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结婚十年》:苏青自传体小说里,隐藏的独立意识和艺术特色

《续结婚十年》是民国著名女作家苏青的自传体小说,写于1947年的上海乱世。这部带有人生体验的小说一经问世,读者火爆,一年多的时间连印 4版,不仅深受上海读者的青睐,也受内地人的追捧,作者本人红极一时。

苏青有多受青睐?孤高傲世的张爱玲曾在《我看苏青》中写道:

“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

的确,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苏青和张爱玲珠联璧合,红透了上海文艺界,是孤岛文艺的两朵奇葩,被誉为“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对于苏青的文字,张爱玲这样点赞道:

“低估了苏青的文章价值,就是低估了现地的文化水准。”


《续结婚十年》:苏青自传体小说里,隐藏的独立意识和艺术特色

生逢乱世,颜值高的才华型女作家,苏青

苏青是谁?

苏青,原名冯和仪,字允庄,1914年生于浙江宁波一个地道的书香门第。在就读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外文系的第二年,退学结婚。但十年的婚姻生活并未给与苏青幸福,连生三女的她被重男轻女的夫家轻视,在经济窘迫和婚姻不幸的双重压力下,毅然离婚。

苏青把婚姻生活的种种,感情破裂的心路融进了自传体小说《结婚十年》。

《续结婚十年》:苏青自传体小说里,隐藏的独立意识和艺术特色

1943年,作者的这篇小说,虽然毁誉参半,却受到上海井市百姓追捧,争相购买。

随后的另一部小说《续结婚十年》,则写尽头离婚后的苏青,如何迷茫无助,但面对生存的压力,她拿起久违的笔杆,在乱象频生的大上海走出了一条以文谋生、以文自娱的道路,最终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存在着。

这两部小说都是带着作者自身经历的自传体小说,一经出版,争相传颂,成为经典畅销书。尤其是《续结婚十年》,我们可以从入骨的人情刻画里,感受到旧礼教下勇敢打破千关万锁的苏青;从娓娓道来的家长理短中,看到一个坦率,热气腾腾的苏青。

1、 在饱含血泪的乱世里,女性自主意识萌芽生长

如果说张爱玲在上学还是嫁人这件事上极有主见的话,苏青相对来说是听从于命运的随波逐流。

早在念中学时,苏青就俨然集美貌与才气于一身,身边不乏追求者。苏青的容貌之美,胡兰成曾写道:

“鼻子是鼻子,嘴是嘴;无可批评的鹅蛋脸,俊眼修眉,有一种男孩的俊俏。”

夫家为防婚约有变,在苏青考上大学的第二年让其退学结婚。苏青的娘家,虽开明有度,但在婚姻这件事上依旧表现得传统,认为女子最好的归宿是嫁个好人家。

明明是奔着光明去的,但现实却晦暗无边。哪怕十年的婚姻生活,受尽白眼,背叛,苏青一味忍让着。

直到那一巴掌将她从婚姻里彻底扇醒。

那天,手心向上的苏青向丈夫讨要生活费,不想依赖家里,但经济窘迫的丈夫扬手便是一巴掌,怒吼道:你也是个知识分子,凭什么向我要钱?为什么不去自己挣钱?

苏青醒了,如同挪威剧作家易卜生歌剧中觉醒的“娜拉”,她决定彻底从这个封建的夫家走出去,虽然不知道未来的路如何走。

苏青的可贵之处是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昂首继续行。当她决定离婚时,一边苦读丈夫的法律书籍,一边抽空给报刊杂志写稿,她在《再论离婚》里这样写道:

“一个女子在必不得已的时候,请求离婚是必须的,不过在请求离婚的时候,先得自己有能力,有勇气。”

鲁迅曾预言过“娜拉”出走后的结局,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而苏青,她从那个无爱的家庭出走时,比“娜拉”更彻底,她带走了不被夫家待见的三个女儿,并走出了第三条路子:紧握笔杆,笔耕不辍,将自己的经历杂糅在半虚半实的小说中,成为彼时的当红作家,出版人,编辑。

2、苏青平实世俗的叙述里,渗透的是一股明朗、健康的艺术风格

有人说,读完苏青的文字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启示,但却能感染她在现实生活里的热情和活力。这个在乱世中扑腾,活出盛世姿态的女子,就连张爱玲也佩服并欣赏着。

苏青她这样写苏青上街贩书:

“性急慌忙在大雪中坐了辆黄包车,载了一车的书,各处兜售。书又掉下来了,《结婚十年》龙凤帖式的封面纷纷滚在雪地里,真是一幅上品的图画。”

张爱玲懂这“上品的图画”,说她是伟大的单纯。

《续结婚十年》:苏青自传体小说里,隐藏的独立意识和艺术特色

苏青和张爱玲

确实如此,苏青写文很坦率,写作时将自己置之度外,大量的心理描写绵绵道来,仿佛在写别人的故事。

在她事业有成,渴望精神同行人时,她写道:

“想想人生究竟是为什么呢?为吃饭,现在我的吃饭问题已经解决了,然而仍旧不满足,我感到空虚……不料现在却百无聊赖,难道是温饱则思,我只希望有人陪伴我,分担我的忧,同享我的乐。”

在某个男性朋友赞美自己,贬低别的女性价值和能力时,她打抱不平,道:

“那不是能力高低问题,而是命运好坏问题。我可绝不是生来就会写文章的,而是中途离婚了,只好试卖稿过活。我也不信一般好福气的太太只会吃现成饭而不能做别的事,假使你们男人就此死掉了,看她们不一样活下去吗?”

总结

在张爱玲和苏青红火时候,她们 “吱吱喳喳谈着小女儿情事”,苏青的笔触更深刻,老练。作为阅读者,我们纳闷,既然苏青的才华连张爱玲都是服帖的,为什么很久以来,我们只知有张而不知苏青,为什么苏青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火爆?这是国内国际文化环境使然。

除了海外的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开辟专栏赞论张爱玲外,国内的文学家也在现代文学史中提及张爱玲。

但托尔斯泰说过“历史在筛选着文学”,历史是公正的一面镜子。近些年来,随着张爱玲文学成就的兴起,苏青作品被重新发掘。20世纪90年代以后,苏青的文字再次被读者喜爱并追捧。

(作者:若水涓涓,艾小羊写作训练营学员,爱生活,想书写。

涓涓意念,终汇成河。

茫茫人海,感恩遇见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自传体   连生   笔杆   小说   上品   女作家   窘迫   上海   乱世   婚姻生活   丈夫   意识   独立   婚姻   读者   特色   文字   艺术   作者   苏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