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我父母出生在抗日战争时期,问他们童年的记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跑鬼子”。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说,“跑鬼子”是他们一生中最恐惧、最惨痛的经历,是今后余生永远无法忘记的梦魇。

我的家乡莒南县,当年是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驻地,被誉为“齐鲁红都”、“山东小延安”。8年抗战中,日本侵略者对我的家乡进行了无数次“扫荡”,烧、杀、抢、掠。仅十字路一镇,就被烧杀抢掠21次,被日伪军打死65人,打伤32人,被抓壮丁52人;烧毁房屋6000余间。掠走粮食250余万斤,大牲畜183头,猪、鸡、羊26000余只。损失财物总价值达9000万元以上。

1944年8月,敌伪万余人分路“扫荡”滨海地区,企图合击我领导机关,破坏根据地的建设。1945年5月,日军为建立沿海防御体系,集中陆海空近万人大举“扫荡”滨海地区。这是日军对我家乡最后一次“扫荡”,斗争十分残酷。

“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得到通知的乡亲们埋藏了粮食和衣物,赶着牛羊,拖儿挈女,往北边大山转移。土路上人满为患,都是“跑鬼子”的人,每到一个村庄,村里人就会加入“跑鬼子”的行列,使逃难的队伍更其庞大。

有用驴子、骡子驮着父母或孩子的,有用独轮车推着父母或孩子的,啥也没有的就用箩筐挑着年幼的儿女。稍微大点的孩子背着包袱,紧跟父母的步伐。有些老人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挪动脚步。还有一些行动实在不便的老人,干脆拒绝了儿女的建议,留在了家中:“都这一把老骨头了,鬼子爱咋地咋地吧!”

到了石河村,“跑鬼子”的人群停了下来,问居民要点水,吃两个干煎饼充充饥,看看情形再跑。半夜里传来了不好的消息,鬼子从坪上追了过来。大家慌乱地爬起来,继续向北跑。

快上山时,枪声响起来,所有的人都乱作一团,奔跑者有之,躲藏者有之,大哭者有之,人群四散而走,路上弃物一地。我父亲心慌腿软,怎么也爬不上前面的山路,急得大喊:“姥爷,姥爷,快托腚!”

我的母亲当时跟在她奶奶身后。老人腿慢,渐渐落在家人的后面。在人群中挤来挤去,再也看不见奶奶的身影。外祖父得知消息,不顾枪响,拼命跑回去寻找,终于看见坐在路边哭泣的母亲,一把抱起,心里庆幸不已:兵荒马乱的,幸亏没有被别人抱去。

我岳母那年七岁,自己背着小包袱,她父亲用箩筐挑着二妹和三妹,大哥赶着家中最值钱的母羊,加入了“跑鬼子”的人群。我岳母的父亲把他们安顿在一个小树林,自己出去找水,迎头碰上两个端着枪的鬼子,被捉住了。等夜深了鬼子看守松懈,他跑了出来,找到小树林,却没看到一个孩子,急得嚎啕大哭。找到天明,终于在附近山头找到了儿女们,谢天谢地,一个不少,都在!

“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人们躲在山洞里、树林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生火做饭,小孩子哭时,赶紧用奶堵上,怕鬼子听见发现他们。山上泉水极少,落满树叶的石坑里残存的浑水都成了玉液琼浆。我一个姨奶奶牵着家里的老黄牛,脚被牛蹄子踩伤了,痛得要命也不敢哭。

跑了几天。很多人不放心家里,偷偷跑回去看看情况。他们躲藏在玉米地和黄豆地里,等天黑时溜回村里去,看看自己的家被鬼子糟蹋成什么样了?

我爷爷和几个村里人就在回去时被鬼子捉住,抓了壮丁,用一根长绳拴在一起。经过一个深深的山谷时,爷爷几人互相使个眼色,不顾陡峭,一起跳了下去。鬼子对着他们开了一阵乱枪,却没有下谷搜寻。除了一人被鬼子开枪打死,其余人都逃脱了。

我岳父的一个邻居,躲在家门外,看到两个鬼子从自己家里出来,头脑一热,冲了上去。他长得五大三粗、孔武有力,两个鬼子不是他的对手,都被打倒在地。他光图痛快,只顾骑在一个鬼子身上痛打,另一个鬼子跑回去叫来了更多的鬼子,把他捉住了。家里兄弟们花了钱,托了关系来讨人,鬼子不放,“扫荡”时带着他,一直关押着他严刑拷打。他的兄弟们不放弃,一直远远地跟着鬼子的队伍,最后在莒县附近发现了他的尸体,锁子骨被铁丝穿着,浑身遍体鳞伤,已经没有人样子。

温水泉村的张志勇。因年老未能转移,鬼子逼着他挑水,老人大骂敌人,惨遭杀害。

“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王家岭的一个老太太也被抓了差,专门给鬼子和二鬼子烙煎饼。每次吃饭鬼子都给她送一大碗猪肉,老太太不敢吃,悄悄埋到鏊子灰里。她只吃自己烙的煎饼。

我母亲的一个邻居,家里贫穷,天天打赤脚,从没有穿过一双布鞋。好不容易说个媳妇,给他纳了一双千层底布鞋,舍不得穿,“跑鬼子”时就背在身后。谁料途中遇上鬼子抓青壮劳力,没能抓住他,却抓住了那双鞋子。以后他逢人就说:“我一辈子没穿过鞋,媳妇给我做一双,却让鬼子抢去了!”

等鬼子走了以后,“跑鬼子”的人回到家,面对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乱摊子。有的房屋被烧了,有的锅被打烂了,门框都被鬼子拆下来做了烧火柴,没来得及带走的鸡鸭鹅羊猪,统统被掠夺一空。阚家沙土汪的一人家回去后发现,圈里的大肥猪没有了,屋顶上扔满了猪骨,灶膛了塞了一只猪头!

“跑鬼子”——抗战年代中国人的惨痛记忆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的父辈所经历的“跑鬼子”,再也不会重演。随着那一代人的老去,“跑鬼子”终将成为一种传说。愿它永远留在中国人的记忆里,作为一种警示。愿我们及我们的后辈,不再“跑鬼子”,不管是日本鬼子,还是美国鬼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莒南县   鬼子   滨海   壮丁   姥爷   煎饼   箩筐   惨痛   美文   奶奶   人群   家里   父亲   老人   父母   中国人   年代   记忆   两个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