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富春: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艺术是一种批判,故它对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是解构性的,另一方面是建构性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改变世界。

彭富春: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 文| 彭富春

如果我们说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功能主要是审美的功能的话,那么它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审美一般被理解为超功利,因此是超现实的。当艺术和生活世界构成审美关系的时候,艺术所怀有的态度就会误解为一种静观和玩赏性的,甚至还会歪曲为一种所谓诗意的、浪漫的但空洞的幻想,如同白日的梦想一样。但艺术作为审美的本性绝非如此。艺术是一种批判,故它对于世界的关系一方面是解构性的,另一方面是建构性的。在这样的意义上,艺术不仅解释世界,而且还改变世界。当然,艺术改变世界既不是作用于整个世界本身,也不是借助于自然或者是技术的力量。艺术所试图改变的不是其他什么东西,而是人本身。因此,艺术对于生活世界的审美作用便表现为艺术对于人的审美教育作用。

教育自古到今在人的生活世界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们一般把教育分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学校教育是教育主要实施的场所,而它自身又包括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如此等等。在现代教育的理念、制度和实践中,教育越来越演变为一种技术训练和职业培训,也就是一种适应现代技术体系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但教育就其本性而言却具有比这更丰富和深刻的意义。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西语中,教育一词的本意都与儿童的培养相关。

教育就是让儿童去学习,从自然状态转变到文明或者文化状态,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规定了教育的本性是作为人自身的教育。它具有如下的特性:启蒙、培养、完成。所谓启蒙的本义是照亮黑暗,从而开发蒙昧,使野蛮的自然生命活动朝向自主自觉自由的文明状态发展。所谓的培养是指让人茁壮成长,使之不受伤害,而保持自身的本性。所谓的完成是指人格的塑造,也就是成为一个获得完美人性的人。在这样的意义上,教育就不是技术教育,而是人性教育。

审美教育作为美的教育,是一种特别的教育。广义的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社会与精神中一切美的形态对于人的陶冶,而达到人的身心的美化。但狭义的美育主要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美的教育。

美育的历史如同艺术的历史一样,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不仅是人与鬼神的沟通与对话,而且也是人自身身体和心灵一种广义的审美教育。中国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将美育纳入了关于人性塑造的教育体制之中。至于中国漫长历史中的教育主要是人文教育,它除了经学的内容之外,还包括了诸子百家和诗词歌赋,这都兼有美育的功能。但对于一个读书人,也就是受过教育的人来说,还必须精通琴棋书画。这却是专门的审美教育。与中国美育的历史不同,古希腊的雅典教育制度中包括缪斯教育和体育。前者是综合性的文学艺术的学习,后者是身体的健美和动作的优美的训练。

中世纪虽然是宗教的时代,但仍然利用宗教艺术,如建筑、雕塑、绘画和音乐等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主张培养全面的完人,故教育的科目中包括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等,其中音乐与图画对儿童教育特别受到重视。十八世纪的法国的卢梭主张自然教育,反对理性的强制。他注重感觉在教育中的作用,其中尤其是触觉、视觉和听觉等。而十八世纪德国的席勒的美育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认为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到达道德的人必须成为审美的人。审美是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和冲突的解决,是人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和解放。#大道哲学#

彭富春:艺术作为审美教育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选自《美学原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席勒   慧能   西语   艺术   美育   中国   本性   人性   也就是   意义   作用   自然   历史   世界   技术   彭富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