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我哥哥曾是军人,1976年入伍,曾在山东新泰、德州等地服役,1996年转业,整整20年,比莫言少一年。巧的是,莫言也是76年的兵,可以比较吧?

莫言是在部队入党提干进军校的,1997年转业,21年,算不算出身行伍?他79年已开始发表散文,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分到某部从事文学创作,算不算部队作家?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一个部队培养的作家,一个沐浴着军营荣誉成长起来的文学家,没错吧?

他说过部队就是家,也说过感恩部队,但都是说说而已,真的由衷吗?中国的读者没有在作品里分享过他的军旅荣光吧?哪怕是怀念?有吗?痕迹也行啊?在哪里?《蛙》吗?那里的剧作家小蝌蚪满脑门自由思潮,这算什么痕迹?

他倒是像个祥林嫂一样不断絮叨挨饿捡麦穗拔萝卜……苦啊,饿啊——刚参军进军营就一气吃了18个大馒头,我不信!莫言式的夸张而已。

显然,我没觉得部队的荣光在他的创作里有什么分量,也没觉出他的家是在部队,尽管他住了21年。

他的家也不是高密,没有那么糟践自己家乡的——他的家其实在他的心里,是被西方肯定的满足,是获奖后的充实感和自我归宿感。

他把自己描绘成悲剧人物,一个在悲惨世界里艰难前行的受侮辱和不甘心的人,至于那身才华,也成了一个自学成才的农民的救赎吧?他说我就是一个乡巴佬,有谦虚和自嘲的意思,但有没有回避军旅恩遇的意思?有多少人知道他其实是彻头彻尾的部队作家?

他选择性地回避和忽略了。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因为这段经历无法“悲惨”——没法忆苦思痛,和那些小说不吻合,是吧?

我以为,他之所以能写出那样重口味的东西,基于两点:

1、心态和胸怀——扭曲心态,由心态导致的心胸偏狭。那么多的机遇,那么多的恩惠,他未必多在意,但是曾经的一个冷眼,能记一辈子!

2、出书驱使——这是最大的动力之源和成就感吧?是他自《红高粱家族》以后作品转向西方读者口味的最大原因吧?当然,还有那个奖。

套用一下孟子所说:“……所欲有甚于……,则凡可以……何不用也?”为了出书,其他用来垫背做道具做牺牲,有何不可?

比如渲染他家的悲苦吧。

他们家是中农不假,但所谓歧视乃至受难之类很难说服人。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即使现在仍然很普遍的农村老屋

他哥是六十年代华东师范大学的,你怎么看?

按对悲伤苦难的理解,应该上小学都难啊!

莫言的履历更是光辉灿烂,用一句话形容,恰恰是:受恩深重,一帆风顺。

招工参军入党提干进军校——当时的好事,现在仍然令人羡慕的好事,一个不少!

从军校毕业分到总参,1997年转业又分到《检察日报》社工作——究竟还需要什么样的境遇才算阳光普照?这每一次机遇,普通人赶上一次都会感谢党感谢政府,都会感叹自己命好,遇上了好时代——并因此讴歌这个时代,很自然吧?

但莫言却不这样看,也不这样做。

当兵后一帆风顺,那就抱怨当兵前吧。

据他说能当兵是侥幸,趁支书不在就被录取了——我不信。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1976年,文革刚结束,军装仍是最美的装束,军人仍是最受尊敬的人,报名参军的太多,体检政审过程贼严,这能侥幸吗?村里这一关如何过?如何瞒天过海?显然,莫言省略了一些事情。比如,村里如果想整你,能给你发通知书?村支书不在,打电话会吧?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估计也就是鸡毛蒜皮之类事,但通过莫言的独特心态一加工,就成了一桩迫害未遂吧?

那时一人参军,全家穿军装,再说饥寒交迫就显得无厘头。所以我理解他为何淡化乃至忽略这段光辉历程了。不过他对部队还是有底线的,除了《蛙》中的蝌蚪和杨主任,他基本回避了部队的题材——不触碰也就没抹黑,也算是笔下留情,这算回报吗?

我哥哥曾和莫言一样,入党,当班长,入选教导队(不是军校),出来后提干,最后以副营职转业。但他始终以军人为荣——这叫感恩军旅,魂牵梦绕!他曾深受当时干部子弟当道的困扰,但没有怨恨不休。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如果是莫言会怎样?

莫言比我哥幸运太多,简直是福星高照,贵人频出啊!

刚到部队第二年,上级分配给连队一个报考军院的名额,连队领导以为他是高中生,就把机会给了他,但他显然撒谎了。

而后,他又被选为文化教员,这使他有机会开始了文学创作,并顺利入党、

不久,贵人又降临了——一1984年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恢复招生,37岁的莫言错过了报名期限。此时,系主任徐怀中惜才,把他补进了考试名单,恩惠吧?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而后,贵人频出,王蒙、丁玲、刘白羽、冯牧、张承志、邓友梅等依次走上讲台,无私传授……

徐主任更是不断帮莫言审作品,找毛病……不断向报刊和出版社推荐——他大名鼎鼎,推荐很少落空……
一帆风顺!

而后,使他扬名的作品《红高粱家族》系列中篇问世……张艺谋走来……


莫言曾是军旅作家,你感受到了吗?

此段军旅生涯是他的辉煌期。是部队给他的,但他悄悄藏起来了。

他一口咬住了所谓童年的苦根,一把薅住了农村的阴霾,絮叨不止,执意要揭露要涂抹……

“有所欲”真的可以出卖良心——信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军旅   社工   作家   都会   连队   高粱   军装   艺术学院   军校   恩惠   贵人   军人   部队   心态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