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混淆:有些行为不能养成你所知的“习惯”

1、谁能告诉我,你的习惯养成率是多少?

为什么你试图养成的那些所谓好习惯,最后都无功而返,回归原点了呢?

其实,可能是因为你从一开始就不明白,习惯这东西到底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形成的,搞不清楚这些问题,自然不知道怎么坚持、不知道何时坚持。

关于习惯养成的话题,一只很火。自助类的文章赞扬习惯的力量,有关该主题的书籍也是经常在跻身畅销书榜单。

但是,像许多流行心理学主题一样,关于习惯的有效性和应用习惯的传统观念经常会过时,导致这些观念被误用,或者有的观念或许完全就是错误的。

养成以正确方式改变行为的习惯,可以成为改善生活的绝妙工具。但是关于什么是习惯以及他们可以做什么的错误观念会适得其反----我们经常把这些错误的观念成为“毒鸡汤”。

“养成好习惯”,这种想法非常吸引人。

好像我们只要养成了好习惯,自己就可以变成超人,无痛且高效的完成任务,然后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我们可以毫无拖延的去运动,记日记,或者开展副业,那不是很好吗?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习惯”这两个字的期望。

不幸的是,你期望的事情从没发生。

谁能告诉我,你的习惯养成率是多少?

你说你要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养成跑步的习惯,养成反思的习惯,养成每天读书一小时的习惯...你尽可以细数自己的“习惯养成史”,看看自己到底养成了哪几样习惯,希望你不要汗颜。

2、什么是习惯?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CL)的习惯研究者本杰明·加德纳(Benjamin Gardner)博士说:“通过养成习惯,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

小时候,你需要被提醒,上厕所后要洗手,需要被教育要刷牙,但作为成年人,你可以自动完成这些事,并且可以洗手或刷牙时,解放大脑考虑其他事情。

但所有行为都可以成为习惯吗?

3、只有某些行为会成为习惯

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养成习惯----这应该是本文带给各位读者的一大收获。

那些需要专心、需要思考的行为不是习惯。

根据定义,“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关键词是“无需任何思考”,或者占用极少脑力的行为,才可以称之为习惯。

有些我们想要养成的那些“习惯”,本身就附带着需要对“思考”、“用心”本身的要求,比如“养成爱思考的习惯”、“养成凡事用心”的情况,这些都是跟“习惯”本身的定义背道而驰的。

所以,得出结论:我们不应该尝试去把那些难以养成习惯的行为列为习惯养成的目标。

如果我们这样做,结果可能将会非常失望。

当我们无法养成习惯时,我们往往会自责,而不是指责那些胡乱建议我们去养成某某习惯的人,实则是,他们自己根本没搞清楚哪些习惯是可以养成的,哪些习惯不可以养成。

相信我们,99%的人根本就没有考虑过这个点,在他们看来,好的行为就都可以养成好的习惯,如果你养不成,那就是你自己不行,所以你自责了,你可不会去怪他们----这就是你掉入的陷阱。

如果需要清醒思考的行为(例如打扫公寓或写日记)不是习惯,那么它们是什么?它们是例行公事,或叫,例行程序,指的是“定期执行的一系列操作。”

习惯是一种惯例,但并非所有惯例都会成为习惯。

可能有的人不理解括弧里的内容,因为我们平时听过几万次“养成打扫卫生的习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这些行为和“习惯”二字早已经被钉牢在一起,所以你可能会有点反应不过来。

我解释一下:

刷牙,你刷牙是可以自动完成的,你可以解放自己的脑子来想别的事情。

用筷子,你也可以自动完成,你同样也可以解放自己的脑子来想别的事情。

这完全符合“大脑无需进行任何思考,可以使思想自由地去做其他事情”的定义。

可是,

打扫卫生,请问你打扫卫生的时候可以做到“大脑无需任何思考”吗?

写日志这个更明显,如果你写日记的时候“大脑无需任何思考”,那特么的你写日记干啥?写日记这种事情,不就是强调需要我们的用心吗?

4、要改变行为,你需要了解习惯与常规/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

什么叫做例行程序?

再举一个更加简单的例子,那就是上班打卡签到,要是写日记有如上班打卡签到那般的轻松,估计写日记的人就不会那么少了。

读到这里,你可能要问,哪些行为可以养成习惯,哪些行为可以变成例行程序?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从一个更基本的问题出发,即,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件事?

a.动机是什么?

多年来,我们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愉悦原则”是人类动机的基础。他提倡这样一种观念:行为是由寻求乐趣和避免痛苦的欲望所驱动的。在他之后,斯金纳(BF Skinner)等行为主义者普及了这样的观念,即强化和惩罚会驱动有条件的行为。

但是,我们现在知道动机不是由快乐和痛苦驱动的。相反,从神经学角度来讲,动机是逃避不适的愿望。

实际上,所有人类行为,甚至是渴望做一些令人愉快的事情的欲望,都是由痛苦引起的。这称为稳态响应。

我们的大脑使我们的身体通过不适来做自己想要的事情。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穿上外套。当我们感到饥饿时,我们就吃饭。

做完这些之后,我们再次感到温暖或吃东西带来快乐了吗?当然。但是,这种良好的感觉是我们被不舒服的刺激促使我们采取行动而采取行动之后产生的

也就是说,快乐是派生的,而不是主动追求的----各位懂得这其中的区别吗?

说得再明白点,也就是,快乐是我们逃避痛苦之后的副产品。

同样的规则适用于心理不适。当我们感到孤独,无聊或不确定时,我们就会采取行动来减轻情绪上的不安。我们可能会见到一个朋友来减轻孤独感,或者在我们无聊时看综艺。我们可能会在网上查找某些东西来满足我们的不确定性-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我们试图逃避这些不舒服的感觉。

这些刺激,也就是不确定、无聊、孤独,等等不舒服的感觉,实际上,才是我们的进步之源。

b.习惯与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

如果所有行为都是由不适引起的,则习惯和惯例必须遵循相同的规则。我们如何以及何时感到做或不做某事的不适感,对于理解习惯和例行程序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

回想一下,人们发现养成习惯的想法之所以如此吸引人的部分原因是,习惯可以让一些我们不喜欢的事情自动完成。

比如你不喜欢每天都写日记,因为写日记的时候,显然,不能流水账,否则就失去了写日记的意义,你需要反思复盘一天的自己---这复盘和反思,本身就意味着重新审视自己表现的不足,这就是一种不适感啊。

请问,你筷子用熟练了之后,你会觉得使用筷子会感到不适吗?不,你很自然的使用,就好像它已经是你身体的一部分,甚至可以意识不到它的存在。

那么又请问,你写十年日记,请问在写第一篇写的日记里,你会因为反思自己的一天感到痛苦,但是到了第十年的时候,你就可以因为反思那天所做的错事、遗憾事而没有不适感了吗?

不会的!

你第一次反思和第一千次反思,本质上不适程度都只会与当天发生的事情以及你反思的深度有关。

用心、思考,这些都会让我们发现到不适。

也因此,真正这些需要用心的、需要思考的行为,才会导致我们的拖延症。

所以,实际上,什么写作、写日记、阅读等等,都不是一个让你拿来养成好习惯的选择。

自此,我终于可以告诉你,习惯和例行程序之间的区别:

习惯,习惯就是你最舒服的方式,自然到可以不用察觉的事,不做某事会感到不好,比如你习惯用筷子,那么让你用刀叉,你就感到不舒服。

例行程序,这是你做了反而感到不适的事情,写日记时的反思让你感到不适,阅读论文时不能理解时的不适,写作遇到瓶颈不知道写什么时的不适。

他们都是需要付出努力去做的事情。

当我们说“习惯”这个词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从不会忘记了拿筷子。

同时,我们也要想到,即便有的人说自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相信我,他们肯定有很多人也偶尔有过“忘记写日记”的经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习惯   都会   可能会   美文   惯例   所知   筷子   不适   动机   大脑   观念   区别   定义   用心   痛苦   事情   程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