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分手都值得庆幸

所有的分手都值得庆幸

“如果两个人没有爱了,是果断分手更有勇气,还是凑合过下去更有勇气?”


大概有感于前段时间几位名人大咖搅起的“离婚潮”,曾有人在微博上抛出了这样的小提问。拉一拉下面回复中的意见,貌似多数讨论者都被这个伪命题绕进去了,对待婚姻和感情抉择层面的问题,依旧在所谓“勇气的比拼”上纠结。


此种思维定势,还更经常出现在围绕自杀展开的论辩当中。每当有什么人竟敢不顾一切地顾自摔门走掉,身后诸多质疑、盘诘声中,往往也总少不了那句尖酸的老词:“活着可比去死更需要勇气”。许多习惯性选择蹲姿的人,就靠这句辩护词给长脸,反而引颈傲然起来,就仿佛在漫长折磨得尽头,有一尊“最佳忍受大奖”和“生涯最具勇气人士赏”在等着他似的。


但我想提醒这些热衷增长受苦值的人士:一,在分手问题上,勇气不是最高价值。幸福才是;二,分手需要大决断的勇气,不分,有习惯、利益、和互相拖垮的恶意就可以苟延;三,如果双方当事人早已“相恨”,整天“互殴”,分手,是为了从此幸福,不分,是为了什么?延长不幸?


有话说:“人生中大部分痛苦,都源自于应当离场而不愿离场的执着。”任何痛得死去活来,却熬着不愿分手、不肯撒手的关系,即使当事人抛出再高贵的理由,甚至声称全为了爱,我们也要敢于不留情面地揭穿:不,这不是爱。这是病,得治。


惧怕分离,在心理学的解释中,是一种依恋障碍。起因于个体早期发展中与母亲的接触受挫而导致的分离创伤、缺失感和被抛弃感。进入成年生活后,为了对抗这种分离焦虑,他们宁愿寻找种种借口,深蹲在无法饱足、充满伤害的恶劣关系里,也不愿起身离开,去寻找平静。


而以灵性整合导师艾克哈特·托尔在其著作《当下的力量》中的观点来看,所有自孩童期起逐渐积累的负感受,都寄居于我们潜意识的深层,最终聚集成为盘踞我们体内的“痛苦之身(pain body)”,它嗷嗷待哺,顽固渴求“滋养”,迫使我们以沉溺负能的情绪,与主动or被动经历创伤的事件去满足它。


我常对那些在糟糕关系中执迷而不懈的人说:“你对痛苦如饥似渴。”——听上去有悖常识,却是不易被觉察的实情。多数人不愿面对问题、了解过往,不过是因为更加习惯于痛苦。相较于脱离恨怨纠缠后的神清气爽,痛苦的处境才更熟悉,也更易得手。就像面对问题而无所适从一样,许多人更不具备处理幸福的能力。幸福感的陌生,更令人手足无措。它如此突如其来、前所未有,所造成的压迫感,叫人很想马上避开,逃走,或者尽快亲手结束它,葬送它。这也是我们总看到一些“专爱人渣综合症患者”与婚姻暴力的受害者,长期驻足在毫无价值甚至有危险的关系中而不思撤离的原因。


我深信,懂得、并且敢于明智“劝分”的情感顾问,才是业界良心。对于那些明明走不下去、过不舒坦的,也就是那些“怨憎会”的白金会员们,从来只该以干脆利落的一字赠送:分。


大多时候,你真的必须分个手,跳个槽,炒股的就忍痛割个肉,才会见识到正确的、开阔的、快乐的、和收益的。


在亲密关系问题上,你必须从错的、恨的、糟心地“两个人的疯人院”里飞越出来,才能享受接下来有可能发生的福利。这就像以色列人必须先跟随摩西,劈开红海,出了埃及,摆脱掉受苦的身份,摆脱掉认为自己只配受苦的低价值感、低自尊,以及“人生就是受苦”的毫无理据的万念俱灰,才能找到那片神所应许的“奶与蜜之地”。


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有句台词可以当选全剧最感人告白。当结夏有些心虚地向追求她的淳之介坦白自己的离婚身份时,这位看上去有些大大咧咧没心没肺的快递男却坦然道:“那也就是说,结夏小姐正在通往幸福的途中喽!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目的都是为了寻找幸福,不是吗?”


是呀!很多时候,聚合、捆绑只是恶意与懒惰的延伸,而理智地分手、毅然地离开,是对自己最大的善举。如果说所有的相爱都是六合彩,那么,所有的分手也都值得我们庆幸——至少,它使我们从此走在去买彩票的途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摩西   红海   糟心   日剧   美文   创伤   当事人   途中   庆幸   恶意   勇气   痛苦   身份   人士   价值   关系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