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电视剧《大秦赋》拍得气势恢宏,每个人物都很有感染力,无论是披盔戴甲的将军还是运筹帷幄的君王。那种震慑力,有如荆轲刺秦王时一起上殿的助手,居然瘫软在在大殿阶梯上。

秦灭六国,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是中华历史的第二乐章。第一乐章是商周之变,它在文化理法上确立了基调“周礼”。第三乐章是唐宋间的那段乱局,士族社会转向贫民社会。第四乐章是清末的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幸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四次不是一般意义的政权更迭,而是社会制度结构的巨大变迁。

秦的大一统完成了怎样的伟业?书同文,车同轨…,文字、度量衡的统一,大大促进了文化融合、民族融合。秦之千秋伟业与它的长城一样,万古长存。成就伟业的故事自然也非常精彩。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秦王嬴政胸怀天下,废分封,推郡县管理的帝制思想,从不动摇。即便像王翦那样的上将军讨要分封,秦王也只好让他回家养老。

有胸怀才有矢志不渝的长远考虑。战争其实拼的是整体国力,修郑国渠就是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重要方略。它绵延三百余里,灌溉良田达四万顷。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秦国变法最晚,但民风彪悍,地理位置绝佳。不仅有广阔的战略纵身,也有像函谷关那样的天然险峻的关隘。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乱世之秋,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并未成为“图霸利器”。而荀子学生李思、韩飞却运用法家学说,成为秦灭六国双方博弈的主要思想基础。

对比之后统治阶级的独尊儒术,不难发现法家思想十分务实,变革期极具效力。而儒家思想虽是超越攻城掠的攻心之术,但对统一霸业则略显迂腐。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剧中的战争场面,几乎把冷兵器时代的残酷演义到了极致。秦军以割下敌人的头颅来记功,是地地道道的虎狼之师,后被吕不韦废除。

秦之霸气,将灭六国设为国策,毫不掩饰。大一统与传统的分封才是这第二乐章的主旋律。为什么没有同时代西方(希腊)那样的民主呢?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希腊、罗马也都有过庞大帝国。元老院、公民大会之类的概念为何没有出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呢?

《大秦赋》演义不少权力更迭、权力的平衡,皇权、相权、皇族、外戚(如秦之羋姓)势力上也不乏各种此消彼长,但观念已被周礼锁定。周礼讲秩序不讲平等,最多讲点对等(同级间)。

希腊岛国农耕条件远不及中国,非常依赖贸易,契约精神便根植社会,自然会将其拓展到权力结构中。


谋全局谋长远的秦王《大秦赋》观感(1)

  中国重农抑商,粮食才是根本。人与土地的固着,让血缘的亲疏层次分明。家国家国,国如大家,君臣与父子对应,权力体系强调的是分工,而不是政治平衡。

围困邯郸时,韩魏放弃了对盐铁等的政府管控,逐利之行荒废了大量耕地。导致大量流民,秦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为郑国渠流域的务农者提供各种优惠。最终以国力之优挫败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大秦赋》中还有很多战场外的厮杀。秦篆的推行,从利益上从齐国瓦解了反秦联盟。离间之计更是量身定做,百试不爽。让我们看到一个全视角的统一大业,不谋全局者难以取胜,不谋长远者不足以终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秦王   郡县   周礼   荀子   伟业   帝制   希腊   法家   观感   国力   大业   乐章   美文   全局   中国   长远   权力   思想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