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美的哲学意义

在哲学意义上的美就等同于美的本质。它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如美自身、作为美的美、美的基础、美的根据,还有美的本源和美的来源等。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彭富春:美的哲学意义

■ 文| 彭富春

虽然美的哲学语义与美的日常语义有些关联,但它们却具有很大的不同。日常语义一般是模糊的和歧义的,但哲学语义必须是明确的和严格的。在这样的意义上,哲学的语义是对于日常语义的分离。但如同日常语义一样,哲学语义对于美的事物的本性的表达也具有两重性,既显示,由遮蔽。因此,我们对于美的哲学语义的思考必须区分,它们在何种程度上揭示了美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又遮蔽了美的本性?

一般而言,所谓的美直接表现为美的现象。它就是在现实中所呈现的各种美的形态。在此,美是显现出来的,并具有各种各样的外观。它们或者是自然的,或者是社会的,或者是艺术的。

但关于美的现象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外在的和内在的,或者是物质的和精神的。外在的美的现象是直接诉诸感官的,是可以被看到和被听到的,如一朵花的美,一棵树的美等。内在的美当然也通过外在的美表现出来,但它又有许多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的意义。如人们知道的古希腊的悲剧和宋元的山水画就是如此。它们的美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因此,对于它们的经验就不能只是感觉的,而也要是心灵的。

作为一种现象而言,外在美和内在美都不是美学所思考的事情。一些人强调美学从具体的现象出发,主张狭义的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上是误解了美学的哲学本性。美学并非描述某种具体美的现象,并给予它某种合理的解释。美学更不能说明某一具体的审美现象之所以美的理由。对于美的哲学探讨来说,最一般的区分就是美的现象和美的本质的区分。哲学美学当然要借助于美的现象说明美的本质,但它主要的任务不是分析美的具体的现象,而是追问美的本质。这是一切形而上学美学的真正的思想动机。

因此,在哲学意义上的美就等同于美的本质。它有各种不同的名字,如美自身、作为美的美、美的基础、美的根据,还有美的本源和美的来源等。关于美的本质的分析往往形成了三条道路。

第一条是唯物主义的道路。它认为美的本原在于物质。美是某种物质的属性和物质所具有的某种的规律。因此,美的规律是一种自然律,如同数学、物理和化学特性一样。

第二条是唯心主义的道路。它认为美的本原在于精神。美或者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或者是客观精神的产物。认为美是主观精神产物的观点,就是形成了美学的主观唯心主义;认为美是客观精神产物的观点,就形成了美学的客观唯心主义。

第三条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它认为从物质出发或者从精神出发都是片面的,不能回答美的真正本原问题。唯一的出路是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它一方面建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建立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了美。这在于,一方面是自然的人化。自然不再只是自在的,而是为人的;另一方面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不仅存在于人自身,而且存在于对象世界上。这就成为了美的根源。

必须承认,实践唯物主义的道路突破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困境,为美的本源找到了新的出路。但它们三者有一个共同之处,它们都试图在美之外给美找一个根源。这一根源成为了美的本质。但对于我们来说,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指出美自身之后的某种本质,而在于显示出美作为美自身如何生成出来的。#大道哲学#

彭富春:美的哲学意义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哲学   本原   语义   本源   唯物主义   美学   外在   产物   本性   本质   物质   道路   意义   现象   自然   精神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