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无累烦恼灭


有情无累烦恼灭

忍能于念而无念,有情无累烦恼灭

人皆有七情六欲,此为天性,圣佛亦不能免俗。然圣佛心体无滞,如明镜般,不染纤尘,随物而见形,美来美现,丑来丑现,一照而皆真,一过而不留。如风来疏竹,沙沙作响,然风过而竹不留声;如美女迎面,心生爱慕,然错身而情灭。心无所住,事感情应,事去情灭,有情无累,得大自在。

但是,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人总是心有所住,不见真实。《五灯会元》:“世尊一日示随色摩尼珠,问五方天王:‘此珠而作何色?’时五方天王互说异色。世尊复藏珠入袖,却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王曰:‘佛手中无珠,何处有色?’世尊叹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将世珠示之,便各强说有青、黄、赤、白色;吾将真珠示之,便总不知。’时五方天王悉皆悟通。”

人总受种种感情、思想、常识、经验所束缚,从而为情所困、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经验主义,以至于看不到事物本来面目。如“母猪赛貂蝉”,这是心中住了“欲”;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这是心中住了“情”;如“画地为牢”,这是心中住了“规”;如“吴牛喘月”,这是心中住了“经验”。如五方天王见同一珠,受不同的对珠的偏见的影响,就如同戴上了不同颜色的眼镜,看到了不同的颜色。然世尊藏珠入袖,关于珠的种种偏见顿时无了用武之地一时放下,就如同摘下了有色眼镜,此时心无所住,所看到的方是真实。

《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人应保持虚静的状态,即心中没有喜怒哀乐及其它妄念,没有经验、知识、情绪等事对人思想的束缚,如此人就能达到和、中庸、理性的状态,从而看清事物本来的面目。

那么要如何才能做到心无住?

于念而无念。“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人遇事而生念,如见一美女,心生赞叹:“美”,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是若因此心生妄念,为美女茶不思饭不想,甚至心生据为己有的恶念,那么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俗话说得好,“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于诸法上,要学着念念不住,念念之中,不思前境。”面对由境而生的种种念头,要学会克制、放下,看念头生灭,而心中妄念不起。心中常定,灵魂仿若海岸边的礁石,任由心念如海浪般一波一波打在身上,却纹丝不动。

“情顺万事而无情”。遇事顺其自然,但行直心,当喜则喜,当怒则怒,通过情感的释放达到“无情”的状态。正常合理的宣泄,可以即时消除心中随事而起的妄念,不让妄念变成执念。如“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绝。”吃饱后,人心中的“食欲”就消失了;性欲得到宣泄后,人心中的“色欲”就消失了。若一味压抑就会使欲念不断增长以致根深蒂固、长住心间,从而影响人的思维,甚至变成本能,扭曲人的世界观。如“饥不择食”,如“当兵有三年,母猪赛貂蝉”。

人心原如明镜,但受妄念障蔽,似明镜蒙尘。“无念”让本性保持虚静,而“顺情”让本性回归虚静,让人不受由随事而生的妄念的影响,使本心无障无碍,如扫除镜上之尘,使明镜恢复莹然,观照事物,美即美,丑即丑,一照而皆真,一过而不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自在不成人   吴牛喘月   天王   妄念   人心   母猪   明镜   偏见   美文   本性   有情   事物   烦恼   心中   状态   思想   经验   美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