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一门课“国学”,现在称之为“语文”课。

语文课中必包括作文一项,由老师命题,学生进行写作。

学生写文,交上去,老师批阅,然后再发下去,学生自己通过老师的批阅总结经验,以便下次写作文获得进步。

这是学生时代的写作,必要条件是老师给了命题,有时候直接给出题目进行写作,围绕一个中心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那时候作文大多写出来是这样的,要么全篇故事,最后总结;要么全篇想法,没有观点和总结;要么全篇观点,没有思考之处;要么使用许多历史引用,可也不知这引用是否恰当,用则用了,也就不管了。

可惜的是,那时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当发现时,依然落幕,后悔也是枉然。

这是学生时代写作的问题,而如今写作也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谈写作》一书中有关于写作详尽的问题和答案。

问题有三,解法有三,且看问题一。

第一问: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


看到了“赔了夫人又折兵”这句话,我们会想到关于《三国演义》的历史桥段,什么诸葛亮三气周瑜等等。

这句话一出,使得周瑜大吐血。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上的桥段,我们看看就好了,顺带回想一下。

再往下分析这句话,“赔了夫人”为一赔,“又折兵”为二赔,这双赔不仅仅是人,而是心中信念。

在写作这这句话是这样体现的: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实际上是一派胡言乱语,谁要想从里面找捷径,寻秘诀,谁就是天真到糊涂的程度,花了钱,上了当,“赔了夫人又折兵”。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捷径:小路

这里的“赔了夫人”体现在“立章立节,东拼西凑,洋洋洒洒,神乎其神”方面。立章立节在网络小说方面尤为突出,网络小说没有炫彩的章节引人夺目,神乎其神,怎么可以获得注意力,当然,人为了闲暇时刻稍稍那么舒服一点,寻求点没有压力的阅读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东拼西凑在很多文章,尤其当下的自媒体文章可以找到很多不足之处(包括我的)。洋洋洒洒看似语言非常华丽,实则华而不实,只能看到文字表面的炫彩,可看不到文字背后的辉煌。而神乎其神又在诸多标题中显而易见,不管怎样,只要成功吸引读者,那也是一种“真”本事。

“折了兵”体现在寻秘诀、找捷径方面。人为了做成一件事,不管能做到还是做不到,第一个问题想到的是如何快速到达目标取得胜利,换取果实。可没想的是这一路会有多关卡需要自己一步一步走过,有时还需要梯子翻墙,有时还需一种信念,这种信念会支撑到你走到最后。

秘诀这类东西一般都比较神秘,谁叫人本是天生的好奇动物,凡好奇之物,就算提心吊胆也势必去了解一番,而后滔滔不绝说它个通宵,这便有了话题,有了话题可以获得朋友们的关注以及期待,关注你说的话,期待你接下来要说的话。

而捷径这条路好找而不好走,好找的是有一大部分人在前面给你宣传此路有多么好走,多么顺利,但没有告诉你的是这条路需要你一个人走;不好走是因为你一个人走了,恰好给你宣传的那部分不见了,你后悔了,想往回走,可一想,花了时间花了精力,倒不如试试,于是低头往前走,走到最后发现什么都没有,除了你的背影、抱怨、悔恨,其他一起烟消云散。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了解“赔了夫人又折兵”式的写作,再为其寻找出路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因为我们找到了问题的关键,恰好看到了问题,所以去找答案,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的。

第二问:“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出路:


写作出路早在前面透露了一部分,第一,让文字表达最原始的色彩,谓真实;其二,不要找诀窍和捷径。

对于真实,季羡林先生是这样说的:古代大家写文章,都不掉以轻心,而是简练揣摩、惨淡经营、句斟字酌、瞻前顾后,然后成篇,成为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不掉以轻心是为了写作保持完整的逻辑顺序,让文字看起来有条理,不让读者迷惑于此;简练揣摩让文章变得简洁而有力;惨淡经营为了让文字接近真实,需要用心去经营,这个过程是惨淡的;句斟字酌是为了让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段与段、章与章之间显得紧凑起来;瞻前顾后又为开头和结尾之处首尾相连,让人读完依然可以涌现许多想法;最后成篇,才得以放心交给读者去审阅,这部分是最难的,因为文章只有一篇,读者众多,为了让一篇文章适合大多数人,可以看出其“难”不下于一次小创业。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真实就是认真对待,随后认真交付给读者。

对诀窍和捷径,鲁迅和其他作家就曾说过,《作文秘诀》一类的书是绝对靠不住的。想要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

绝对靠不住五个字一把扼住了诀窍和捷径的咽喉,让寻找这部分出路的人无路可走,这也是为了大家不要上当,不要白白浪费精力、金钱和时间。

然而鲁迅和其他作家对于这一类问题也给出了最真诚的答案。

请记住,要想写好文章,只能从多读多念中来。多读圣贤书,多念又体现在把默读转为放声念出来,默读是一种无声的感觉,放声念是为了体验到里面的节奏和韵律。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多读

针对“赔了夫人又折兵”式的写作,最好的出路是真实,需要惨淡经营,需要句斟字酌,最后还需小心翼翼交给读者,再者可以多读多念。

记住,多读多念不是花费时间,而是节省时间让你不再寻找捷径和诀窍。

第三问:从“惨淡经营”而来的好文章


文章出自作家,好文章出自惨淡经营。

元代刘埙的《隐居通议》卷十八讲道:古人作文,俱有间架,有枢纽,有脉络,有眼目。这实在是见道之言。这些间架、枢纽、脉络、眼目是从哪里来的呢?回答只有一个:从惨淡经营中来。


间架为文章的构架,枢纽是连接文章的关键所在,脉络是表达清楚的关键,眼目是看懂的关键。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连接

当这些要素重组在一起时,好文浮出水面,水面之物人人可见,但又摸不到,还需好文从水面慢慢漂过来,漂过来的过程就是惨淡经营。

古代大作家写文都有节奏,有韵律。可节奏和韵律本是诗歌的特征。但在优秀的散文中也可找到。

季羡林先生说:节奏主要表现在间架上。好比谱乐谱,有一个主旋律,其他旋律则围绕着这个主旋律而展开,最后的结果是:浑然一体,天衣无缝。读好散文,真如听好音乐,它的节奏和韵律长久萦绕停留在你的脑海中。


读好文还需有滋有味,古人写文自然注重韵味,与我们现在说到这篇文章有意味,味道又是口尝出来,口尝一下又叫“口味”,口味如何如何。

而在中国古代钟嵘《诗品》中有“滋味”一词,与“韵味”有点近似,而不完全一样。印度古代文论中有rasa(梵文)一词,原意也是“口味”,在文论中变为“情感”(Sentiment)。


在文章创作中要是注意到口味与情感,那这篇文章不会太差,因为口味是“惨淡经营”而来的,惨淡经营意味着我们在文章第二问提到的真实的写法一样,而情感就是读出来独有意味,也许大家都会说这篇文章读起来味道不错,但还有人会说,适合我的口味,适合我的口味就传递了一种自己独有的感觉和意味。

比如优秀的散文会表现出:灵气洋溢,清新俊逸,绝不干瘪,这就叫做“韵味”。一篇中又往往有警句出现,这就是刘埙所谓的“眼目”。

《季羡林谈写作》:什么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写作,文章如何写


比如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两句话,连武则天本人读到后都大受震动,认为骆宾王是一个人才。


往往一篇文章最惊艳的也许就那么一两句话,可往往也是这些话成为了世世代代诵读的名句和交流的佳话。

且看且思:“赔了夫人又折兵”式的写作,我们不仅要提防,而且还要慢慢改正,改过来最主要的条件就是“惨淡经营”,经营好一件事情需要极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当然经营过程会非常惨淡,但慢慢浮出水面之后,这惨淡也就收获一种幸福,这经营也就得心应手了。

真情流露,淳朴自然依然是我们在追求的写作目标,为了使这个目标与自己越来越近,我们需要“惨淡经营”和“多读多念”。因为,我们从一开始上学起,就和阅读产生了微妙的关系,并且这个微妙关系会伴你一生,不管你是阅读书籍,还是文件,还是通知书,都在阅读之中。

且珍惜:为了让文字与你拉近距离,请珍惜读过的每本书。

也请相信,我说的每句话都是错的。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侵权可以联系删除。

参考资料:《季羡林谈写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赔了夫人又折兵   间架   惨淡经营   东拼西凑   神乎其神   眼目   文章   韵律   捷径   诀窍   美文   出路   口味   读者   真实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