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78集《大秦赋》看下来,我到底收获了什么?回忆了一下,大概可以概括为三个视角,就是本文的标题历史、逻辑故事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免不了失真,但是三个视角中最客观的;影视剧的故事视角就近似娱乐视角,最为八卦,对真相几乎没有贡献,却是影视剧最不可缺少的视角。

再说逻辑视角,它也是所谓“大历史”视角的一部分。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和施展的《中国史纲》就常采用这样的视角。

逻辑强调因果和体系自洽,它并不太看重表层现象,而是挖掘背后的深层动因。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大秦赋》所处历史时期,正是所谓“礼崩乐坏”的变革期。秦王嬴政与吕不韦的政见不同恰在于此,嬴政要灭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之法。希望大一统后的秦国车同轨,书同文。

吕不韦毕竟是商人,本性未改,对自己的封地念念不忘。郑国渠与贵族封地有利益冲突时,他也极力维护贵族,并以牺牲国有土地为代价。他的《吕氏春秋》与秦王嬴政的法家思想无法同轨。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对历史需要尊重,但我们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只能看个大概轮廓,没有能力考据。而细节上,你比较一下图上秦将与兵马俑,是不是非常有“考据”的感觉?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娱乐在这部剧里也表现相当充分。嫪毐一个侍人,短时间内就搞出那么大动静,不能不怀疑夹杂了太多“为精彩而精彩”的“戏说”。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大历史”观的逻辑,就是挖掘比“事件”(战役等)背后变化更慢的“慢变量”。比如,《大秦赋》强调了郑国渠的富国强兵之策,打灭国之仗,不同于诸侯间的攻城掠地,它打的是国力

秦国的地理位置(单面受敌,且有隘口)和广阔的战略纵深等都是慢变量要素。

此外,在与六国通商时,推行“秦隶”。还迫使魏国在度量衡等方面做出让步。逼迫魏韩放弃对盐铁的管控,使农民弃农…,阐述伐谋不少于阐述伐兵。这也是一种历史观的进步。

历史、逻辑与故事《大秦赋》观感(4)

  历史、逻辑与故事,不论哪一视角,都是编剧对客观史实的一种重构。三种重构的方法却大大不同。

我喜欢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和施展的《中国史纲》,因为他们充分展示了“大历史观”。更为深刻,更有启迪。不知您是否同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8

标签:郡县   魏国   秦国   秦王   逻辑   故事   封地   历史观   中国史   历史   观感   中华   美文   变量   视角   影视剧   贵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