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美丽的山水,特别是隐居山水之中的闲适生活,是诱使文人隐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古代,隐居不仕,表现出了文人雅士的高洁志向,而且道家认为隐逸生活就是士人的理想归宿。对于隐士而言,在山林中隐居,在思想层面多了一方挪腾的空间——隐则为道而立德成名,出则为儒而立功成仕。

然而,换一种思维来看,虽然隐士代表着志向高洁、内心宁静,隐居就一定有不一般的意义吗?

在古代,如果能自由的选择,是挑选险恶的官场,还是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只要不是蝇营狗苟之辈,大多数当然会选择后者。有一个文人选择了前者,却让人感到他品德高尚,令人念念不忘。他是谁?为什么?

在初中课本中,有一篇脍炙人口的小令,其中尤显飘逸的一句“斜风细雨不须归”写尽了怡然自得、乐而忘返的境地。这一首绝妙小令风流千古、扬名中外,它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斜风细雨不须归”一句借景以写渔父之神,描绘出快活心境和自得其乐的神态,这正是张志和浮家泛宅、乐在其中的精神写照,摒弃了封建尘世的一切风波和忧虑。

由此演化而来的元曲,也很有韵味。在元代杂剧作家范子安的作品《竹叶舟》中,化用了《渔歌子》的字句。

江上撑开一叶舟,竿头收起钓鱼钩。箬笠蓑衣随意有,斜风细雨不须忧。俺这打渔人,好不快活也呵。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张志和曾经担任过官职,他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他弃官弃家,浪迹江湖,隐居于太湖流域,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张志和的确过上了逍遥自在的生活,可这是否就是文人或儒者的的最高追求?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类似的隐居者,还有堪称典型的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抒发了对自由的向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他把大自然看作自己的旧林、故渊,把官场看作罗网、樊笼。

能够远离俗世,远离黑暗的官场,享受着田园的的闲适和优越,自然是一种愉悦的生活。

但元朝的张养浩却反其道而行。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为了赈济饥饿的灾民,闲居故乡多年、朝廷七召不起的张养浩不顾年事已高,离开了宛若世外桃源的云庄,星夜奔赴任所,他甚至顾不上老母亲。

  临行前,年迈的母亲拉着他的手说:“我都快80岁了,你的年纪也这么大了,此别之后,恐怕就再也不能见面了吧。”张养浩不禁为之垂泪,然而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他还是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张养浩做官,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而是心系黎民,在饥民遍野、饿殍满路时,他做不到独善其身。

在张养浩途经潼关时,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他的所见所感凝聚成了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语句中表达出张养浩关心民瘼、爱民如子的情愫。

在赈灾的日子里,张养浩白天救济灾民、晚上挑灯办公,他不敢有丝毫懈怠。到陕西做官四个月,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晚上便向上天祈祷,白天就出外救济灾民。

操劳过度,张养浩“得疾不起”,病逝于任上,享年60岁。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张养浩再也无法怡然于江湖!

让人感到惋惜、念念不忘的,不仅仅是张养浩的殉职,而是他本可以学习前朝的隐士,逍遥于江湖,而不必为陌不相识的百姓生计而劳心劳力。

在去赈灾之前,张养浩已经为官多年。目睹政风日下,看透了官场间名利的角逐,张养浩毅然拂袖而去,以父老归养为由,他辞官回了济南云庄别墅归隐,逍遥于山野中。人们都认为张养浩会在山水中度过余生。

回到了故乡济南,张养浩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那种愉悦的心情难以言表:“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他为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名叫“云庄”,取材于唐代书法家李邕的诗句:“泰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他在云庄中开渠引水成湖,名曰“云锦池”,建造了“绰然”“拙逸”等5座亭台,云庄俨然成了世外桃源。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在山水间,张志和可以忘却世间的烦忧,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同样在宁静的田园中,张养浩却放不下民生,作品的字里行间影射出他的忧思。

天上皇华使,来回三四番,便是巢由请下山。取索檀,略别华鹊山。无多惭,此心非为官。屈指归来后,山中八九年,七见征书下日边。私自怜,又为尘事缠。鹤休怨,行当还绰然。累次征书至,教人去往难,岂是无心作大官?君试看,萧萧双鬓斑。休嗟叹,只不如山水间。说着功名事,满怀都是愁,何似青山归去休。休,从今身自由。谁能够,一蓑烟雨秋

张养浩一心贪慕官场的繁华富贵吗?

是他不甘寂寞?

还是他不能品味隐居的悠游快哉?

当然都不是!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张养浩从来都没有忘记一个官员的责任。

如果只是从一个角度来看历史上的人物,对他的用心很难辨别出真伪,而从不同的方面,才可以看出真正的为人。

张养浩宦海一生,政事繁忙,但仍然极其重视对子女的训诫和教育,从他留给子女的家训,可看出他的志向和要求。

  张养浩在《家训》篇中告诫后人:天下之事立志最为重要,立志为成事之基础,志之所在乃心之所在,心之所在则关乎事之成败。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张养浩遵循儒家学说,始终言行一致,《为政忠告》代表了他一生主张为官清廉的思想,既反映了他为官实践中的所思所想,也体现了他为官生涯的所作所为。

张养浩在《为政忠告·自律第一》一文中告诫说:“士而律身,固不可以不严也然有官守者,则当严于士焉;有言责者,又当严于有官守者焉。

张养浩的意思是:读书人约束自己,是不可以不严格的。而有官位在身的人,应该比读书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而有向上级汇报权的执法者,应该比一般官员更严格地约束自己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元代文学家,史学家、理学家苏天爵写下了《七聘堂记》,在文中赞美张养浩:“执法牧民为贤令,入馆阁则曰名流,司台谏则称骨鲠,历省台则号能臣,是诚一代之伟人欤!”

1345年,苏天爵因不合流俗而受到排挤,最终以“不称职”的名义被罢免官职,他深知民间疾苦,严肃吏治,老百姓都将他与包拯、韩琦相比。

苏天爵也是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人,他对张养浩的赞誉并不过分,只有贤人才了解贤人。

张养浩最让人称道的地方,是他清楚的知道官场的黑暗,也向往宁静的田园生活,但为了救济灾民,他放下了年迈的老母,放弃了优越的休闲生活,投身到赈灾中,病故于任上。

隐居山林的文人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地方,但对照张养浩,不正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明”?


〈参考〉

1,张养浩:七辞高官 殒命赈灾任上

2,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张养浩:志立则事成

3,用尽为民为国心——张养浩的故事

4,监察御史张养浩:写下上万言书

5,解读《素书》

6,道冠儒履释袈裟: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




〈完〉

一个在元朝做官的汉人,为何能令人念念不忘?

—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刻删除。

— 感谢点赞、评论、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文宗   潼关   斜风细雨   小令   云锦   家训   蓑衣   灾民   元朝   隐士   元代   汉人   志向   官场   念念不忘   文人   田园   山水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