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生活智慧

母亲没有读过书,据她自己说,刚解放时,上过几天冬学,在我的印象中,她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虽说不识字,但长期的贫穷的生活,使母亲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

母亲的生活智慧

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

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十年如此。从我记事起,就没见过母亲往外扔过东西。一根草、一根树枝可以烧锅;一寸布、一缕线可以补衣、做鞋;一张纸、一截铅笔头可以写字;就是拣菜剩下的菜叶菜根等能喂鸡,能送到菜地里做肥料。在母亲的眼里,没有垃圾,没有废物,都是有用的。因此,每当看到我们写字撕本子——虽然这种情况极少见——总是毫不犹豫地弹一个“板栗”;就连扫地时的垃圾没有送到阳沟里(一种沤肥的水氹),也要唠叨几天。有时见到左邻右舍的年轻人浪费东西,她居然会生气地说:“不会过日子!起家犹如针挑土,败家犹如浪淘沙。”因此,后来我们这些子女都成家后,一见到她认为的浪费行为,她总认为是败家子,苦口婆心地教导我们,过日子不容易,要处处节约。也因此,和子孙辈闹过许多不愉快——现在想起来,心里常怀愧疚和不安。那时年轻,不理解她那一辈人的经历和心理,他们那一辈人穷怕了,饿怕了。因着母亲的节俭和全家人的努力,一九七三年(或许是七四年),我家新建了四大间新瓦房(每间又隔成两间,中有走廊,又称“黑八间”),在那时候可了不得,轰动了全大队(村)。二十多年前,老屋就已拆了,记得拆老屋时,母亲站在边上,任凭我和拆屋工人怎么劝,都不愿离去。现在想来,母亲那是舍不得啊!这里面有母亲太多的心血,有母亲一辈子的追求。

母亲的生活智慧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年年穷

我出生在文革前,在没学过“青黄不接”这个成语时,就有了非常深刻的直观印象。那时,许多人家,刚过完春节,就没有米下锅了。怎么办?借吧,家家境况都差不多,无处下口;况且,即使借到了,年年粮食不够吃,到时拿什么还?我记得,那些有力气的人,背着扁担绳索,穿着草鞋,带上家里仅有的干粮,去大山里点柴卖。何谓“点柴”?相当于批发,山里人批发柴,不称,论担数,一担四个。这就给了他们机会,他们挑柴时,挑选柴捆大的,柴色好的,挑到三四十里路外的城里卖(那时城里也烧柴),从斤两和价格上赚个块儿八毛的,第二天起个大早到麒麟集去偷偷摸摸的买几斤米回来。

我家那时人口多,劳力少,但很少有饿肚子的情况出现,就得益于母亲的精打细算。母亲常说过日子得算计,不是不吃,该吃的时候吃,该省的时候省。农忙时早上吃稀饭,总要捞点干地给干活的父亲和大哥大姐;雨雪天,没有农活,大人小孩待遇一样,且一天两顿,一稀一干。春天菜苔,夏天豇豆角,秋天南瓜和山芋,加上几把米,撒上一勺盐,既能当饭,又可做菜。就这样,在别人家饿肚子的时候,我们家仍勉强饱腹。这一点,今天想来,多么难得。穿也一样,父亲、大哥、大姐要干活要出门,得穿好点,其余的就将就点。我记得小时棉裤实在小了,穿不上,母亲利用两个晚上功夫,将哥哥的两条旧裤子缝在一起代替棉裤。说实话,那时我真不想穿,因为它们已不知道补过多少补丁,原来是什么颜色,早己看不出了。但没办法,一是因为天太冷了,二是慑于母亲的威严:别人家都是严父慈母,我们家则相反。正因为母亲的这种算计,我们弟兄姊妹几个每年春节时候都能添置一套新衣服,新鞋子自然是母亲亲手做的,可以大大方方地走出门,上街、走亲戚、看电影看戏。

母亲的生活智慧

千差万差,来人不差

那年月,家家都穷,但亲戚还得走动。我父亲年轻时喜欢做点小生意,朋友多,交际广。五十多年了,我仍然记得,他的朋友中,有杀猪的、织布的,有木匠、铁匠,也有老实种田的,甚至还有当干部、拿工资的。这就苦了母亲——客人来了,总得招待吧?得有几个菜,让客人吃饱肚子;有时,还得整二两酒。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何况母亲做饭的手艺本就平常。常常是,父亲在堂屋里陪客人喝茶、磕瓜子、聊家常,母亲让我从后门出去借鸡蛋,借面条,甚至是借米。穷困的生活让本就性情不好的母亲,变得极易发脾气,我们兄弟姐妹不怕父亲,唯独怕母亲。但对父亲带回家的客人,她从来都客客气气的:饭是饭,菜是菜,语言也很到位。

那时我们都不理解,有时看到家里仅有的好菜,都给客人吃了,感到懊恼甚至愤怒。每当这时,母亲总会说:“千差万差,来人不差。”又说,你们长大后,也会出门,你不会顶着锅儿走:人家来了,你不客气,一旦你到人家去,指望别人客气?朴素的语言,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之道。

那些年,来得最多的是一个表叔,年轻时,他跟父亲一道从景德镇挑瓷器,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他每回上街,总要绕到我家吃顿中饭,偶尔还会歇上一晚。这表叔很好打发,他牙齿不好,若是吃饭,做个鸡蛋羹即可;若是下面条,没有鸡蛋,一匙辣椒糊也行。但他一辈子喜欢酒,每当他来,若家里没酒,借也得借二两,让他过过酒瘾。来得多了,母亲也有为难或不高兴的时候,但面子上总会过得去。

母亲去世前几年,还跟我们谈起这表叔,说人老了,很可怜:下人不孝,老爷子又好两口,在家里难过酒瘾。他让我遇到这老爷子,客气点:他吃不了什么,就喜欢喝两口,你们年轻也甭嫌弃。这,就是老母亲一辈子的为人之道。

母亲的生活智慧

母亲离开我们已十七年,又逢清明,谨记下母亲的点点滴滴,以寄托儿孙们的哀思。(作者:郑贤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酒瘾   母亲   表叔   棉裤   老爷子   面条   美文   年轻时   来人   过日子   客人   鸡蛋   家里   父亲   我家   智慧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