到一些危害性大的人和事,我们又该说什么呢?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布依族   鸦片   精神   良莠不齐   低俗   毒品   眼球   不好   无聊   年轻人   距离   东西   内容   游戏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