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势与趋士

附势”与“趋士”

《战国策·齐策四》绘声绘色地描绘了隐士颜斶与齐宣王的一次会话。两人一见面,便发生冲突。齐宣王说:“你过来!”颜斶回答:“你过来!”齐宣王立时不悦。侍从们立刻训斥颜斶,不应蔑视齐宣王。颜斶却不慌不忙解释道:“我走过去是‘附势’,齐宣王走过来则是‘趋士’。‘附势’是世间恶习,‘趋士’乃天下美谈,两相比较,不如使王为‘趋士’。”一席话说得齐宣王茅塞顿开,恭恭敬敬地走下王座趋近颜斶,表示要做颜斶的学生,向他学习治国理政的本事。

“附势”几乎是人的本能,纵观古今中外,有钱有势人的身边总是会围着一群吹吹拍拍的奴才。不论是《金瓶梅》里西门庆身边那几个吃喝嫖赌的狐群狗党,还是《红楼梦》里贾府中那一帮附庸风雅骗吃骗喝的清客,抑或战国时四君子豢养的成千门客,大多都是些无操守、少气节、利欲熏心之辈。其典型特点就是: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势兴而来,势衰而去。

即便是自命清高的文人骚客,或为生计,或为前程,也不乏趋炎附势之辈。李白一生都在附势,附玄宗,被高力士搅局;附永王,又押错了宝;此前还攀附过宰相张说、裴长史等王公大臣,均无结果,反留笑柄。杜甫在长安时,也曾“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还有王勃,他当沛王李贤跟班时,为讨其欢心,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不料为高宗所知,圣颜不悦,怒斥道:“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应立即逐出王府。”于是,王勃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附势,无论从那个角度解读,都是意境低下为人不齿之举。而趋士,只要是真心实意,诚心诚意,都会成为美谈。

附势与趋士


西周时期,周公礼贤下士,殷切求才。在洗头或吃饭时,听说有贤士来见,便把湿漉漉的头发扎起来,将吃进嘴里的饭吐出来,赶忙去接待,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被传为千古佳话。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曹操对关羽上马金下马银,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趋士故事。

今日而论,仍需创造一个趋士的环境,趋士当然不是简单地像齐宣王那样主动多走几步,而是要尽量做到尊重人才,用好人才,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是兴盛事业、开创未来的基本前提。

趋士,首先要尊重人才,礼贤下士。人才多有锋芒,脾气也怪。古希腊著名哲学家第欧根尼住在桶里,生活极端简单,皇帝亚历山大意欲屈尊赏赐。他站在第欧根尼面前说:“你可以向我请求你要的任何恩赐。”回答是:“那就请让开,不要挡住我的阳光。”亚历山大诺诺而退。尊重人才的自由,给他发展空间,同样也是趋士,而且很重要。

趋士,当然要给人才适当的待遇,毕竟人才也食人间烟火。虽然,一般来说,人才对于物质待遇要求并不高,只要给的合理就行。但如果你整天吃香喝辣,有车有鱼,对人才却吝啬抠门,那是留不住人才的,即便强留下,人家也不会给你真心干。春秋战国时,冯谖无车弹铗就是典型一例。

趋士,最重要是给人才提供一个能发挥才能的平台。人才的最大抱负是干一番大事业,让自己学的文武艺能派上用场,造福社会,青史留名。最害怕的是怀才不遇,明珠暗投,以至于荒废事业,碌碌无为。要真的趋士,那就想办法让其有用武之地。

当然,时不时到人才家里看看,常和人才在一起坐坐,也是趋士的题中应有之义。此举付出不多,收获不小,还会荣膺爱才美誉,何乐而不为呢?

“附势”者少了,“趋士”者多了,方有中兴迹象。

附势与趋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艺能   之义   亚历山大   古希腊   狐群狗党   明珠暗投   周公吐哺   悲辛   清客   青史留名   礼贤下士   美谈   不悦   美文   事业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