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连一句好的,你也要发语音

前几天朋友圈都在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你明明只是要回复一句“好的”,却偏偏非得发语音。

微信语音的发明,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进了一步,除了冰冷的文字,也能听到有温度带感情的声音。

情侣之间可以用语音让感情升温,好像对方就在身边;不会打字的父母长辈,有了语音,可以轻松得用微信沟通,表达思念。

有人做了一个实验,同样的100个字,看完只用了9秒,但听完(请另一个人用正常语速读出来给我听)需要22秒,不包含大家在正常语音中会出现的“嗯”“哼”语气词和其他停顿。

结果显而易见,视觉分辨速度要远快于语音分辨速度。

更何况你消耗这多余精力听完的东西还有可能一点意义都没有,或者只用几个字就能表达清楚,还有时可能被打断或者没听清,重复听了几遍才搞清楚对方说的是什么,效率再降低几十倍。

微信讲求即时性,但有时语音却违背了即时的可能性。正在开会,正在嘈杂的环境下或者旁边有人在场都不适合即时点开语音收听,因为语音比文字更强硬的打断了当下这一时刻的活动,特别具有侵略性。

对于发语音的人来说,成本相对较低,说话速度总是要快于打字的,所以很容易在关键信息之外夹杂着很多并不重要的内容,但是对于听语音的人来说却不是如此。

也许你只是想知道一个是或否的答案,可对于对方的50秒语音,你却只能照单全收,尽管你真正在乎的是只是其中2秒的内容。如果换成文字,我们只对其中部分信息保持敏感就可以,其他内容可以略过或快速加工。

虽然语音只是信息传递的一种介质,但我们会把这种介质定义为更私密的途径

因为这意味着你不仅在接收信息,也要一并收下对方的语调语速语气,这其中都夹杂着对方的情绪和状态。可是,你或许并没有准备好去了解这一切。

这就好像突然来敲门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就打开门,但如果是关系并不密切的同事领导邻居,你估计会深吸一口气,心里还带着迟疑。

如果我们刚好忙得焦头烂额,还要去听一段语音,真是恐怖。有时候碍于情面地听了,可能对方的口音中还夹杂天南海北的方言。有时候回一句“不方便听”,对方却让你转化成文字,然后也不知他所说究竟是何事。还有说了一大点废话的,根本捕捉不到重点。

在语音中,见面的地点可能听不清或者没记清,我们需要再次听再次确认,否则很容易跑错。记录的要点可能跟不上对方说话的频率,我们需要一边辨别一边整理,否则很容易出纰漏。零零碎碎的信息点淹没在一大串语音中,我们不能通过关键词去搜索,而是要从头到尾去翻阅、去播放……

这种一言不合发语音的行为,绝对影响了我们之间的沟通和办事效率。为什么要在别人忙的时候,还要别人花费大量时间呢?为什么要让别人来迁就你的习惯呢?

麻烦在发语音之前考虑一下:发语音会不会太冒昧?对方此刻方便即时听吗?对方能理解吗……同时,为了让对方感到礼貌和尊重,可以先发文字问一问:你现在方便听语音吗?

每个人都很忙,不打扰别人是最基本的教养。不是每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和你一样方便。你可以畅所欲言,但别人不一定能够洗耳恭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语音   碍于情面   语气词   洗耳恭听   时点   侵略性   纰漏   语速   美文   介质   说话   感情   速度   文字   内容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