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朋友家的女儿比我儿子大八个月,但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惊讶地嘴巴都快合不上了:不会吧?我家娃才幼升小,他家娃就已经要小升初?

赶紧预约个时间去看看这个“神童”。

1. 朋友之间的暗自较量:“我的娃”和“你的娃”

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好妈妈”:从孩子不到一岁起,每天晚上坚持陪伴孩子阅读,六年间从不间断。如今娃成功入读重点小学,知识接受能力良好,各科老师评价也都不错。

但见到朋友之后,我才觉得:与他相比,我的付出实在太少了。

到他家时,小姑娘正在做作业:小学六年级数学同步练习!

我翻开一看:数学方程、乘法除法运算、图形面积求解、分数的运算……我的妈呀,我还在为一年级的儿子会算100以内的加减法而洋洋得意的时候,人家孩子早就已经开始算乘除法了。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你这也太厉害了吧,怎么养的?一下子跳级这么多?”

朋友笑呵呵地跟我说:“上的私立学校,朋友开的,幼儿园上了一年多直接去上小学了,一年级课程对她没难度,入学就上二年级了,二年级学了半年跳级三年级,又半年跳级到四年级。本来想让她在四年级待着别跳了,谁知道班上有女同学老欺负她,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继续跳,就跳到了五年级。”

“跟得上吗?”我满是错愕,五年的课程两年半就完成了,这……“压缩饼干”,孩子能嚼地动吗?

“嚼!嚼不动硬嚼嘛,学校教完我回家接着教,每天至少三个小时的陪读时间。孩子也不乐意,不过现在也习惯了。”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我扭头一看,那闺女跟着我儿已经一起去逗小兔子玩了,两个小脑袋碰在一起,根本看不出来什么差别啊,八个月差距而已,本来就应该是同年级同学啊,这差距也太大了!

2.“神童”都疯了,你还敢养“神童”吗?

关于“神童”的话题,从来争议就很多。

有些家长非常反对“神童”教育,认为“神童”都是一些非正常的孩子。历史上那么多“神童”,要么伤仲永泯然众人矣,要么“最有希望获得诺贝尔奖”的谢彦波患上了精神病,要么如宁铂遁入空门……这些事例举不胜举。

“神童”?

揠苗助长罢了!

很多家长都会这么认为。

但国内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智力优异的儿童确实存在,这些“神童”约占儿童群体的1%-3%。

按这个比例估算,我国每年同年龄段学生中,大约有20万-60万智力特别优异的儿童。

如果把6岁以前定为学龄前儿童,仍然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那么,粗略估计,目前我国有180万名左右智力优异的学龄前儿童。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关注“神童”的国家,至今美国的天才儿童教育始终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曼通过调查 1500 名智商在 130 以上的儿童,发现这些天赋优异的儿童通常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1)有一个好体质;

(2)有好的学习成绩;

(3)有多方面的兴趣;

(4)情绪稳定,有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5)智力的增长不是靠牺牲别的什么为代价。

美国学者弗伦奇把智商 140 以上的儿童的特征归纳出来,在特曼的基础上增加了这样几点:

(1)能集中注意力;

(2)使用语言早;

(3)表达能力强;

(4)对因果关系理解得快;

(5)对不懂的问题有钻研精神;

(6)情绪稳定。

美国学者维特对智商 160 以上的儿童的特征进行调查,又增加了下述几点:

(1)观察能力敏锐;

(2)喜欢书、地图、辞典;

(3)喜欢日历和时钟;

(4)有绘画和音乐方面的能力。

从这些特征可以看出:“神童”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的那些“智商超群,情商差劲”的阿斯伯格症患者,从目前的各项指标来看,这些天才少年的综合表现力也不是比其他儿童差,相反,无论是情绪管理,还是专注力方面都比其他儿童更胜一筹。

3、“早熟少年”不等于“天才少年”

“早熟”不是“天才”!

虽然“神童”在智商和综合表现力方面都优于平常儿童,但“催熟”的孩子不是“神童”,“神童”也并不是通过培训班的特殊力教育可以获得的。

耶鲁大学教授格赛尔曾经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孪生子爬楼梯。

其中一个孪生子从48周起,每天给他做十分钟的爬楼梯训练,52周时,他就可以熟练地爬上5级楼梯;

另一个孪生子则从53周才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

但两周以后,两个孪生子都可以自己爬到楼梯的顶端,无需他人帮助。

格赛尔由此得出:儿童的心理是一个自然成熟的过程,当个体发育完全之前,辅助性训练只能促进其成长,却不会改变整体成长进程。在学习主动性产生之前,外界的训练基本可以认为是无效的。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也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们长期观察了175个孩子。其中一组家庭按照一般条件对孩子进行教养,而另一组则从3个月期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

随后,实验员每15个月测验一次。

他们发现:接受了早期教育的孩子比另一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产生了明显的早期教育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随着孩子进入小学四年级以后,优势逐渐丧失,那些遵循循序渐进地教养的孩子慢慢赶上来,最终两组孩子的结果基本保持一致。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苏联心理学家列伊捷斯曾说: “儿童超过自己年龄的发展,对于判断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还不能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不排除缺少早期发展,后来却发生跃进的可能性。”

早熟,不意味着“神童”;

慢养,不代表“落后”。

4、怎样在少年时期培养自家的“小神童”?

爱迪生说:“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

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那1%上面。

在“神童”的教育上,我们一方面要承认孩子之间确实有先天禀赋的差异,另一方面,又要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不要迷迷糊糊错过了养出“神童”的机会。

第一、 抓住儿童发展关键期,事半功倍地提高孩子智力。

在孩子的学龄前教育中,有一些关键期,是孩子大脑发育非常迅猛的时期。抓住这些关键词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岁半是孩子口头语言获得的关键期;

2岁半左右是计数能力萌芽的关键期;

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

4岁左右是幼儿外语口语学习的关键期;

4岁左右开始对知识学习产生直接兴趣的关键期;

5岁半左右是幼儿抽象逻辑思维萌芽的关键期;

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第二、 不要把自己家的孩子当“神童”,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

即使家长通过细微的观察和一定的检测之后,发现自己孩子确实有优于常人的表现,家长也不应该把他当做“神童”来培养,过度关注他的智商养成,而忽视了孩子的综合发展。

家长一定要有一个基础的定调:他只是一个平凡的孩子,他需要和同龄的小朋友玩耍,他仍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他需要父母的呵护与陪伴。给他更多的时间,让他去接触大自然,接触小伙伴,像个正常的孩子去游戏,不要过分地用学习来“压榨”他的童年。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第三、 不要过分拔高,注重循序渐进地学习过程。

即使是“神童”,他的学习仍然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父母在进行对孩子的引导教育时,要由浅入深,慢慢引导孩子去发现学习的规律,夯实基础知识,不要过分拔高,更不要刻意地“跳跃式”学习。

不过给孩子过多的学习压力,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第四、对优秀的孩子,兴趣引导远大于“知识填鸭”。

越是优秀的孩子,家长越是要引导孩子不断去发现知识本身的乐趣,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会让孩子自发地、主动去学习,充分激发自己的内在潜能,从而释放更大的潜能。

“神童”并不是背几首唐诗、算很长的计算题就是“神童”,他们往往会对某一领域充满探索精神,更加专注地去思考其内在规律和联系。家长在教育和陪伴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去发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不要刻意干涉。

7岁孩子竟然上小学六年级?家有早慧“神童”,家长该怎么教育?

第五、 注重对孩子的道德教育。

一个品德不高尚的人,能力越大,对社会危害越大。

在早期教育中,家长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教会孩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懂得爱人、感恩、利他,唯有如此,这样成长出来的人才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来才不至于走上歧路。

参考资料:

1、“神童”与“超常教育”面面观,张英霞 金慰康,《书摘》2003年 第11期

2、查子秀.超常儿童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我是人鱼妈妈,文学硕士,80后辣妈。专注家庭教育研究,每天一则故事,由浅入深谈教育。喜欢就关注我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神童   孪生子   家长   孩子   关键期   美国   循序渐进   优异   智商   智力   能力   儿童   发现   朋友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