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自古代开始,国人就一直在提倡节约的道理,最好的普及方式,便是从幼年的餐桌教育开始。可以拿来使用的教导材料,最贴切、最适合、最著名的莫过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原本这首诗能给人带来心灵上的洗涤之感,毫无疑问代表了极高的道德水平,但近年来出现的新的言论又产生了迷惑与困扰,据说写下这首流芳千古作品的作者本人,在人生的晚期是一个巨贪——长大后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不免让人感到困惑,难道道理只是口头上的东西,随便说说而已,没有必要当真,毕竟原作者本人也是言不由衷。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其实,几千年传承的文明留下来许多思想瑰宝,它们本身便极有价值,也是值得钻研深思的对象,至于其他方面,并不值得深究。

1

如果不加深思的看李绅的人生经历,仿佛在看一个故事情节反转的戏剧,一个深切同情底层人民的文人,到头来却成为被谴责的贪官。

李绅早期的诗作中,表现出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最著名的则是《悯农》,用字简单质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形容在饭桌上节约的好习惯,最贴切的只有”锄禾“这一首。就像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一样,平白却意味无穷,没有另外一首诗能够挑战它们在诗坛上的地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家喻户晓,被无数家庭用来教育不好好吃饭的小朋友,不少人也因此养成了捡桌上掉的饭粒吃的习惯,甚至会用来教育自己的小孩。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作为大多数人幼年里最深刻的回忆,李绅的悯农对多数国人的影响,远不是其他诗人可与之相比的。

除了老少皆知的这首“粒粒皆辛苦”,李绅的另一首诗也很有深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而他的第三首诗的知名度就更低,但其思想性却不遑多让,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入木三分的指明封建朝廷是农民贫苦的根源。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如果李绅的人生能在此时停止,声名只留在这三首诗上,所有人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如同杜甫一样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有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他日后的声誉更不会出现争执,也不会让人纠结是否信错了人。

2

能够写出感人至深的“悯农”,创作体验也是来自李绅的亲身经历和深切感受。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诗人李绅,六岁丧父,由寡母艰难养育,一餐一饮,都倍加节俭;九岁丧母;十五六岁以后去惠山佛寺寄宿读书,虽然这样可以获得免费的食宿,但是条件依然很是艰苦。再加上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多事的中唐时期,是正逢唐朝藩镇叛乱频繁的时候,老百姓因乱而穷、食不果腹、民不聊生,给李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或许就是因为拥有过这种切身的生活经历,才使他创作出著名的《悯农》古诗。

不需要深入的解析悯农,便可以体会到字里行间作者心中的辛酸与同情,而这种情感来自于“移情”,需要设身处地的去感受。

假如走到另一个极端,则会成为天大的笑话,如“善良”的晋惠帝,经过冥思苦想,他终于悟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类似的笑话绝无仅有,在卢梭的名著《忏悔录》中有相似的描写,

我终于想起了一位崇高的公主说的挽救时局的办法:当她获知农民没面包时,她说“让他们吃布莉欧(一种奶油糕点)好了”)。

这位公主便是被送上断头台的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她的荒诞之言或许是以讹传讹,但农民对她的愤怒却无比真实。

至少在写作悯农时,李绅对农民有着真挚的情感,对他们受到的不公待遇和困苦感同身受。

这一点,无论诗人之后是什么样的发展途径,也无法改变或抹杀,有这一点便足矣;诗中的思想经得起时间考验,不容置疑。

3

全面了解一个历史人物需要一个很长的认知过程,对他的认识或许也会不断改变,对李绅来说同样如此。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有了权势地位后,李绅成了一个贪图享乐、为官酷暴、一意孤行的酷吏。

虽然有说法为李绅辩护,说他是因为卷入了党争,所以在官方正史上不断被人陷害;不过,即使有证据表明一些黑料是对李绅的编排和中伤,如在官方的两《唐书》里,关于李绅,并没有半点生活腐败的记录,但也不能完全为他开脱,因为也有对当地民生的记载:以旧宰相镇一方,恣威权”,百姓“惧罹不测,渡江淮者众矣”。

史书也明确表示,李绅的那些“罪行”,基本都是李逢吉嫁祸的——“绅先朝奖用,擢在翰林,无过可书,无罪可戮。今群党得志,谗嫉大兴。”“绅之贬也,正人腹诽”“天子待绅素厚,不悟逢吉之嫁祸”……谗嫉、嫁祸、腹诽,可见史家早有定论。

然而,这些都不是重点。

第一,即使现在对李绅的真正评价有一些争议,例如有观点认为李绅的唯一污点在于吴湘一案,但对于他转变为“巨贪”这一观点,却很少人从一开始就存疑,不会认为能写出《悯农》的李绅根本不可能成为贪官,更不能毫不动摇的选择相信李绅的为人。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相对而言,探究这种看法为何出现更有意义。

即使只是对李绅有大致了解,也认为李绅成名后很有可能会成为巨贪,因为这种转变在古代封建社会存在必然性。这就是古代士大夫逃脱不了的魔咒,一朝发迹,权势升天,就忘乎所以,丢失了当初的本心。

在官场环境的日益浸染,也使得大多数人的思想渐渐转变,有了不少官性,逐渐变得凌驾于百姓之上。很容易就被权力蒙蔽,在权力所带来的快感中迷失自己,变成了最不想成为的人,贪图享乐,不择手段。

第二,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个人的品行不佳,便一棒子打倒一切,不假思索的推翻他说过的所有言论,哪怕其中一些极有道理。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李绅用最简单的话写出了最深刻的道理,客观的说,即便把“粒粒皆辛苦”奉为圭臬也毫不为过。

最简单、最直白、最有教育意义的诗句,除了这一句,很难找到更恰当的诗词。

即使结合诗人的前后人生来看,你可以说它是虚伪之言,但其中的哲理却发人深省,不能否定。不管作者是什么样的人,真理一样可以从他的口中说出。

所以,可以质疑或攻击李绅的为人,却难以反驳他诗中的道理。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就像引人入胜的《围城》一样,既然看了书觉得好,为什么非得要见作者呢?没有必要打破沙锅问到底,一直死抓着事情的缘由不放。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在国外出版后,有一位外国的女记者看过后打电话给钱先生,希望见他一面,钱先生委婉睿智的拒绝了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好吃就行了,何必要看生蛋的鸡是什么模样?”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而且,即使是历史上公认的反面人物,也不能轻易否认他作品中的亮点。如汪精卫诗作中的精神,即使他本人在后期发生了转变,丧失了自己提出的力量,但不能否认诗本身的意义。

辛亥革命爆发后,汪精卫曾到北京什刹海旁的石桥下埋地雷,谋刺摄政王载沣,被发现后遭到逮捕。入狱后汪精卫曾作“绝命诗”一首,其中有云:“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饮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所以,且不论李绅在历史上的真实形象存在争议,有待定论,即使真的有确凿证据表明他在后期就是变成了同流合污的巨贪,但《悯农》仍不失为伟大的作品,其中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仍然具有极高的教育意义,不必因为作者本人的品行而抹杀了作品的光芒。

〈完〉

即使他真是巨贪,诗作的光芒也不易被恶名遮没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诗作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悲天悯人   这一点   恶名   品行   深切   诗人   光芒   道理   古代   意义   农民   人生   作者   作品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