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相见恨晚的知识?


有哪些相见恨晚的知识?


1. 当面对一件事情,客观上对你重要,但心理上你却感到害怕时,赶紧去做它,做到感觉良好的那个点时-----立即停止。下次你再遇到类似事情就没那么害怕了。


2. 学习不是一竿子买卖,不要学到最精疲力竭、歇斯底里的时候才停止,而是学到嗨,在感觉到状态逐渐下滑但还不至于感到累的时候,就及时停止。


我们都知道,对于一件事的体验,往往留存的就是事件过程中的高峰体验,以及,事件结束时的体验。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感到痛苦得不能够再坚持的时候才停止,那么最后你对那件事的感觉就是以“痛苦”的感受为结点的。


学习的时候,坚持到眼睛痛得睁不开了才停,或者熬夜到身体疼痛了才停,其实这些都给学习这件事附加了不好的体验,多次以这种“痛苦”或者“累”的感受作为学习这件事的结点,长期的,我们对学习这件事的潜意识就会是抗拒的,因为它总是让我感到有压力、累、痛苦。


所以,下一次再去做那些你曾抗拒的时候,不需要太过于用力,用力的事情,依靠一次两次意义建构,自我鼓励等等还可以,但是长期是不行的。


3. (MAD)=“大量(Many)行动(Action)日(Day)”,可以简称“大规模行动日”。对”疯狂“这个概念的简单理解,对学习或者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比如你要为学习疯狂,就可以安排一个“疯狂日”,就是“采取大量行动”-----重在为数量而突破的勇气。


4. 比如, 一个人如果销售总是害怕碰壁,那就告诉自己:第30个才能成功,所以前29个失败是必然的。先把29个失败积累完毕再说。你可以迁移运用在别的需要打气的地方。


先心理上预定一个成功点,那么你前面的”失败”,就真的纯粹就是一种积累。


5. 获得“失败”也是需要资本的。且看, 以往一个平常作家出版一本书的历程是这样的:写了一本书-----被拒绝----被编辑以个人名义拒绝------拒绝少了------开始发表一些作品------一夜成名。所以,一个有志于写书的人,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获得拒绝”,因此你得首先写出一本书来----为了”获得拒绝“而写第一本书,而不是为了成功。(其实,你只要有了一个完成写成一本书的经历,第二本的时候,就知道怎么写了。)。因为这是你“获得拒绝”的资本。这个年代,“失败”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可以取得的。


6. 熟悉一个知识的百分之70%就可以去运用了,你可以更早的构建知识的连结点。而不是等到你学满之后在去。这样可以减少你的记忆量,帮助你更快的学习。


7. 一个记忆好方法:让理解和回忆次数,符合2—8法则时效果会更好,很多人极少注意这个。比如你背一单词,来回读一两遍(20%),却在脑海里试着回忆四五遍(80%)。而不是反之,读四五遍再去回忆一二遍。因为记忆单词,注重的是”记忆“。所以,更多的回忆次数,就更多次打通了记忆通道。


有哪些相见恨晚的知识?


这个记忆方法是我广而推之的。


直接开门见山吧,这是一条记忆法则:


而且只是一条简单的记忆法则:识记20%,回忆80%,效果最好。


我曾经介绍过一本名曰《判断学》的书,(作者陈敏,其书内容多晦涩,个人不建议购买),此书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全是因为下面的这个片段:


识记20%,回忆80%,效果最好


记忆保持受到内容难度、时间间隔长短、识记程度、知识经验、需要、兴趣、兴奋点、引导词、回忆的次数等因素的影响。

盖兹(A. I. Gate) 经过实验研究发现,回忆的次数越多,记忆越牢固。他同时指出,识记的次数最好与回忆的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较好,他认为这一比例最好是识记占20%,回忆占80%。保持内容还有一种记忆恢复现象:1913年英国学家巴拉德从儿童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即儿童最好的回忆成绩不是在当时,而是在识记后的二到三天,其保持量比当时要高出6%--9%。


有哪些相见恨晚的知识?


“识记占20%,回忆占80%"......这就是人尽皆知的二八法则,想不到这个烂大街的概念,还能在我们的学习中发挥着如此接地气的余热,真的很棒很难得!


我十分感谢这位作者能把“记忆”和“二八原则”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这两个概念联姻擦出的火花,忽见之时,我有了一种忽然开朗的感觉。


做法正如如文所述:识记的次数与回忆的次数保持一定的比例最好——识记占20%,回忆占80%。


试举几个运用实例:


1.单词记忆:识记一遍,迅速闭眼在脑中连续回忆四遍;


2.名词记忆:大学工科很多考试对名词解析是有要求的,我以往的做法是,看一遍回忆一遍……学了这个之后,我看一遍,然后试着在脑中回忆四遍;


3.文段记忆:这个方法对需要记忆政治、历史等的高中生应该最有帮助了,你们早自读背书的时候,是不是读一句背一句啊?学了这个方法之后,以后你可以这样:读一个句子,第一次回忆成功之后,再连续重复迅速回忆三遍-----一共是四遍。


为什么这么做,除了二八法则之外,还有别的支持证据吗?


有的。一般认为,大脑的基本组成单位叫做神经元,它由细胞核和突触组成,突触受到(信息)刺激后会生长,它能和其他的神经元产生新链接,从而形成一个新神经回路,用于记忆信息。


重点是,一般需要经过多次重复(三次以上)刺激后,才能形成新的神经回路;对新生和新生神经链必须再进行反复刺激---而且要快,因为新生的突触和神经链是暂时而脆弱的,随时都有可能被分解并用于其他突触的生长材料。


经过反复加强,短时记忆才有可能变成长时记忆。


三次以上、而且要快-----这也就是我们需要在回忆出第一遍的时候,迅速再回忆三遍(回忆一共四遍)的深层原因。

虽然本文介绍的只是『精确记忆』中一个小技巧,但已经够我们使用了!


少年,改变你的记忆方法吧!


8. 看恐怖书的时候,配上恐怖电影的背景音乐,效果更好。亲测有效。我认为它具有合理性的。你看恐怖电影不都是有配音营造气氛吗?电影是把画面呈现在幕布上,而看书是我们自己把书中的画面呈现在脑海里。所以,同样是画面配上音乐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看书配上音乐,和电影配音乐的原理一样。


附赠一条:读到这里你们眼睛累了吧,可以去做做眼保健操,因为后面还有10条内容。这里也有一个独家版权的小冷知识:

眼保健操的第三个八拍和第四个八拍互换,更舒服。多年的眼保健操经验告诉我,原本第四个八拍(轮刮眼眶)做完之后,眼睛睁开是会一片模糊感,眼液汪汪,十分不舒服。


9. 这条不算冷知识,只是一个现象的察觉:很多人抱着“学习”的名义去订阅各种付费栏目、音频,以为付费的都是好东西,于是陷入整天“学习”的氛围当中,似乎也获得“视野”的提升。他们以“提升”和“进步”为目的,纷纷各处走穴“学习”,他们实际上却也知道,所做的这些事情正是在逃避实质上的“提高”。他们也知道,学的东西需要运用、需要实践、需要练习---这才是真正提高的实质。但是,他们静不下心来----他们也知道。只是,他们不愿意面对。因为“输入”更轻松。因为“练习”需要吃苦。我们这一代人,所有的矫情,都是害怕吃苦。


10. 基于知识变现变得越来越容易的事实,知识在今天已经和赚前之间已经紧密挂钩。所以,你再问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去你的吧,现在可以有一个现实的回答:赚钱呀。


11. 学会赞美他人:夸奖的FFC法则。(Feeling:感受,Fact:事实,Compare:对比)

例子:你的服务很赞!

它只包含了感受(F),不如下面这句:

“你的服务很赞啊(F)。每次杯里的水剩的不多时,你就补上了(F)。其他人通常是等我要求加水,才过来(C)。” 详见:哪些技能,经较短时间的学习,就可以给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帮助? - 徐强的回答


12. 新人这样打报告可以减少很多弯路:细节—提供建议—预测的结果

向上级报告信息时,要以数据和细节分析替代主观感受(1),让上司自己得出结论。如果是关于决策问题的报告,你要提出至少两条具体性建议(2),让老板选择。重点是,你要给出每一个选项背后的合理预测(3)。好的、完整的报告就是:1+2+3。


13. 3·8工作法

能在3小时之内完成的细碎的事情,集中一起做;如果一件事情需要8小时才能做完,尽量一次性完成。


14. 面试的最后boss面,正常水平表现比表现个性保险。

很多人死在这里,居然不知道为什么。其实面试就是人力资源的本职工作,终面一般是老总,只是走过场而已。你在一面、二面中通过展示个性以及优秀的实力杀到最后一关,等于你已经成功了。你只要平常表现就可以了。因为老总不会否定你,否定你就是否定两轮的人力资源面试官对于人才的鉴别能力,对他们工作的全体否定。为了你造成公司老总和人力资源的不和?不会。


但有些人就是找死,把终面看的最重要,使出浑身解数。不同的人对于个性有不同的看法,玩的好可以得到老总欢喜,玩不好就极为容易暴露了致命缺陷。谁都救不了你!!!


15. 写文章的时候,注意每三百个字出现一个笑点、震撼点,将可以大大的提升你的~~~~~我的秘诀了呀!(只要不是论文,在哪都适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突触   识记   知识   结点   相见恨晚   美文   法则   害怕   神经   痛苦   次数   事情   记忆   感觉   报告   方法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