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这篇文章比较干,专门为这个方法制作了一份流程图。


如何提高阅读效率?这里有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


流程如图。


只介绍非小说类阅读。 关键词:复读法 笔记法 研读 费曼技巧 文纲 成文


一:首先选书 (选书参考:书籍推荐 - 话题精华)

二:面对一本书。该怎么读? 提供两种高效阅读方法。


基本观: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好书读一遍不可能掌握精要,第一遍你只能跟着作者思路走,反过来说如果一遍就够了,那这本书也不值得研读。我说的是具有思想性的非小说类书籍,不是学术名著,所以再好也没必要读三遍。两遍正好。而且最有效率的办法是读完一遍马上再读一遍。


复读法


思想类书籍:思想强度4星以上(按5星算) 。这里的「复」指的是二次阅读的意思。


两步:


1.粗读 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的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2. 重(zhong)读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的一个重大作用是给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还有别的好书等着我们去读呢,所以笔记最好要写到可以取代原书的程度。


非思想类书籍:思想强度2~3颗星 这种书的思想含量不高,但会有一些亮点,所谓干货?


两步:


1.粗读


第一遍快速浏览,扫读。所要做的就是大致标记感兴趣的地方,有亮点到的地方。此类书籍,实质内容一般只占30%左右,所以,一字一句阅读是愚蠢的。


2.重读


第二遍可以细读第一遍标出来的地方。


笔记法


方法来源于个人实践,亲测「有效过头了」。


两步:


1.网上寻找该书相关阅读笔记(非书评,找那种有章节脉络逻辑的)。比对各篇阅读笔记,取记录最全的一篇。


2.通览 第一遍通览全文,对全书有大概的印象 。


3.参照笔记阅读 对于感兴趣的地方,仔细阅读,对不感兴趣的地方以笔记代阅读 并且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所参照的笔记有所增删。 形成个人读书笔记


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节省阅读时间又不失重点」,可以「快速形成个人笔记」。 按照思想强度选择以上的其中一种方法,完成这一步后,对于一本书70%~80%的理解应该有了。当然,还有一些20%~30%的重难点。


完成这一步,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已经算是高效阅读了。第一种在阅读知识吸收上可以打败全国80%漫游阅读者。第二种在时间和效率打败全国85%自由阅读的人。所以,你仅限于此也无可厚非,因为长此以往的坚持一定可以变得越来越优秀。


但是,如果你想变得更加有深度。那么严格意义来说,第一步只能算是:###知识面覆盖###


深入研习的第一步,就是对你需要学习的内容有个大致印象。若在课堂上,这意味着你要看讲义或读课本;若是自学,你可能要多读几本同主题的书,相互考证。学生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认为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


从很多方面来讲,这个阶段却是效率最低的,因为你每单位时间的投入只换来了最少量的知识回报。我常常加速完成这个阶段,很有好处,这样,我就可以投入更多时间到后面两个阶段(研究)。


如果你在看课程讲座的视频,最好是调到1.5x或2x倍速快进。这很容易做到,只要你下载好视频,然后使用播放器的“调速”功能。我用这法子两天内看完了一学期的课程视频。


如果你在读一本书,我建议你不要花时间去高亮文本。这样只会让你的知识理解停留在低层次,而从长远来看,也使学习效率低下。更好的方法是,阅读时只偶尔做做笔记,或在读过每个主要章节后写一段落的总结。


知识只有经过研究才能进入大脑。当我们完成初步阅读任务后,会出现一些薄弱地带。包括:模糊的概念、概念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提取出重难点的「关键词」、「关键概念」,进一步研读。


研读 主要有三个方向: 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知识的背景探究。缺点是需要很多探索,但它可能是牢牢锁定知识的最佳方法。


横向拓展:需要在知识周围建立联系,通常意味着你要建立模型,在模型与原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纵向拓展:运用得当,其速度要比深度拓展中探究知识的背景快得多。


当然,你在研读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现象,因为研究的东西本身难度就增加了。


理解不好的表现如下:



要明白字面上的意思并不需要什么魔法,我的建议是如果理解有困难,不如寻找写得更好,解释更清楚的材料阅读,而高级技术如比喻法或内在化只有在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达到后才能发挥作用。 (注:我认为看不懂理工科类的书不是你的理解有问题,而是书本书写有问题。这种学科的书多数内容实质上就是产品说明书,说明书看不懂只能怪说明书对于细节描写不够形象具体,不能让你根据文字如实的联系到实物。所以,实践才显得重要。个人意见。这个观点我已经认定,不讨论。)


即使你觉得无法理解一段话,也不必太忧虑。我发现,这很少成为主要的问题。遇到不能理解的问题时,你可以放慢阅读速度,寻找不同的说法。一般我遇到新概念新思想时,在完全理解前总会耽误很长时间,我的强项在于一旦有了点初步的理解,我就能迅速抓住它,并且快速地让其成长,因此我能轻松地运用它。


如果我们已经经历了以上阶段,那我们如何检验我们是否理解研究的内容呢?


回答是:费曼技巧(The Feynman Technique)


这个技巧的灵感,源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Richard Feynman)。在他的自传里,他提到曾纠结于某篇艰深的研究论文。他的办法是,仔细审阅这篇论文的辅助材料 (supporting material),直到他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基础、足以理解其中的艰深想法为止。 对付一个知识枝节繁杂无发丝、富有内涵的想法,应该分而化之,切成小知识块,再逐个对付,你最终能填补所有的知识缺口,否则,这些缺口将阻挠你理解这个想法。


费曼技巧应该怎么做?


1、阐述:在学习的过程中挑出重点,对重点依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之进行阐述并记录


2、校对:把自己的阐述和资料进行比对,了解不一样的地方,同样的吸收之


3、重复:对于重要的资料反复进行阐述,对比,达到自己很深刻理解的程度


去教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这就迫使你对你所掌握的、或之前认为正确的那些东西作彻彻底底的、深刻的反思,你的受众越是不懂,你需要反思得就越深刻。


到这一步,基本已经大功告成。 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并进一步激发你继续学习。 我建议你写一篇关于书籍的文章,三步:


1.「文纲」 根据笔记以及自己的理解,寻找一个主题,比如在知乎上寻找相关主题的问题,草拟一篇文章的大纲。


2.收集辅助资料,补充文章细节。


3.修改 于是「成文」。


关于为什么要写文章,有以下几点好处:








另:碎碎念不算思考、心情琐记不算思考、唠唠叨叨也不算思考、没话找话也不算思考,请以此类推。


参考并推荐: 1.《暗时间》(刘未鹏) 2.《万万没想到》(万维纲) 3.《把时间当做朋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方法   艰深   粗暴   美文   好书   强度   深度   效率   想法   阶段   思想   简单   技巧   时间   笔记   地方   知识   内容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