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抄袭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马未都说,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

的确,真实的历史,往往很吊诡。一个小小的东西,有时,能毁灭一个帝国,有时,也能让一个国家由此兴盛。前者,如鸦片打败大清帝国;后者,如海狸帽子让荷兰经济繁荣昌盛。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17世纪,荷兰在公海上打败了葡萄牙,成为新一代的海上霸主。彼此时的荷兰,还是艺术宝地,尤其盛产画家。伦勃朗、勃鲁盖尔等大画家,都是荷兰人。除了上述两位外,荷兰还出过一位世界级画家,他就是约翰内斯•维米尔。

维米尔是荷兰风俗画派的代表人物。风俗画,是兴起于17世纪的一种绘画流派,它用现实画法反映市民和农民的生活。维米尔的画作里,我们能看到倒牛奶的女仆,和孩子玩耍的母亲,在房间中读书的女孩等。他的每幅画,都散发着岁月静好的气质。

维米尔把一生献给了绘画,然而,绘画却让他越来越穷。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家乡代尔夫特,43岁那年,他在贫困交加中离世。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画作,却只有35幅流传于世。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画中的少女,目光清澈,神情恬淡,耳朵上戴有珍珠耳环。几乎每个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她所吸引。人们不禁想问:她是谁?这幅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然而,答案早已被历史尘封。如今,人们只知道,它是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的镇馆之宝。

历史学家卜正民是维米尔的忠实粉丝。年轻时,他曾去代尔夫特游历,在那里寻访有关维米尔的一切。经过认真研究,他发现,维米尔的画不仅是艺术,更是历史,它真实地记录了17世纪东西方的跨洋贸易。从这些画中,甚至能看到中西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油画能记录历史?听上去匪夷所思,却是真的。卜正民通过研究维米尔的多幅画作,从中捋出了17世纪中西方贸易发展的脉络。最终,他把这些思考和感悟写成了一本历史专著——《维米尔的帽子》。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卜正民”,乍一听,都以为是中国人。其实,他是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上世纪七十年代,他以留学生的身份来中国学习,自此开始研究中国,后来成为享有盛誉的汉学家。

一个加拿大人,不远万里去荷兰游历,观赏了多幅世界名画后,写出一部和中国有关的历史著作。这个逻辑,怎么听,都觉得怪怪的。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然而,当你认真读完这本书后,很可能会像我一样,被作者的博学深深折服,对它爱不释手。这本书以名画为线索,以中西方贸易为切入点,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了17世纪中西方发展史。无论是历史迷,还是文艺青年,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01不早不晚,荷兰人为何偏在17世纪来中国淘金

卜正民发现,维米尔的画里,人人都戴着帽子。艺术作品是现实世界的反映。17世纪,欧洲人出门确实都要戴帽子。穷人戴羊毛帽子,贵族戴海狸帽子。

海狸是水陆两栖啮齿动物。海狸毛细密柔软,有防水和防蛀功能。据说,海狸毛皮能存放二百年不坏。当时,海狸帽子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为了能拥有最新款的海狸帽子,贵族们常常一掷千金。海狸帽子的畅销,带动了整个欧洲皮毛贸易的发展。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为了捕获更多海狸,制作更多的海狸帽子,欧洲各国纷纷开始扩张,由此拉开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殖民史的序幕。卜正民认为,海狸毛皮交易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跨洋贸易,而跨洋贸易,又触发了殖民史。所以,说海狸帽子改变了17世纪的世界格局,绝非夸张,而是事实。

书中,卜正民还介绍了维米尔的名作《代尔夫特一景》。画中,天气晴朗,海港宁静,岸边停着两艘船,远处有一排仓库。游历代尔夫特时,卜正民发现,画中的那座仓库很可能属于荷兰东印度公司。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维米尔的画作中,为什么会出现东印度公司的仓库?卜正民认为,其中大有深意。

当时,荷兰东印度公司是全球知名的国际贸易公司,它的总部,就设在代尔夫特。东印度公司带动了代尔夫特的经济和就业,使得这座小城越来越繁荣。卜正民推测,这幅画中出现东印度公司的仓库,可能是维米尔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吧。

不久,东印度公司建立了通往东亚的贸易网络,对中国虎视眈眈。其实,荷兰人惦记中国,不是一天两天了。早在14世纪末,《马可波罗游记》风靡欧洲时,荷兰人就梦想有一天能征服中国。17世纪,随着东印度公司的扩张,约有100万荷兰人踏上了中国淘金之旅。这些人里,有传教士、商人、学者等。此后的数十年里,他们像种子一样,把中国文化散播到了欧洲各地。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中国瓷器,天下闻名。维米尔的画作《窗前读信的少女》中,出现了一只中国瓷盘,里面盛着水果。对当时的欧洲人来说,中国瓷器十分金贵。贵族会把中国瓷器摆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以此彰显自己的文化品位。买不起中国瓷器的人家,甚至会买中国瓷器的赝品。画里的这只中国盘子,像时光穿梭机,带我们重回四百多年前,见证当时中西方贸易的盛景。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从15世纪起,中国商人就开始和波斯商人、印度商人做生意,通过他们,把中国瓷器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中国瓷器工艺精美,让世界惊叹。后来,葡萄牙人和荷兰人陆续涌入中国,直接与中国商人做瓷器生意。

今天的中国,内销商品的质量普遍低于出口商品的质量,这已不再是秘密。然而,在明朝,那时的情况却正相反。卜正民研究发现,明朝出口的瓷器粗制滥造,而内销瓷器却做工精细。他的判断准确吗?明朝鉴赏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专门介绍了鉴赏瓷器的窍门。其中,就提到了出口瓷器比内销瓷器质量差这件事。可见,卜正民的判断是对的。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160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爪哇岛成立了分公司。荷兰的狼子野心,路人皆知。对当时的欧洲列强来说,中国是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谁征服了中国,谁就拥有了能主宰世界的财富。荷兰想以爪哇岛为跳板,把整个中国吞下。

最终,如荷兰所愿,大明王朝确实亡了。只不过,它并不是死在了荷兰人手里。

02大明王朝的兴衰荣辱,谁是见证者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越过大西洋,成功到达美洲。1497至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1519至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说。这一系列活动,史称地理大发现。

维米尔的名画《地理学家》中,就是对地理大发现的致敬。画中,地理学家面前,摊开着一张巨大的世界地图。这幅画似乎在说,人啊,要学会用全新的角度看世界。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17世纪初,西方国家日益强大,明朝却日渐衰败。当时,西班牙舰队首次抵达明朝口岸,渔民见到黄发碧眼的外国人时,吓得四散奔逃,以为见了鬼。当时的很多书籍里,都将外国人妖魔化。从这里就能看出,当时的中国社会故步自封,不愿学习和接纳新事物,已经落后于西方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有人就走在了时代前列。比如,明代地理学家张燮。他想写一本地理书,为此,他特地请教了许多老水手,打探出许多情况,在新书中补充了大量地理新知识。遗憾的是,张燮的这本《东西洋考》,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连卜正民都替他感到惋惜。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明朝亡了,罪魁祸首是谁呢?答案是:白银!

维米尔的画作中,有一幅是以他妻子卡塔丽娜为模特创作的,这副画叫《持称的女子》的画作。画中的桌子上,有一枚银币。通过这枚银币,卜正民顺藤摸瓜,摸清了中西方白银贸易的来龙去脉。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17世纪,白银是全球最重要的商品,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白银在中国具有很强的购买力,同样是买四百斤大米,在欧洲要花20两银子,在中国只要花10两银子。欧洲商人看明白这一点后,开始向中国大量售卖白银。由此,全世界的白银都像自来水似的一起流向中国。

白银不断涌入中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奢靡之风。安徽知县张涛发现,白银越多,当地贪腐现象越多。由此,他断定白银太多会腐蚀人心,还会对国家不利。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张涛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历史上,明朝因白银兴盛,也因白银而衰败。由于白银一直在增值,商人开始大量囤积白银,导致市场上的白银越来越少。加上明朝重商轻农,商业繁荣,农业衰微,农民见种地不赚钱,纷纷改行做别的去了。农业税收不上来,导致财政大幅缩水。各地频频爆发农民起义,不久,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皇帝自缢而亡。至此,延续了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终于灰飞烟灭。

白银是个好东西,但太多也会带来灾祸。大明朝成也白银,败也白银。百年之后,唯剩一声长叹在风中呜咽。

03西班牙人大规模屠杀华人,到底是为什么

17世纪时,西班牙人已不再是海上霸主。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西班牙虽打不过荷兰,却依然是当时的世界强国。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1570年,西班牙人来到菲律宾的马尼拉,修建了贸易港。从此,菲律宾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此后的数年里,西班牙人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让处于蛮荒状态的菲律宾渐渐繁荣。

当时,与菲律宾隔海相望的中国渔民们,都梦想着自己能早日发财,马尼拉的欣欣向荣,让渔民们羡慕不已。书中,卜正民披露了一个数据。1663年,明朝公文上说,约有10万福建人乘船出国,去东南亚谋生。多数人最终都选择在马尼拉定居。在他们眼里,马尼拉就像八十年代的深圳,充满金钱的味道。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西班牙开发菲律宾,需要大批劳动力。为此,它不得不接纳刚刚上岸的大批华人。华人抱着发财梦出国,到马尼拉后,却过得异常凄惨。西班牙人不准他们用石料盖房子,还规定他们要集中居住。于是,那些华人不得不成群住在小木屋里,过着囚犯般的日子。

华人为马尼拉的兴盛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付出换来的不是尊重,而是屠杀。全球白银流入中国,本就引发了西班牙人的不满,再加上,华人和西班牙人经常发生冲突,西班牙人就越发仇恨华人。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很快,西班牙就开始了报复行动。1603年,西班牙人在马尼拉屠杀了大批华人。1639年,西班牙人再次举起屠刀,约有一千三百名华人沦为刀下鬼。卜正民研究发现,仅明朝万历年间,马尼拉就有两万五千名华人被杀。据说,万历皇帝得知此事后,没有做任何回应。在他眼中,那些人本就是叛徒,本就该死。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欧洲人打开了一扇门。从这时起,他们知道,世界很大,自己的祖国只是世界一隅。而同一时期的中国人,却依然活在天朝上国的梦中,不愿醒来。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才让国人从梦中惊醒:呀,原来早就“变天了”!后来的事情,教科书早都告诉我们了。

借助《维米尔的帽子》,我们可以一边欣赏维米尔的画作,一边了解17世纪跨洋贸易的盛景。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晚明的颓败。一本书里,竟包含如此广博的内容,真神奇!

哇!历史原来还能这么读!看加拿大人怎样用名画解读17世纪历史

哲学家西塞罗说,历史是记忆的生命。谁能想到,一顶小小的海狸帽子,竟然改变过17世纪的世界格局。四百年前,维米尔把海狸帽子画进画中;四百年后,这些画带领世人穿越时空,触摸真实历史。明朝的衰败,荷兰的崛起,东西方之间的合作与较量,仿佛电影特写镜头,一幕幕从我们眼前滑过。如今,这一切都已化作历史的尘埃,不知所踪。

念天地悠悠,观人间沧桑。四百年,弹指一挥间。封建王朝的更迭,普通人的悲欢,最后都变为史书中的几行方块字。史书中的历史,冰冷无趣。鲜活的历史,或许只藏在名画中……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米尔   马尼拉   菲律宾   明朝   东印度公司   海狸   世纪   荷兰   加拿大人   历史   西班牙   西班牙人   画作   名画   瓷器   中国   帽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