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知青点的故事

在那个不被人知的遥远的地方,有一间非常普通的茅草屋。这里曾经住着一群来自首都的年轻人,这里也曾经演绎过一段既平凡又不平常的故事。

据说这件茅草屋是专门为这群年轻人准备的,就建在队部的院子里。土坯打墙,茅草苫房,南北大炕,报纸糊墙。在这个最为贫穷的生产队里,这可是一所“豪宅”,许多社员们住的还是“马架子”呢。

年轻人曾经信誓旦旦,要到最最艰苦的地方去,决心在那里锻炼自己,改造自己,接受再教育;年轻人也曾立下誓言,决心在这广阔天地中,扎下根来,大有作为。于是年轻人便成了这个最为贫穷的生产队的新社员。

这群年轻人的到来,给这穷乡僻壤带来了一丝生机,小屋也吸引了不少村里的年轻人。他们亲切地交谈着。他们也漫无边际地胡侃着。村里年轻人问得最多的还是“你们是不是天天可以见到毛主席?”只有在这时年轻人自豪地说:“见过,但并不是天天能见。”村里的年轻人不解“为什么都在北京住不能天天见到毛主席。”当然也有村里的小伙子问年轻人:“你有几条裤子?”年轻人虽然不解,还是告诉小伙子:“除了身上穿的这条外,还有一条换洗的裤子。”小伙子这时却略带羡慕地笑了。村姑和年轻女孩聊得一般都很神秘,村姑向年轻的女孩质疑:“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没有找婆家?”年轻的女孩子略带羞涩地答道:“我们刚从学校出来,怎能就去谈婚论嫁?”村姑笑了。

这群戴着“知识青年”帽子的年轻人,也曾给小屋带来了不安。生产队里原来不喜欢干活的“屯大爷”们成了造反派,他们要批判公社书记,社长和公社干部,硬要这些年轻人帮他们写大字报、写批判稿。可年轻人早已厌烦了这些,推说初来乍到不知情,死活不愿意写。为此他们也曾出现一些冲突。于是村里无论谁家丢了鸡鸭鹅狗,都会把怀疑的目光投向这些年轻人。

小屋里的生活又苦又涩,日复一日的大茬子粥,就着盐水煮熟的土豆时间长了实在难以下咽。老乡们看不下,送来了大葱、大酱和咸菜。因为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很拮据。小屋里经常响起:“这些从北京来的孩子也是孩子呀。”的话语。然而这同样的大葱大酱和咸菜,有的留下了,有的被婉拒了。因为他们的成分有高有低。后来才明白,无论什么成分的社员,他们送来的都是父母一样的温情。

年轻人在小屋里,也曾策划过如何改变生产队的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曾经和社员一起战天斗地。为了响应上级号召,他们竟然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用镐头一镐一镐地修大寨田,渐渐地发现到头来竟然是劳民伤财;为了调动社员积极性,和社员一起实行工分评议,由于裙带关系,评议结果并不尽人意,不合理的现象更多了。社员的积极性不但没有得到调动,反而更加出工不出力了。

年轻人不断地努力表现自己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也曾得到社员们的认可。他们之中有的人先后承担过生产队中一些的关键岗位,如记工员、仓库保管员、饲养员、现金出纳员、会计、甚至有人当上了生产队的队长。然而一切努力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只是渐渐地困惑起来,这里究竟是不是自己应该扎根的地方。孩子毕竟是孩子,于是小屋里有了哭声。

在那间茅草屋中,也曾演绎了应该上演的青春之歌。困惑让两颗年轻的心互相温暖过;苦难让两颗心曾经紧贴。然而这却是一场梦,美梦竟被“回城”的努力而打得粉碎。

难熬的冬天来了,年轻人做梦也没有想到这个“豪宅”竟变成了“水晶宫”。墙壁上挂满了厚厚的白霜,晶莹剔透,美丽极了。年轻人无心欣赏这美景,面对的竟是如此残酷的生活环境:水缸冻裂了,就连锅里的做饭用的水也结成了冰。炕冰凉冰凉的,年轻人只得穿着棉袄,戴着棉帽子睡觉,冻醒之后便会发现白霜几乎封住面庞。烧炕,倒烟,开门放烟,最后是满墙白霜。冬天还没有过完,原本豪情满怀的年轻人便开始重新思考了。有人趁着农闲的时候回北京了,开始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关系,去“活动”了……

后来,小屋里的人越来越少,先是有“关系”的人,被招工了或是被推荐上学了。然而在一个春天,小屋里几乎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走光了。

人走了,那间茅草屋却还在。那段生活至今依然深深地印在了那群有着永远不老称呼的“知青”心中。


「知青往事」知青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白霜   茅草屋   再教育   生产队   村姑   大葱   社员   知青   美文   村里   北京   积极性   小伙子   屋里   贫穷   往事   年轻人   孩子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