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共赏(五)

送陈章甫•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我饮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译文:

四月的南风,将田野里的大麦吹的黄灿灿,枣花还未凋谢,梧桐叶已长得又密又长。

早上辞别青山,到了黄昏依旧看得见,骑着嘶鸣的骏马出门,我是多么思念生长的故乡。

陈侯心胸坦荡性格豪迈,前额宽广仪表堂堂。

满腹经纶博览古今,怎么可能屈身沦落为草莽。

他从东门买来佳酿,与我们同饮同醉,心清飘扬,顿觉人间万事如鸿毛。

他有时醉卧不知昼夜,有时将内心的清高寄托于碧空中的孤云。

长河风急浪高,天地一片昏暗,往来的船只早已停止摆渡。

郑国的游子你还未返回家乡,洛阳的行客我却望空叹息。

你故乡的亲朋好友众多,此次罢官回去,还不知他们会怎样看你。

赏析:

江陵人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这首诗在结构上依时间、地点展开,然后对所送别之赞颂,最后表达依依惜别之情。与一般的送别诗并无二致,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将笔墨着重用在描绘人物之上。

中间八句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诗人首先突出陈章甫的立身坦荡,然后从容貌上抓住其虬须、虎眉、宽大的额头这些特征,突出刻画其性格的豪迈;而且他满腹经纶,不肯低头事人,行事洒脱豁达,不在意个人得失。仿佛一个雄杰豪放、坦荡不羁的奇士跃然纸上,同时也从中透露出陈章甫罢官返乡的缘由。全诗笔调轻松,风格豪爽,对陈章甫的不平际遇与同情隐含在字里行间,虽为送别却不做愁苦之语,在送别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唐诗共赏(五)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李颀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旁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飙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译文:

从南山截来竹子做成觱篥,这种乐器本来出自西域龟兹。

它传入中原后曲调更为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们吹奏。

邻近的人听了乐曲人人叹息,离家游子升起思乡情个个垂泪。

世人只知听声而不懂得欣赏,它恰如那狂飙的旋风独来独往。

好似寒风吹摇枯桑、老柏沙沙作响,就像九只雏凤围绕着老鸟啾啾鸣叫。

像龙吟虎啸一起迸发的吼声,像万籁百泉相杂咆哮的秋音。

忽然曲调急转变做了《渔阳掺》,犹如黄云笼罩白日、昏昏暗暗。

声调多变仿佛听到了《杨柳》春,真像宫苑繁花令人耳目一新。

除夕之夜高堂明烛排排生辉,美酒一杯、哀乐一曲、心胸欲醉。

赏析:

这首写音乐的诗在标题中便点明了从“听”入手,正面着墨。前六句先叙述乐器的来源:是南山的竹子所制成的,并且总说其音凄清感人。下文忽然一转,“世人解听不解赏”,是说一般人只懂得泛泛听曲而不能欣赏乐声的美妙,使得这精妙的乐声只能孤自徘徊于大漠长空。

而诗人无疑是以“知音”自居,中间八句正面描写了变化多端的觱篥之声,如寒风吹过枯桑、老柏,如龙吟虎啸,如万籁百泉响。这样生动形象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末尾两句点出诗人从音乐的陶醉中回到现实,正是除夕夜,尤感孤寂凄苦。这首诗转韵频繁,一共十八句,却变换了七个不同的韵脚,声韵和诗句的内容意境相得益彰。

唐诗共赏(五)

古意•李颀

男儿事长征,少小幽燕客。

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

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译文:

好男儿远去从军戍边,他们从小就游历幽燕。

个个爱在疆场上逞能,为了胜利不把生命依恋。

厮杀时顽敌不敢上前,胡须像刺猬刺直竖满脸。

陇山黄云笼罩白云纷飞,不曾立过战功怎能回归?

辽东有位少妇妙龄十五,善弹琵琶又善歌舞。

她用羌笛吹奏出塞曲,吹得三军将士泪如雨。

赏析:

诗题为“古意”,点明是一首拟古诗。首六句用赋的手法直叙“长征男儿”的豪侠勇猛。其中“杀人莫敢前,须如猬毛磔”一句,抓住其人胡须短、多、硬这一特征,用杀敌时须髯怒张的神气,简洁、鲜明、有力地刻画了边塞男儿威猛粗犷的形象。诗人在这里使用了简短的五言句和短促扎实的入声韵,是为了与诗情协调一致,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后六句勾勒了一个雄伟莽苍的背景,而粗犷的男儿见到这一片白云,也难免兴起一丝思归之情。但如果接下来诗人着力描写男儿思乡心切,急于求归,又不符合铁骨铮铮的硬汉身份,于是用“未得报恩不能归”一笔拉转,说明他虽偶有思乡之情,却因还没有报答国恩而不能回去,显出斩钉截铁的决心。

全诗鼓荡着一股壮气,前六句为五言句式,一气贯注;后六句为七言句式,奔腾顿挫,血脉豁然贯通,激越高昂之中又低回婉转,情韵并茂。

唐诗共赏(五)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译文:

清晨,我听到游子吟唱离歌,昨夜有微霜,你即将渡过黄河。

怎能忍受愁苦之时听到大雁鸣叫,更别说旅途中翻过冷寂云山。

潼关城树木凋零,催促寒冬临近京城,宫苑深秋捣衣声到晚上更多。

千万不要把长安当成行乐之所,白白虚度光阴。

赏析:

魏万赴长安应举,途经洛阳偶遇李颀,李颀作下此诗为他送别。

本诗开篇用倒戟法落笔,先写今晨“唱离歌”,然后马上联想到昨夜“初渡河”,点出送别。中间四联为诗人设想魏万只身去京城路上的情景,以景色衬托其远行的孤寂艰辛。结尾劝勉友人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光阴,十分亲切。

全诗善于炼句,《唐诗直解》中说:“其致酸楚,其语流利,‘近’字好,‘多’字工。”而且叙事、写景、抒情交织,真情实意贯注其中,是盛唐脍炙人口的佳作。

唐诗共赏(五)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译文:

城西烽火楼有百尺高,黄昏之时,独坐这高楼之上,从青海湖吹来带着秋意的寒风。

更有远方传来羌笛吹奏的伤别曲《关山月》,想起万里之外闺房中少妇的无可奈何与绮愁。

赏析:

这是一首边疆士卒思归怀乡之作,笔法简洁,极富意蕴。在城西的撩望台上,征人独坐,四顾浩瀚苍茫的边塞景象,一股寂寞感涌上心头。加上正值秋季,凉气入侵,又适逢黄昏,更容易触发人们对故乡、家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就在此时,远方传来一阵羌笛声,如泣如诉,征人的思亲之情再也无法控制。

统治者好大喜功,不断用武力强行开疆拓土,致使边疆的战士有家不能归,只能徒然地思念着亲人。作者写此诗表达的是对边疆戍卒深切的同情。全诗情景交融,先描写环境,层层渲染,营造出一片苍凉寂寞的氛围,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铺垫,使得所抒之情更有力度,感人肺腑。

唐诗共赏(五)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译文:

军中弹奏着琵琶,在翩翩起舞之际又翻出新声,但不论怎么变换,都处处充满关山的离别之情。

曲中缭乱的边关之愁听不尽,一轮清冷的秋月,照耀着起伏万里的长城。

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边疆士卒生活的一个片段。诗人正是通过军中宴乐这个小小的片段,将士卒们丰富的内心表现了出来。军中宴乐开始,琵琶虽翻成新声,可是在远离故乡的将士们听来,依旧是离别的曲调。那异域之声扰的人愁绪不断,永远牵动着戍边者的心,让人既害怕听,又忍不住想听。最后,离情入景:高高的秋月下,万里长城连绵不尽。整首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无限余味,以供读者细品。

乡愁,是永远藏于戍边者内心的一种情感,纵然战功累累,那喜悦也终归是短暂的,异域的一切都会牵起战士们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笔触细腻,刻画入微,戍边者内心世界的复杂变化,就于这短短的二十字中体现。

唐诗共赏(五)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长长的云朵使雪山略显暗淡,一座孤零零的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战士们在黄沙里身经百战,铠甲已磨穿,发誓不消灭敌人决不归还故乡。

赏析:

这首诗气势雄阔,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一、二句对整个西北边境进行了鸟瞰和概括,并且重点突出了两个地理位置---“青海”和“玉门关”。这与当时民族之间的战争有关:唐朝有两个强敌,一个是吐蕃,一个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战场;而玉门关之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诗中描写的边关景色是何其壮观,青海湖上长云翻滚,将雪山遮暗;群山峻岭之间立着一座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望。这壮阔的景象恰恰与将士们保卫边疆杀敌的豪情壮志相应:不破楼兰终不还!环境与人物情感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中的一个典型特点,于本诗中可见一斑。这首诗写的雄壮有力,一改《从军行》前几首的低沉伤感,充分展现了戍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一面。

唐诗共赏(五)

从军行(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译文:

大漠风沙遮天蔽日,天色昏暗,战士们半卷着红旗,从辕门出发。

行军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生擒敌军首领。

赏析:

“大漠风尘日色昏”并非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描绘了风沙遮天蔽日的场景,这不仅仅表现了气候的恶劣,还对军事形势起着烘托、暗示的作用。面对如此恶劣的气候,唐军并没有紧闭辕门,被动防守,反而斗志昂扬,主动出征。为了减少狂风所带来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都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

然而,就在部队急行的途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幕上演,前线突然传来捷报,先锋部队已经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还生擒了敌军首领。这一发展可谓是急转直下,乍一看出人意料,细思却又完全合乎情理,因为一、二句所渲染的大军出征时迅猛而凌厉的气势,已经暗示了唐军高昂的士气和强大的战斗力。

诗人避开正面铺叙,通过对气氛的渲染和侧面描写,表现了唐军高昂的士气。他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交手的后援部队,后援部队尚且如此彪悍,更不用说先锋部队了,这一场胜利实在是理所当然。这样一种打破俗套的构思手法实在巧妙!

唐诗共赏(五)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

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远征万里的将士还没有回来。

假若卫青和李广雄风还在,绝对不会让匈奴战马跨过阴山。

赏析:

在西汉时期,常年与匈奴发生战争。李广、卫青就是在抗击匈奴战争中涌现出来的名将。李广出生于军人世家,少年时便从军抗击匈奴。他善于骑射,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元光六年,匈奴兴兵南下,前锋直指上谷。汉军兵分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直出上谷,李广任骁骑将军,率军出雁门关,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铁骑。卫青率领骑兵,一夕纵横八百里,奇袭直捣龙城,取得胜利。李广被成倍的匈奴大军包围,匈奴单于久仰李广威名,命令部下务必生擒之。李广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敌兵马匹,射杀追骑无数,终回汉营。李广展现出的惊人骑射技术,给匈奴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匈奴军中赢得了“汉之飞将军”称号。后来汉武帝重新起用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匈奴听闻“飞将军”镇守右北平,数年不敢来犯。

明月还是那轮曾经照过秦汉时期的明月,边塞还是那秦汉时期的边塞,诗的起句很是不凡,“秦时月”“汉时关”乃互文见义。见出时间之悠远,又极为厚重的历史感,仿若一股雄浑苍凉之气扑面而来。边月关山,千古未变,而历史却在前进,征战依然不断,在时空流转之中,展开雄阔苍茫的画面。后两句发出深沉的感慨,希望有李广那样的飞将军一举平息战乱,使胡马不敢偷度阴山。全诗由写景披入,气势流畅,语意含蓄深沉,意境雄浑高昂,明朝人李攀龙将它推举为唐代七绝压轴之作。

唐诗共赏(五)

同从第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其如何,微风吹兰杜。

译文:

我和堂弟在南斋高卧的时候,掀开窗帘欣赏那初升的明月。

淡淡的月光洒在水木之上,轻悠悠的波光涟漪荡入窗户。

光阴荏苒,这个月已几盈几虚,清光千年依旧,世事不同古今。

德高望重的崔少府在清江河畔,今夜必定在吟诵思乡曲。

千里迢迢可否共赏醉人婵娟?您远播的名声,如同兰花、如同杜若般馨香,千里之外也会随风飘来。

赏析:

“从第”,即堂弟。诗题中的“玩”是全诗的主线。“玩月”即赏月,但又不是一般的欣赏,而是细细的品味、欣赏。

诗人独卧南斋,掀开帷幔,一下子就看到了初升的月亮。淡淡的月光在水木间飘荡,逐渐洒落到窗户之上。在玩赏月色的同时诗人想到了相隔千里的故友,窗外的月盈了又虚,让他想起人生的聚散无常与世事的变迁不定。其后写故友崔少府在越地声名远扬,好似兰花和杜若的芳香随风飘来。这里不仅是怀念好友述相思之情,还在称颂、钦佩友人的文章道德。

全诗笔不离月,写月“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水月清辉流动荡漾,显得清新生动;并对月兴感,“荏苒几盈虚,澄澄变古今”,景不离情,情景交融,风骨内含,意味深远,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玉门关   阴山   关山   大漠   龙吟虎啸   羌笛   边塞   青海   匈奴   边疆   译文   琵琶   唐诗   美文   男儿   诗人   部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