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桥功勋耀党史

中共党史充满着艰苦卓绝的印迹,其中建桥铺路彰显着智慧与英勇,在革命与建设史上都留下了壮举与佳话。


长征路上架桥王


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历经万水千山,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建桥英雄,其中就有被毛泽东誉为“工兵专家”的王耀南。

1929年2月,红军总司令朱德安排红军战士王耀南带人在江西会昌城外的湘水架桥,最终架设成功,这是红军第一次架桥。次年,王耀南入党,被朱德任命为工兵连连长。朱德告诫他:“工兵很重要,一千年以前就有了。工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个任务很光荣,也很艰巨。”7月,王耀南率队赶往前线,在彭德怀亲自督阵下在浏阳河上架通浮桥。8月,王耀南奉命率队在罗坊架通浮桥,接应红三军团南渡袁水。经勘查,王耀南认为短时间内修补严重腐朽的木码头太困难,提出了修石码头的建议,他带领工兵奋战两昼夜,建成了石码头,架通了浮桥。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王耀南奉命指挥工兵部队在于都河架桥,此桥为红军长征路上第一桥。王耀南率工兵营奉命从石城前线经三角地急行军,按时赶到了于都河边。周恩来亲任总指挥,征集杉杆、门板和船只等驾桥材料。王耀南对架桥点、河川情况进行实地勘察,挑选了十个架桥点,决定在花桥、潭头圩、赖宫庙、大坪心、峡山圩架五座桥。在深水区的王耀南指挥战士用民船做桥脚,杉杆当桥桁,铺上门板结构呈浮桥。刚开始架桥时,因河面太宽,指挥船进入桥轴线很难,特别是夜间作业,河水声音大,指挥员的口令听不清,旗语看不见。于是王耀南想出了一个主意,在每个船上挂一盏马灯,这样就解决了船偏离的问题,加快了架桥速度。他们在浅水区打木桩做桥脚,架桥材料不够,苏维埃政府和当地老乡给予大力支援。一位姓曹的大爷献出了自己的寿材做了桥板。桥建成了,一队队红军迅速过桥转移,毛泽东等也桥上走过。12月,王耀南在乌江为朱德率领的队伍架设浮桥,使队伍顺利过江,得到了全军通令嘉奖。遵义会议后,王耀南在红军四渡赤水时,仅用两个月时间,指挥工兵连克服重重困难,架起了十余座桥,再次获得全军通令嘉奖,被毛泽东称为“工兵专家”。刘伯承对毛主席说:“只要王耀南有烟抽,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坡;只要王耀南有酒喝,红军没有过不去的河!”红一方面军长征路上经过大河二十余条,均由王耀南担任渡河现场总指挥。在抢渡大渡河时,王耀南带领工兵连冒着敌人炮火在铁索桥上抢铺桥板,接连牺牲战士多名,为大部队铺平了道路。王耀南带领全连在雪山上修桥铺路,为全军开道,雪山路途中留下了许多工兵指战员的遗体。王耀南曾为了缅怀长征中的工兵士兵们写下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挽联。

1939年6月与日军川口遭遇战,王耀南三次九处负伤,毛主席称其为“民族英雄”并派人前往慰问。

建国后,王耀南被授予开国少将,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84年去逝,享年73岁。王耀南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工兵史,因此人称工兵王、红军架桥王。


村民拆门板搭浮桥助刘邓大军过河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逐鹿中原,通过黄泛区,抢渡沙河、汝河等,向大别山跃进;期间,人民群众踊跃支前,拆门板搭浮桥,留下可歌可泣的一幕。

1947年8月,刘邓大军通过黄泛区后来到沙河,此时正值汛期,暴雨不断,给大军渡河造成了困难。闻知此讯,广大农民船民,响应号召积极贡献门板、梁檩、渡船、绳索、粮食等。在很短的时间里,征集了十吨以上大船三百多只,绳索二万多斤,大檩三百多根,木板、门板近三千多块,铁扒钉一千多斤等大量物资。为了保证刘邓大军顺利渡过沙河,当地群众帮助部队用秫秆、柴草铺设了三十里长的道路,有四座浮桥连接沙河两岸。地方党组织还成立了一个近千人的架桥队伍架设浮桥。8月16日,河南沈丘境内沙河上的浮桥全部按时建成。期间,敌机三五成群不断轰炸沙河两岸渡口,夜间被敌机投下的照明弹使沙河两岸如同白昼。军民连夜奋战,抢修被炸毁的浮桥、抢运物资、抢救伤员。在群众的大力支援下,刘邓大军中路部队于8月22日全部渡过沙河。

过了沙河,接着就是强渡汝河。敌人的飞机几乎贴着河面轮番轰炸,很快就把已经搭起来的浮桥炸断。战士们从附近村子扛来门板、芦苇、秸秆,再架;架好了敌人又炸,敌人炸了我们再架。但全村能用的架桥料已经基本用完,怎么办?先遣队指挥员肖永银下令,依靠群众,征用民房木料。当地群众听说这件事后,一百多户人家捐献出一百多根树木、檩条,三十多副门板,三十多车麦秸秆。在当地党组织的带领下,群众冒着枪林弹雨,把收集来的材料运到黄刘营、杨湾村的汝河岸边。漆黑的夜空被战火照亮,战士们神速般架通了一座能通行车马的坚固浮桥。无数战士的身影在火光中一掠而过,踏过浮桥的队伍冲向敌阵。有几段浮桥被炸坍,险恶的形势已经不允许重新捆绑加固,一排排战士跳进水里,用肩膀扛起门板,让部队通过。人、马、车辆、辎重踏碾在身躯托起的桥梁上。傍晚时分,三万大军、二百多辆军车全部渡过汝河。在波涛起伏中,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大踏步走过浮桥。


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朝鲜战争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境内以及中朝交界的桥梁道路狂轰滥炸。我抢修部队在空军、炮兵和运输部队的配合下,与朝鲜人民一道,以艰苦卓绝的战斗成功构筑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鸭绿江大桥是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这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鸭绿江大桥是一座历史的丰碑,历经抗美援朝战火的洗礼,铭记着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凝成的伟大友谊。

为抢修战火中的桥梁,“登高英雄”杨连弟功不可没。1949年2月,杨连弟成为铁道纵队一支队第一桥梁大队三连的随军技术人,他所在部队承担过修复陇海铁路八号桥的艰巨任务;他第一个攀登,整平桥墩,冒着随时坠落的危险,经数小时奋战,终于将桥梁重新架好,提前二十天通车。铁道兵党委给杨连弟记了大功,并授予他“登高英雄”的光荣称号。1950年,杨连弟奉命奔赴朝鲜前线。为尽快修复被炸坏的大桥,杨连弟带领组员利用敌机轰炸空隙白天抢修,开创了铁道兵部队白天抢修的先例。杨连弟并不是用枪炮杀敌,而是凭着榔头、手钳抢修铁路桥梁,但他同样是英雄、是开路先锋。1952年5月15日上午9时,杨连第在指挥战士们起梁时,一颗埋在土里的定时炸弹突然爆炸,一块弹片飞来击中他的头部,杨连弟当场壮烈牺牲。

彭敏是志愿军桥梁建设的总管。1950年11月6日,担任铁道兵团工程部长兼总工程师的彭敏随军入朝。此时,经过美军的轰炸,朝鲜境内百分之九十的桥梁被炸毁,隧道、路床和铁轨也被破坏,导致粮弹供给受阻,前线形势十分严峻。彭敏带领部队破冰下水作业,连夜突击抢修桥梁、铁路,争分夺秒地向前推进,不到两月就把铁路延伸到平壤以南等地。同年12月,彭敏被任命为志愿军铁道兵团司令员,他立即给东北军区领导打了报告,请求急派高射炮团,以掩护已修复的重要桥梁,加强通讯,补充通讯人员和设备不足,完善志愿军铁道兵团组织建制等。彭敏还请苏联桥梁专家西为战场上的抢修技术难题出谋划策。1951年2月15日,铁道兵团在沈阳召开了朝鲜境内铁路抢修第一次工程会议,彭敏总结了初期抢修经验教训,并根据西林提供的苏联《铁路破损桥涵临时修复及短期修复设计技术规程》制定了《战时铁路抢修技术规定》。在彭敏的领导下,抢修部队的工作速度超越了敌机轰炸的速度,极大地改善了前线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彭敏因此多次受到通令嘉奖。战争期间,敌机不分昼夜地轰炸大宁江、清川江、大同江等大桥和车站,给抢修和运输造成极大威胁。彭敏与各师领导及工程师密切配合,针对敌机活动的特点,采取了有效对策:在主要桥梁附近,加强对空炮火;多修便桥,加强伪装,以分散和迷惑敌机的轰炸目标等,有效抵御了敌军的狂轰滥炸。彭敏根据苏联专家的建议,成功组织铺架了隐蔽性很好的水下桥,避开了敌军的轰炸。彭敏还指挥抗击了朝鲜四十年未见特大洪水对桥梁道路的袭击;此后,还领导指挥反击了1951年秋美军对我军交通补给线的“绞杀战”,彻底打破敌人的封锁。美国第八集团军司令詹姆斯·范弗里特无奈地说,“虽然联军的空军、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出惊人的奇迹。”   


毛泽东词赞万里长江第一桥


在长江上修建桥梁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只有在新中国才变为现实。中央人民政府与毛泽东周恩来等给予了高度关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央人民政府即指令铁道部在武汉组织筹划修建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1953年4月1日,成立了铁道部新建铁路工程总局武汉大桥工程局。铁道部在几个月之内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大批建桥职工,迅速云集武汉,组成了全国第一支以桥梁建设为专业的建桥大军。1954年1月,周恩来主持政务院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修建武汉长江大桥的决定》,任命彭敏为大桥局局长,中共武汉市委书记王任重兼任政治委员;《人民日报》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发表了题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的社论。

1954年7月,中央政府聘请了以西林为组长的28名苏联专家组成的专家组陆续来华给予技术援助;1955年2月成立了以全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为主任委员的“武汉长江大桥技术顾问委员会”。同年4月,大桥局召开了一次全局党员代表会议,动员全体党员和职工“面向长江,面向大桥”,一定要把武汉长江大桥修好,并发出提前九个月建成大桥的号召;提出了“建成学会”的口号。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为了确保大桥的提前建成,全局开展了以增产节约和技术革新为内容的劳动生产竞赛,从机关到现场,从干部到工人,人人争作贡献,个个争当模范,竞赛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建设者们吃大苦耐大劳,长年累月与深水巨浪、高空露天、严寒酷暑、风霜雨雪等恶劣自然环境展开搏斗,充分展现了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

1955年,毛泽东在审定大桥桥址方案的前夕来到武汉,徒步登上武昌蛇山视察大桥的桥址。1956年毛泽东来武汉视察长江大桥施工,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首词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毛泽东对未来美好景象的展望,也极大地鼓舞了建桥大军。

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通车,至今巍然屹立,沟通南北。


南京长江大桥写入党的历史决议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该决议是中共党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重大影响的重要文件,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起草,集中了全党的智慧。《决议》对建国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及功过是非和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与指导意义作了总结和评价;其中内容有:“正是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就,其中包括一些新铁路和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籼型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等等。”

雄伟壮丽的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是南京标志性建筑,在中国桥梁史乃至世界桥梁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该桥也是由铁道部大桥局施工。当年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后,建桥队伍陆续分赴川、豫、粤、赣、苏等地,先后修建了宜宾岷江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郑州黄河大桥、广州珠江大桥、南昌赣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这是对“建成学会”的实践检验,也是对建桥队伍独立作战能力的考验。特别是举世瞩目的南京长江大桥,不论是工程的艰巨性还是技术的复杂性,均超过了武汉长江大桥。因工程量和难度太大,集中了第二和第四两个工程处的力量合力承建。为了加强对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的领导,大桥局党政领导机关于1959年6月迁往南京,并成立了南京长江大桥工程指挥部。南京长江大桥的主跨跨度和净空高度都超过武汉长江大桥。筹建南京长江大桥的时候,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政府撤走专家,给中国政府和人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此情况下,南京长江大桥于1960年1月正式开工,建桥者们不畏困难,不等不靠,坚持施工。大桥局组织机关干部到工地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抓班组管理开始,制定《班组管理工作细则》,在全局贯彻执行,增强了职工当家作主的意识。从1962年起,大桥局连续三年获得铁道部优胜流动红旗,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劳动模范,如挑战生命极限的潜水员胡宝玲。“文化大革命”中,南京军区果断地对南京长江大桥工地实行军事管制,确保了南京长江大桥工地的施工生产秩序正常。1968年12月29日南京长江大桥胜利建成通车。

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树起了中国现代桥梁建筑史上的又一座丰碑,证明了中国人民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造现代化大型桥梁的能力,也证明了中国桥梁科学技术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也是一项永载我党建设史册的伟大工程。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1990届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本文根据有关资料编写,鸣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武汉长江大桥   长江大桥   沙河   铁道部   苏联   敌机   朝鲜   工兵   浮桥   党史   门板   功勋   南京   大桥   红军   美文   桥梁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