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读后感

很多人读完了红与黑,都不知道为啥书名要叫《红与黑》。

其实,司汤达的《红与黑》,代表着“军队”与“教会”,是有野心的法国青年发展的两个渠道。

小说中的主人公年轻英俊,意志坚强,精明能干,记忆力超群。但他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非常崇拜拿破仑。渴望像拿破仑那样身佩长剑,做世界的主人。他甚至认为拿破仑“由一个既卑微又穷困的下级军官,只靠他身佩的长剑,便做了世界上的主人”。这就是军队发展渠道——“红”。

但后来于连又想当神父,因为四十岁左右的神父能拿到十万法郎的薪俸,相当于三倍于拿破仑当时手下的著名的大将的收入。这就是年轻人另外一个发展渠道——“黑”。

于是,他投拜在神父西朗的门下,钻研起神学来。他仗着惊人的好记性把一本拉丁文《圣经》全背下来,这事轰动了全城。

于连从小就想飞黄腾达,希望借助个人的努力与奋斗跻身上流社会。

《红与黑》读后感

因为会拉丁文,他才有机会在当地市长家当家庭教师,并成功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后来又给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赏识和重用。然后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市长夫人不顾一切前去探监,他们彼此宽恕。他拒绝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以示对封建贵族阶级专制的抗议。后来,于连上了断头台。市长夫人买下了他的头颅,并埋葬,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市长夫人抱吻着她的儿子,也离开了人间。

1,生命是充满缺陷的,消除所有的缺陷就等于夺取了故事的生命,一个有瑕疵但活生生的故事远比一个“完美”的故事更加有力量。

生命并不完美,但生命正是因为有了缺陷才饱满。

2,在错误面前,个性是那么渺小和无力。

错误是事实,任何人的个性,如聪明,辩解,坚持,自以为是都不能改变事实。

《红与黑》读后感

3,一位英国的旅行者说,他和一只老虎亲密相处,他养大了它,爱抚它,然而桌子上总是放着一把上了膛的手枪。

4,人还是要在社会中、在人际关系中求得幸福,那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反求诸己,追求精神价值,一是承认并享受平常的幸福。

其实,小说中,最后于连面前有两条路:一是向他所仇视的那个阶级和他所抱定决心加以反抗的社会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这样他在肉体上虽然能够得生,但在精神上却将宣告死亡。另外一条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对人生的挑战坚持到底。这样,于连就必须挺身赴死。

5,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坟墓,是用来埋葬所爱的人。

据说,司汤达的墓志铭写着这样一段话:活过、爱过、写过。

6,我从地狱来,要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于连从地狱向天堂的奋斗路上,正好路过人间,结果,终止于人间。

《红与黑》读后感

7,旅行者不该一直只坐在自己所翻过的第一座山山顶休息。

于连看见一只雄鹰从头顶上那些巨大的山岩中展翅高飞,在长空中悄然盘旋,不时划出一个个巨大的圆圈。于连目不转睛的凝视着这只猛禽。其动作的雄健与安详令他怦然心动。他羡慕这种力量,他羡慕这种孤独。

对于有野心的人也是一样,一旦出发,就很难停下脚步,目标永远是下一座高峰。

司汤达说过:凡是伟大的天才都带有疯狂的特征。

一条路并不因为它路边长满荆棘而丧失其美丽,旅行者照旧前进,让那些讨厌的荆棘留在那枯死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拉丁文   旅行者   拿破仑   侯爵   飞黄腾达   神父   读后感   长剑   荆棘   美文   市长   夫人   缺陷   渠道   人间   生命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