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导 语 :人们常说,教育的要义不仅仅是教会孩子们知识,更在于帮孩子们成长为人格健全的人。人格教育说易行难,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立足当代,我们可以从他的教育观中汲取哪些营养?

《论语·子罕》中有一句话:“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对儒家理想人格的高度概括,但却并非遥不可及的目标。通过家庭教育,我们也可以将孩子培养成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梁启超的人格教育正是与这三点一一对应的。在1922年的一场演讲中,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人类心理,有知、情、意三部份,这三部份圆满发达的状态,我们先哲名之为“三达德”。智、仁、勇。为什么叫做“达德”呢?因为这三件事是人类普通道德的标准,总要三件具备才能成一个人。
三件的完成状态怎么样呢?孔子说:“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所以教育应分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现在讲的知育、德育、体育不对,德育范围太笼统,体育范围太狭隘。
知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教育家教学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我们自动地自己教育自己,也应该以这三件为究竟。

这一段话非常重要,给今天的家长们一个启发。“知育”教人“不惑”,拥有不被迷惑的判断力,在伪命题面前要能够明辨是非。“情育”教人“不忧”,怀有一种乐观、辽阔的心胸,放得下那些由斤斤计较得来的忧愁。而“意育”教人“不惧”,遇事不恐惧、不畏惧,培育坚毅的意志力。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1.“智者不惑”:判断力的养成

想要做到“不惑”,需要培养自己的判断力。梁启超说:“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的知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判断的智慧。”做到这几条就可以说“不惑”了。

他提了三条,第一是常识,第二是专门知识,第三是判断力。从我们自身看,专业知识学得过多,但是常识欠缺,判断力也欠缺,也就是说一头一尾都没有,只有中间的专业知识,这是不足以让我们安身立命的。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2.“仁者不忧”:不为琐事消磨精神

梁启超经常跟孩子们表达自己对他们生活境遇的担忧。他送梁思成和林徽因去留学的时候,两个人都只是20岁上下。在留学期间,林徽因的父亲几经波折后去世,梁启超数次写信给梁思成表达自己对林徽因的照顾之意,表示自己将会把她当作亲生女儿对待,分担年轻人的忧愁。

在写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他又写道:“思成呢,我就怕因为徽音的境遇不好,把思成牵动,忧伤憔悴是容易消磨人志气的(最怕是慢慢地磨)。即如目前因学费艰难,也足以磨人,但这是一时的现象,还不要紧,怕将来为日方长。我所忧虑者还不在物质上,全在精神上。”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当梁思成和林徽因学成归国,梁启超并没有同意他们两个人直入清华建筑学系去做研究,而是让他们俩去了条件非常艰苦的东北大学。因为他认为在那里是拓荒,是开垦一片新天地,他们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判断力在艰苦的考据中去完成事业。其实这就是为了磨砺他们的仁爱之心,培养其“不忧”。

3.“勇者不惧”:修炼意志力

如果意志力薄弱,即便有高尚的情操,做事也会临时变卦、拿不定主意,最终不成事。所以梁启超说:“一个人要保持勇气,须要从一切行为可以公开做起。”也就是说“君子坦荡荡”,一个人能够光明磊落地做事,这是修炼意志力的开端。

第二件能够锤炼人意志力的事,就是要练就抵御各种诱惑的本领,不被劣等欲望所牵制。在今天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什么叫做劣等欲望?人偶尔玩一玩游戏,这是一种放松方式。如果沉迷在游戏里,可能就变成了劣等的欲望。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一个人生活上追求舒适是可以的,但是过度沉迷就会让人变得慵懒、涣散不堪,连自己都收拾不起来了,这种懒惰就是一种劣等的欲望。

所以梁启超是一直要鼓励孩子,一个人是否勇敢不是体现在跟对手的对决上,而是跟自己劣等欲望去对抗,不被这些东西牵制。所以梁启超还有一段话说:

“一个人的意志,由刚强变薄弱极易,由薄弱返刚强极难。一个人有意志薄弱的毛病,这个人可就完了,自己作不起自己的主,还有什么事可做?受别人压制,做别人的奴隶,自己只要肯奋斗,终须能恢复自由。自己的意志做了自己情欲的奴隶,那么,真是万劫沉沦,永无恢复自由的余地,终身畏首畏尾,成了个可怜的人了。”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我们如果都能够从智育、情育、意育三方面来教育孩子、要求自己,做到不迷惑、不忧伤、不畏惧,那我们的人格教育可能就在中国古典教育和现代开放的国际化教育中找到了一个平衡点。

梁启超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就是不必把中国的旧式教育和西方的现代教育对立起来,一定要用一种澎湃的热情,用当代化的东西把传统激活。

梁启超曾经说:“假如有人问我:‘你信仰的什么主义?’我便答道:‘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问我:‘你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我便答道:‘拿趣味做根底。’ ”

梁启超:人格教育的“三法门”

所以大家看到,他是堂而皇之谈趣味的人。他一生是一个生命饱满、澎湃、有趣的人,身上有英雄主义的情怀,走过大时代,对未来中国提出《少年中国说》,让孩子们走向远方,又有家国济世的情怀。

“知” “情” “意”三育,可以说是梁启超培育了他自己九个孩子的心得,也是他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人格   达德   根底   不惑   法门   刚强   教育家   判断力   意志力   薄弱   美文   专业知识   中国   智者   趣味   意志   欲望   梁启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