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从“吃肉”这件生活小事说起


前几天,在微博上刷到了一条视频,是关于“吃肉”的。


有些自己做饭的朋友可能知道,最近猪肉降价非常厉害。杭州有一个UP主为了鼓励大家吃肉,就准备了几款猪肉走上街头向路人做盲测试吃,吃完再投票,问路人哪一款的猪肉比较接近“小时候的味道”。


吃肉嘛,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有谁不是每天吃肉呢?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但是在拍摄的视频中,我却注意到了一些细节:


拍摄者为试吃者准备了好几款猪肉,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某大厂出品的网红猪肉,没错!就是大佬饭局种过草的那一家。


但是因为是盲测,接受试吃的人在把肉往嘴里送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哪块肉。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结果很多吃了大厂的网红猪肉,又尝了尝旁边普通的10元黑猪肉的人,在被询问后都纷纷表示:


感觉吃下来味道也没有区别啊!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甚至在路人试吃完的投票中,网红黑猪肉的票数还轻微落后于在淘菜菜上买的10元黑猪肉。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好家伙!要知道,著名的网红猪,曾经拍卖出过几十万一头的天价,听着音乐长大,怎么说味道都该和10块钱的猪肉不一样吧。


但投票结果,还真是一样。



贵的东西,就一定好吗?


也许你面对这个问题时,第一反应是,当然啦!贵一定=好!


先别急,在吃肉这件事上,被这个想法伤害的,可能不仅仅是你的钱包,还有那些踏踏实实生产的农民。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因为我好奇去查了查和网红猪肉一同参与盲测对比的湖南黑猪肉,农民养的,结果发现了一条新闻视频:《湖南老农吃到百元一斤的高档肉哽咽,自己养一辈子猪没卖过这么贵的肉》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原来是有好事的人把猪肉测试的新闻给了农民看,面对镜头,得知有猪肉可以卖到百元一斤的时候,湖南的养猪老农只是一个劲的呢喃:“不敢想”“卖不到”,后面的访谈聊到了今年的肉价,养了一辈子猪的大爷甚至有点哽咽了。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可能有一些我的读者知道,今年猪肉价格跌得真的很厉害,肉贱伤农很多农民是流着泪把自家养的土猪贱卖了。所以看到这一幕,我特别理解湖南老农的反应。


但深层次来说,除了心理上的落差,猪农大爷的悲伤可能来自于一种被剥夺感。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一边是湖南很多农民养的猪肉卖不上价,一边是价格昂贵的各种网红猪肉、进口猪肉大受欢迎。而它们的味道,甚至可能没有区别。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不得不说这一切真的非常魔幻。凭什么?国内农民老老实实养猪,就干不过那些充满噱头的网红猪肉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探究到普通人消费心理本身了:贵的东西如果我们刨除掉使用价值之外的内容,真的会带给我们更好的体验吗?


国外有个心理学家RichardWiseman做了另一个红酒评测实验,他选了红葡萄酒、白葡萄酒和香槟酒三类,每一类都挑了一瓶贵的和一瓶便宜的,然后让志愿者来猜,哪一瓶是贵的?


实验结果也令人吃惊:39%的品酒者能成功选对更贵的酒,但要知道扔硬币的成功率都有50%,品酒者的成绩比扔硬币还低。换言之,多数人都认为便宜的酒更好喝。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很意外吧,82年的拉菲,味道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奇。


今天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为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支付所谓的“品牌溢价”,这就是这个时代的资本商家,为每一个大城市的打工人量身定做了不同的消费陷阱。


当你知道这款猪肉是大佬饭局同款的时候,你会感觉它确实要好吃一点点,毕竟大佬的选择不会错。


但如果你是街头盲测,完全不知道吃的是哪家的肉的时候,那么这块肉品牌溢价的魔力就消失了。


面对消费,很多人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会真的选择理性。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品牌是一些虚无缥缈“溢价”多付很多钱。


最为典型的“品牌溢价”来自于一款几乎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商品,Supreme红砖当时的发售价是40美金(约270人民币),结果在某电商平台被炒到4000块。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想象一下你妈知道你几千块买一个这玩意的反应


也许你会觉得这太夸张了,自己不会去买一块没用的砖头,但我举一些更常见的例子。


姑娘们可能觉得即使出租屋再简陋,但一定要有一款戴森的吸尘器。尽管有数据显示它的实用性其实未必比其他品牌的吸尘器更好,只因为它是戴森。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直男觉得自己不会陷入消费主义,但很多人却对AJ的球鞋却没有抵抗力,被炒到天价的球鞋依然有人购买,而发售日大晚上跑去排队的年轻人,甚至会睡在街上。


智利车厘子是近几年进口水果营销最成功的单品,过去每年智利有90%以上的车厘子通过智利新鲜水果出口商协会(ASOEX)来到中国。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但和山东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国产大樱桃相比?来自智利的车厘子真的就更甜更营养,应该比国产樱桃更贵吗?


为什么有些人在消费上总是坚信“国外的月亮比较圆”?


正常的商品,换了环境并不影响他的价值;但是却有很多商品,换个包装立刻就价格暴跌;因为产品本身跟价格是脱钩的,撑起他们价格的,全靠使用价值之外的溢价。


每天都有一帮网络广告会不停地告诉你“你用什么样的东西,就能定义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当你在消费决策时,为了追求溢价而忽视使用价值的时候,你就落入了消费主义陷阱。更惨的是,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挣钱。以为吃穿用跟上层阶级一样,就能步入上层似的。


这几年被包装出的消费人群:“新中产”的脆弱就在于此。明明不掌握生产资料,却非要模仿资产阶级。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而真相是,要靠外在的消费标签来掩饰不安全感的“新中产”群体,在官方语境下,他们光鲜的外表不复存在,而其本质,只是大城市中外来的“新生代农民工”而已。



好的生活,并不需要那么贵!


理性的消费应该是今天年轻人的一门必修课。


在豆瓣小组“今天消费降级了吗”的简介中有这样一段话:8012年了,iPhone6s换了电池继续战2年;理发从Koyuki换成了Tony王;三里屯早午餐变成自己买菜做沙拉。


这个豆瓣小组有302907 人,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当中。


这些年轻人会在组内不断分享不同的省钱手段,用ta们自己的话说:自己一直在寻找各种“暴打消费主义”的方法。


一些年轻人正在逐渐意识到: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之外付费,本身是无意义的。尤其是一些日常消费品。


ta们会在1688上购买批发价的厂货,使用淘菜菜购买便宜的瓜果蔬菜。“会生活”是他们面对压力发明的新的消费方式。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事实上,在消费上选择这些便宜实惠的好货,还有另一个好处。


一方面,我们选择购买了实惠好用的商品,而不是充满资本噱头的“智商税”,这样就省了钱。


另一方面,我们的购物习惯可能也帮助市场找回了平衡,是选择充满资本噱头的网红猪肉,还是10块钱朴实的农民养出来的土家猪肉,我们的消费选择,影响到的却是底层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


“会生活”三个字,为什么成了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必修课?


想要实现“猪肉自由”其实很容易,不信你只要吃上一回湖南农民养的土猪肉,就会明白,农民伯伯踏踏实实养大的10元黑猪肉,才是真的香!


买衣服要等到打折季,买便宜实惠的水果蔬菜用淘菜菜;来自国外的车厘子不但个头甜度不如国产大樱桃,还可能有食品安全问题;如果你想运动,却不能保证自己有每天去健身房的毅力,请千万不要办理任何健身卡,你需要的仅仅是穿上跑鞋下楼。


用平价代替大牌,应该是这届年轻人消费的基本原则。因为“挣钱很难,存钱却很容易”。


看懂了资本的套路,你就知道了,与其打肿脸充胖子消费;选择“会生活”的消费方式,看着自己的存款一点点变多,才是真的安全感。


千万不要成为那种房间里有好几个奢侈包包,却在大城市里租房蜗居,欠了一大堆信用卡,存款却为0的人。


毕竟在疫情后的世界里,有存款真的很重要!看到这里的朋友,永远记住:


省钱上瘾,才是人间清醒!


-END-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1

标签:老农   智利   大佬   中产   年轻人   溢价   湖南   噱头   必修课   猪肉   使用价值   当代   味道   便宜   农民   商品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