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共赏(二)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

边疆烽火照亮了西京长安,军士的内心自然难以平静。

手持兵符辞别皇宫,率领骁勇善战的骑兵包围匈奴龙城。

大雪使得军旗彩绣变得暗淡,呼啸的寒风中夹杂着战鼓声。

宁愿做捍卫边疆的小军士,也胜过做书斋中的一介书生。

赏析:

“从军行”为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内容多为从军征战之事。高宗时期,边境不时有突厥和吐蕃前来骚扰,一些有志男儿渴望去边疆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本诗就是描写一个有报国壮志的读书人弃笔从戎、投军边塞、保家卫国的全过程,生动地描写了人物的豪情与气概。

唐诗共赏(二)

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译文:

十月,大雁就要南迁了,传说中飞到大庾岭就会北返。

我也到了这里,却没有停下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

潮水刚刚褪去,江面很平静,林间光线很昏暗,瘴气无法驱散。

明日,我登上高山回望故里,但愿能够看见,梅花开放于山岭之上。

赏析:

宋之问在武帝、中宗两朝颇得赏识,但在睿宗执政之后,却因为依附张易之而成为嫡罪之人,发配岭南。这首诗就是他在被流放钦州途经大庾岭时所作。诗人宕开一笔,以自己的一段想象来拉开全诗,情绪凄婉,饱含悠然不尽之意。本诗虚实交织,作者明明在写“愁”,全篇却未见一个“愁”字,欲露还藏,却真真切切的反映了诗人被贬南荒的百转愁肠。

唐诗共赏(二)

代悲白头翁•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

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译文:

洛阳城东盛开着桃花和李花,花瓣飘飞,会飘落在谁家呢?

洛阳城中的女子爱惜容颜,路见凋零的落花不禁长叹。

今年花落红颜去,来年花开谁还在?

已经见过松柏被砍伐作为柴火,更是听闻桑田变沧海。

古人已不复在洛阳城东了,今人迎着东风赏桃李纷飞。

年年岁岁开的花都相似,岁岁年年的人却不同。

劝告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应该多多接近,怜悯半死的白头翁。

这个老翁白发苍苍真可怜,想当年他也是翩翩美少年。

公子王孙在芳香的树下小聚,在落花里欣赏轻歌曼舞。

显赫的宅地装修得锦绣辉煌,将军在阁楼上绘画着仙人图。

一朝卧病就再无人相识,三春时节是谁在那边行乐?

娇美的容颜能有几时?须臾之间便白发苍苍,乱如丝。

看看古来歌舞之地,黄昏时分唯有鸟雀在悲鸣。

赏析:

这首诗又作《白头吟》,是拟古乐府。《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书写女子毅然与负心男子决裂。刘希夷这首诗则是通过洛阳女子对落花的感叹,以及白头翁的经历,抒发了韶华易逝,红颜易老,富贵无常的感慨,揭示出自然永存而人生短暂的哲理,充满了浓厚的伤感情绪。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年年岁岁”与“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在音韵上形成了回环排沓的效果,并且让人体会到了时光的流逝。

全诗汲取乐府诗在叙事间发出议论和古诗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巧妙地交织运用对比、对偶、用典故等艺术手法,使景和情完美的交融在一起,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绵长悠远的风格,堪称初唐诗坛的一朵奇葩。

唐诗共赏(二)

杂诗三首(其三)•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译文:

听说黄龙冈的防御之地,常年征战,从不撤兵。

那本应该在闺房欣赏的明月,却常年挂在边境大营。

少妇苦苦思念征战沙场的丈夫,丈夫也夜夜怀念家中的妻女。

谁能率领我们的军士,一战拿下黄龙城。

赏析:

此诗是沈佺期的传世名作之一,抒闺中怨情,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争,从艺术上来讲颇具特色。全诗构思新颖精巧,闺中少妇层层自诉衷肠,口吻别具一格。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重描写,旧词写出新意,为前人所未写之境。

唐诗共赏(二)

独不见•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译文:

卢家的少妇深居在郁金香涂抹的闺房之中,一对海燕双宿双栖在玳瑁装饰了屋梁之上。

深秋九月枯叶掉落地上,十年来她日夜思念着戍守辽阳的丈夫。

他去了白狼河北,至今音讯全无,她在京城忧思难耐,更加觉得秋夜漫长。

有谁能了解她独守空房的相思,偏偏天上的明月透过纱窗,照耀着黄色的帷帐。

赏析:

本诗以海燕双宿双栖为开头,渲染了深居华堂的少妇,孤独寂寞的心境。中间两联写出了落叶萧萧的秋夜,更进一步勾起了少妇心中对丈夫的思念。本就因愁难以入眠,偏偏明月还把纱帐照得明晃晃,她不胜其愁进而迁怒于明月。全诗情景结合,笔调委婉缠绵,境界广而且远,余韵亦无穷,被历代评为温丽高古之佳篇。

唐诗共赏(二)

登幽州台歌•程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先前的圣君,我没有见到,后世的明主,我也见不到。

想到天地无限宽广,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徘徊,涕泪纵横,凄凉悲愁。

赏析:

陈子昂是一个极具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多次针对时弊一再上书,直抒自己政见。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以参谋的身份随军前往。建安王是外戚,不懂军事,陈子昂多次上策谏言,建安王皆是不听,反而把他贬为军曹。诗人眼看“投身报国”的理想成为泡影,心情颇为抑郁悲愤。在此时期登上幽州台远望,面对辽阔无痕的锦绣山河,又想到燕昭王在此筑黄金台,用以招贤纳士的故事,不禁思绪万千,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唐诗共赏(二)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译文:

如同碧玉装饰而成的柳树,万条低垂的柳枝,犹如绿色的丝带。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二月的春风恰似剪刀。

赏析:

本诗是唐诗中的咏柳名篇,咏的是二月的柳树,几乎家喻户晓。二月的杨柳,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多么像装饰着碧玉的美人。柳叶丝丝垂下,犹如一条条碧绿的丝带。一个“高”字,一个“垂”字,暗示出了柳树在风中摇曳的轻柔身姿。诗人匠心独运,将杨柳的姿态描写的生动美丽,我见犹怜。“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化无形为有形,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比作剪刀,将柳叶裁剪的如此精美,十分新颖贴切。通过诗人之眼,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个更为优美、更为婀娜的世界。

唐诗共赏(二)

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少小之时离开家乡,到了老年方才回来,乡音并没有改变,两鬓却日生白发。

儿童们看见我都不认识了,笑着问我:客人是从哪里来?

赏析:

天宝二年十二月,贺知章辞去朝廷官职,告老回乡,时年已经八十六岁,距离他少年离开家乡已经有五十多年。诗人在暮年之际置身于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之中,心头有无限感慨,写下两首诗,此诗为其一。

从少小之时就离开故乡,直到暮年方才回来,中间不知发生了多少人事沧桑变化,乡音虽依旧,却已经鬓生白发,两相对照之下,自然有不胜苍茫之感。

唐诗共赏(二)

回乡偶书二首(其二)•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离开家乡已经有很多年了,最近回来才发现,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的镜湖水,在微风的吹拂下,水面一如既往波光粼粼。

赏析:

这是《回乡偶书》的第二首,虽然不及第一首有名,却也蕴含着一股隽永的味道。返乡后的贺知章在同故旧亲朋交谈中,发现家乡的人事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感情细腻的诗人由此发出了世事无常的感慨。全诗通过“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形成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氛围。

唐诗共赏(二)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浩浩荡荡的江水和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面升起,仿佛是随着潮水一起涌现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滟滟光华随着万里水波闪动,奔流的江水依然闪耀着明亮的月光。

江流弯弯曲曲的围绕着长满花草的原野,月光照耀着无边无迹的花草林木,好似披了一层细密的雪珠。

如水月光下,无从察觉霜已落下,小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让人分不清。

江水和天空融成一次,纤尘不染纯净透明,皎洁的天空中悬挂着一楼孤月。

是何人最初在江畔看见了明月,江月最初又是在何年照耀着世人?

人生世世代代没有尽头,只有江月年复一年的总是相似。

不知江月在等待何人,只见江水夜以继日不停地流向东方。

离去的白云悠悠飘荡,清枫浦上送别的人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在今夜的春江划着一叶扁舟?又在何地是什么人在明月楼上升起了相思?

可叹明月在楼上徘徊不去,应该会照到那处于离别之中的人儿的梳妆台上。

月光照进了思妇的门帘,卷起门帘月光亦不走,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还来。

此时彼时共望一轮明月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但愿能够随着多情的月光流走,照耀到君子的身上。

鸿雁长久以来,不停地飞翔也飞不出这无边的月色世界,月光下水中的鱼儿在跳跃,泛起阵阵波纹。

昨夜梦见繁花落在幽静的水面之上,可怜春天已经过去大半,但人还未归家乡。

江水带着春天流走,即将到达尽头,江面上的月亮又将归巢了!

西斜的月亮渐渐落下,藏在了朦胧的海雾里,渤海的碣石和潇湘之间隔着无限遥远的距离。

不知有几人能够乘着月光归去,落月摇荡着离别情怀,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这是一首宫体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仅此一孤篇,却压过全唐。“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旧题,属于《清商曲•吴声歌》。

开篇写景,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诗人将“月华”作为主体,作为情感的纽带,从“明月共潮生”写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以月的运行来布局,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心路历程。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又有哪一处的春江不反射着明月的光辉呢?诗人思维跳跃,在写景的同时,又在探索着宇宙和人生的奥秘,个体的生命虽然短暂有限,但生命的存在却如同那日升月落的江上明月一样,绵延不息。春、江、花、月、夜,这五种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乡音   建安   海燕   白头翁   洛阳   岁岁年年   译文   回乡   唐诗   落花   美文   明月   诗人   少妇   家乡   月光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