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审美境界的否定性

审美的解放是一种特别的解放。它所解放的不是一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束缚,而是人自身的束缚,亦即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束缚。因此,审美解放是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的解放。同时,它也是整个世界解放。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彭富春:审美境界的否定性

■ 文| 彭富春

认识、道德、宗教境界虽然已经脱离了日常生活世界的非审美境界,但它们还不是审美的境界。这在于它们还不是自由的,或者说它们只是走向自由的。惟有审美才是自由的境界。当我们经验审美的境界,如美好的人生、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世界时,它们向我们敞开了什么呢?这里没有其它什么东西,而只有自由。让我们看看在审美的境界里自由是如何发生的。

美的突出特性是具有否定性。否定在此就是去解放。解放之所以必要,是因为有束缚。束缚一般被理解为被绑起来,被捆起来。它是被限制,被伤害,甚至被消灭。当然束缚除了有被束缚之外,还有自己束缚。解放就是去掉束缚,它既去掉外在的束缚,也去掉内在的束缚。

美最根本的否定性是去掉现实的功利和利害,因此,美的基本特性往往被规定为非功利性和无利害性。非和无在此都意味着否定。正是通过对于功利和利害的否定,美才能实现自身。功利或者利害都是关于事物有用性或者非有用性的描述。一个事物的有用或者无用始终不是对于自身而言,而是对于它物而言。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事物和他物就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亦即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事物自身只是手段,它物才是目的。事物对于他物的关系是通过服务和效劳而实现的。由此事物并不是自身决定的,而是被它物所决定的。在这样的关联中,事物自身就不是自身,因此是不自由的。与此相反,美通过对于事物功利或利害的否定,切断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之网,让事物回复自身,而获得自由,并显示出自己的光辉出来。

在理解到美的非功利性和无利害性同时,人们也强调美的超越性。超越所具有的否定性表现为,它是超此而去和越此而去,它是离开,是告别,是舍弃。那么超越舍弃了什么呢?它不是其它什么东西,而是非自由的现实世界。它既是日常生活世界所表现的无审美的境界,如混沌、平均和空虚等,也是认识、道德和宗教等存在境界。但美的超越在告别的同时又要到达什么地方呢?它正是自由。但是自由不是彼岸,而是此岸。这就是说,超越是生活世界的自身超越,是从不自由到自由的跳跃。因此,超越不能误解为是从现实到精神的超越,这种超越是虚幻的和无意义的。作为自身超越,真正的审美超越所到达的地方就是所来到的地方。

但无论是美的非功利性和无利害性,还是美的超越性等否定性,它们作为美的解放应理解为人和世界的全面解放。

人和世界的束缚是多种多样的。如自然的,自然以其超人类的力量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社会的,社会结构的各种关系和矛盾阻碍了历史的进步;还如精神的,各种日常观念以及哲学、道德和宗教的观念往往会成为无形的精神牢笼。这些对于人自身的束缚最集中地表现为种种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类作为中心,将万物边缘化,但这实际上是将人束缚于中心之中。相反,还有其它的中心主义将某物作为中心主义,而将人类边缘化,这也是将人束缚于边缘之中。

去掉束缚,争取解放。这是人类历史的一般进程。但解放也是多方面的。政治的解放是统治和被统治关系的调整,而且最终达到民主的实施。经济的解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更,并建立市场经济。社会的解放是颠覆种族、阶级、性别等的等级和压迫,而实现社会正义。

但审美的解放是一种特别的解放。它所解放的不是一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束缚,而是人自身的束缚,亦即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束缚。因此,审美解放是感性的人和人的感性的解放。同时,它也是整个世界解放。世界在此不在是非审美的日常世界,但也不是认识、道德和宗教的世界。它将完成向审美世界的转变。在这样的意义上,审美解放作为审美革命是人和世界的全面的解放。#大道哲学#

彭富春:审美境界的否定性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否定性   境界   目的   亦即   利害   功利   感性   事物   宗教   人类   关系   自由   社会   世界   中心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