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美感与美的分离

各种美学理论并不只是设定美感和美的关系的差异及其关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这种同一表现为美感对于美的感觉的实现,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构造美等形态。但这种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异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这也就是说,同一并不表现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

彭富春:美感与美的分离

■ 文| 彭富春

虽然上述三种理论及其变式对于美感以及美感与美的关系的规定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美与美感的分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展开了关于美与美感关系的各种可能性。

美感和美首先被设定为分离的,不同属一起。人们甚至可以设想一种极端状态:没有美的美感,或者没有美感的美。于是,美感或者美具有自身的绝对性。这样,唯物主义美学和唯心主义美学才可能各执一端。它们不过是将一种孤立的美或者美感绝对化了。

在美感和美原初分离的前提下,人再试图建立美感和美的关系。它们或者是从美走向美感,或者是从美感走向美。但它们无非试图表明,美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感的,而美感又在何种程度上是相关于美

但美感和美之间一般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关系,即主客体关系。美感是主体性的,美是客体性的。因此,美感是主体的感觉,美则是被感觉的客体。这样一种主客体关系的思想贯穿了心理学和认识论的美感研究。无论是美感反映美,还是美感构造美,它们都是主客体关系的各种可能形态。

当然,各种美学理论并不只是设定美感和美的关系的差异及其关系,而也是追求美感和美的同一。这种同一表现为美感对于美的感觉的实现,即美感反映美或者构造美等形态。但这种同一自身仍然是具有差异性的。要么是美同一到美感那里去,要么是美感同一到美那里去。这也就是说,同一并不表现为美感和美是同等的,是合一的。

这种对于美与美感自身及其相互关系主客体的规定一直占据了我们美学研究的主流。但它们是否切中了真正的审美现象?#大道哲学#

彭富春:美感与美的分离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慧能   美感   人民出版社   孔子   客体   差异性   和美   美学   国学   形态   主客   差异   理论   感觉   关系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