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无事乱翻书,在书柜底下发现了几本书,书脊已破损,封面已泛黄,它们分别是:

1、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

2、1983年第五期《新华文摘》

3、1985年第五期《文汇月刊》

4、1986年第11期《小说选刊》

屈指算来,最早的距今38年,最晚的也已33年。三四十年光景眨眼过去,时光真是不饶人啊!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下,我曾多次搬家。每次搬家,都不得不忍痛丢下许多沉重的书刊。这几本书能够逃脱被弃的命运,无疑是经过精心挑选留下来的。看到它们,我有一种老友重逢的喜悦,于是便花了几个晚上,匆匆重读了一遍。毫不夸张地说,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总是在字里行间激荡起伏,无法平静。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01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文学作品井喷式爆发阶段,压抑了十年的情绪,在瞬间引燃,其情其烈,前所未有。而每年一届的颁奖大会,无疑是文学界的一次盛大庆典。

一九八一年还没有茅盾文学奖,是短篇小说主宰文坛的天空。这届的评委会主任是巴金,副主任是张光年(黄河大合唱作者)。回顾那一届颁奖,有几个亮点很值得回味:

1、参加颁奖大会的有,周扬,丁玲,贺敬之,沙丁,冯牧,严文井,朱子奇,魏巍,孔罗荪,草明,葛洛等。无论提起他(她)们任何一位,都有数不清的故事和传奇。老一辈文坛宿将近乎全部到场,可见当年的盛况是何等空前。

2、丁玲在会上做重要讲话,她讲道:作家单靠书本是不能创作的,必须要到群众生活中去,让自己心中产生的东西能和群众一致,让自己的思想感情合乎群众的要求,代表群众的意愿。

作家要到生活中去,但是不是很深入,和群众是不是心贴心,同群众是否能完全一致,这是我们应该进一步要求自己的。

三十八年前丁玲的讲话,拿到今天是否适用呢?我认为,不仅适用,而且是一针见血。确实应该让今天的某些声名显赫的大作家们回味一下,他们如今写的东西,包括获得这个那个大奖的作品,与当年的要求是否有差距?

3、这次获奖得票最高,名列榜首的短篇小说,是山东烟台作家王润滋的《内当家》。重读《内当家》,确实令人由衷地敬佩。

秋兰当年差点冻死在要饭的路上,是在地主刘金贵家当长工的锁成把她救了回来,并央求东家把秋兰留下当了使唤丫头。后来东家要把秋兰卖给别人,是秋兰大胆地假称已和锁成订亲并同房,才避免被卖掉,借此也成全了俩人的婚事。解放后,俩人分到了地主刘金贵的房子。也就是说,锁成和秋兰住上了当年东家的房子。

解放时刘金贵跑到了国外,如今改革开放,他叶落归根想回来看看。为了给人家个好印象,上边来人运来了沙发,桌椅,大床,想放在秋兰屋里充门面,用完以后再搬走。面对打肿脸充胖子的形式主义,秋兰毫不客气:摆臭谱啊,俺没那穷心思,抬走,都抬走,俺不希罕,俺家不开展览馆。

刘金贵来了,当年威风凛凛的东家,已变得瘦小枯干风烛残年。他颤颤索索地伸出手,沙哑着嗓子:是秋兰姑娘么?我没认错人吧?能活着见到你,能见到家,我高兴,真高兴……

人家要看的是当年的人,当年的家,不是要看什么虚假的美好生活,包括家具……

院子里正在挖的井见水了,秋兰接上来一瓢清亮亮的水,端到刘金贵面前:这是家乡的水,你尝尝。刘金贵颤抖着接过来,大口大口地喝着……

时代变迁,斗转星移,当年的对手久别重逢,其间隐涵的无限蕴意,都浸入那一瓢清亮亮的家乡水里了……

形象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所蕴含的能量,好比一石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道道涟漪。好的作品,能让读者在读完那一刻,掩卷沉思,在内心深处泛起层层波澜,久久不能平静。《内当家》被推为当年获奖的榜首,当之无愧,实至名归。当下的我们,是多么渴望多读到这样振聋发聩的作品啊!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02

一九八三年第五期的《新华文摘》,刊登了张承志的中篇小说《黑骏马》。艾青,李瑛,公刘,流沙河等大家的诗歌。还有梁晓声,铁凝,何士光等十一位作家的短篇小说。尽管他们当中的某些人已经不在了,但他们的文品人品,依然响当当地屹立在文坛,矗立在读者心中。

《黑骏马》后来不仅获得了大奖,而且至今有口皆碑。艾青是我国诗坛顶尖级大诗人,其力作《古罗马的斗技场》立意高远,雄浑撼人。铁凝《哦,香雪》的语言,挟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扑面而来,至今脍灸人口。

号声一响

死神上场

一切所谓万能的主啊

你们都在哪里?

为什么对人间的不幸无动于衷?

风啊,雨啊,雷霆啊,

为什么对罪恶能够宽容?

读到这样的诗句,您是否会感到震撼,唤发强烈的共鸣?愤怒出诗人,如痴如醉始为诗。重读前辈传神的文笔,对于我们今天为文写字的人来说,确实应该躬下身来,虚心的学习效仿。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03

一九八五年第五期的《文汇月刊》,发表了铁凝的短篇小说《四季歌》,在作家剪影栏目里,还配发了陈冲的评论文章《铁凝》。届时,铁凝已成为闻名遐迩的青年女作家。

《文汇月刊》不是单纯的小说诗歌月刊。它是以文学作品为基础,重点以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美术,漫画、人物介绍等板块的综合性刊物。仅以本期为例,叶永烈的报告文学《思乡曲(马思聪传)》,就占去了三分之一篇幅。读此类刊物最大的好处是,能一览时下文学艺术各门类的荟萃佳作,有小说,有散文,有杂文,有绘画,有人物,有音乐,有影视。不失为一桌盛宴,尽可随兴品尝,倒也不失为一件珍品。薄薄的80页,定价0.48元,可见我当年正是因此才购买并保存了它。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04

一九八六年11期《小说选刊》,选用的大都是名家作品,张洁,从维熙,周大新,刘震云等。尽管有许多名家,但我清楚记得,当初之所以买下这本书并保留下来,是因为周大新的短篇《汉家女》。

作为仅有几千字的短篇,能够获奖并拍成电视剧,《汉家女》确实做到了以小见大,以短见长。它通过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起到了拨人心弦的效果。

为了脱离贫困,汉家女豁出去了。她把接兵的副连长叫到一个没人的房间:你听着,俺要当兵,俺家无钱无权,不能送你们东西,也不能请你们吃饭,公社书记近视眼的姑娘能被你们接走,就必须把我也接走。俺知道,你们当兵的就怕“调戏妇女”,你要敢说个不字,我就大声喊叫,说你对我动手动脚。说完,汉家女扯着自己衣服,做出要撕开的架势。

十九岁的二班长明天就要作为拔点作战的突击队员冲上战场,人人都明白,突击队员没几人能活着回来。想到自己才十九岁,临死前还没看过女人的身子,当路过汉家女的房间时,无意中听到屋里有撩水声,他下意识地把挡窗的雨衣掀起道缝儿。正在洗澡的汉家女披上雨衣冲出去,啪啪打了二班长两个耳光。

第二天,当了解情况后,汉家女把二班长叫到房间,突然把他揽到自己怀里:昨晚,我不该打你,现在,你可以亲我,抱我,来吧——

家女死了,死在去前沿的路上。是翻车事故,她没有什么壮举,也没有被记功。战友们在她遗体上,发现了写给副连长丈夫的没写完的信:有一件事我想告诉你,半月前,我亲吻过另外一个男人,因为……

这样的故事,今天的人看到,或许没有什么感动,但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青年男女谈恋爱几个月,手都不敢拉一下。读到这里,谁,能不被家女那坦荡无垠的心胸所感动?谁,能不被家女那洁白无瑕的情操所震撼?

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总是拨动人心最柔弱之处,让你不能自抑,感慨万端!文学的伟大,大概就缘于此吧?

总结:

字字读来皆血泪,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让我们为拥有那个伟大的时代而骄傲,为拥有那些传奇的文笔而自豪吧!!!

传神文笔今犹在,魂忆当年淳朴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汉家   文汇   内当家   大口   突击队员   当年   选刊   传神   文坛   东家   短篇小说   淳朴   月刊   文学作品   文笔   确实   群众   作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