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自力更生建营盘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文:鲁安 1949年出生在济南剪子巷,小学中学居南新街。一九七零年赴内蒙古生產建設兵團一師六團,任文書,參加一師醫訓班后任病房護士長,後調一師防疫隊任醫助。

在六团卫生队的日子里, 我们这些知青战士,都没有怎么饿过肚子, 这在当时的兵团连队, 这是件不易,而且是很难的事情。

那时候, 蔬菜种类不多, 油水很少, 副食品严重不足, 这是实情, 不过我们卫生队确实是顿顿管饱的。在六团卫生队, 我们没有用过饭菜票, 也就是相当于供给制, 放开肚皮吃饱饭。这在当时的连队, 都很难做到. 卫生队新兵训练两个月结束后, 1970年大约11月份, 我被任命为六团卫生队的文书职务, 搬进了刚刚修建好的门诊部第一排新房,在右侧第一间(后来为门诊部的理疗室)。当时是卫生队宋纯芳队长办公室, 也是文书办公室兼晚上休息的地方(当时宋队长和随军家属住在团部家属房,但宋队长在办公室都是工作到很晚), 因此和他朝夕相处的交往, 对宋队长也就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了解了他为解决我们战士的吃饭问题而费的心力, 实话实说, 在兵团,尤其是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 解决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 是个大难题。

每一个刚刚到兵团的年轻战士, 大部分年龄都在17-18岁左右的青春生长期, 也是我们山东人所说的:“吃壮饭“的阶段, 吃了壮饭, 才能成”壮汉“, 加上当时我们兵团的初创时期, 都是盖房铺路, 修建水渠,打井修房, 挖菜窖, 上房梁, 干的都是力气活, 肚子里原来的一点儿油水,早就刮干净了, 还常常加班加点儿, 卫生队每个人的每月粮食定量, 对于干体力活的我们, 就远远得不够了。尤其在脱坯期间, 就连卫生队的女战士, 都有一顿饭吃七八个馒头(每个二两)的纪录, 更甭说男战士了, 来自浙江的战士郭效忠战友,就有过一顿饭十个馒头不在话下的纪录。宋队长为解决我们战士不挨饿的现实问题, 联络很多次他原来的部队, 千方百计踅摸到一些大米白面, 当然也有玉米面。还有一些来自浙江在卫生队的知识青年, 他们的父母也不少是浙江省县市级的行政官员, 或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 通过关系, 用火车拉来不少的浙江咸猪肉(也有从团部调拨来的)。有时我们司务长也为大家买磴口的活羊, 毛驴和骆驼肉, 记得第一年在六团卫生队过春节, 郭智仁和赵成立司务长就买了只活羊,在伙房门口宰杀, 那顿手把羊肉,吃得非常过瘾。不过回忆起来, 记得怎么宰羊, 还是费了一番功夫。

相对来说, 我们卫生队初建时, 人员较少, 一头毛驴, 一块骆驼肉,一只活羊, 能够够我们吃几天的了。说到羊肉, 就想到羊油, 尤其尾巴部分的那一块, 白花花,肥嘟嘟的。想到在我们的山东, 几乎都吃猪板油。下一碗面条, 撒点儿葱花,倒点儿酱油, 用筷子挑一点儿炼好的猪板油, 或者刚出笼的热腾腾的萱馒头, 掰开, 在内面抹上点儿猪油, 香气逼人, 不流哈喇子才怪。不知为什么, 羊油或者骆驼油就不行了, 它们冷凝之后, 硬如冰块, 拿刀都砍不动, 别说用筷子挑了。

来自北京的张连富军医, 戴一副眼镜,当时在卫生队任门诊全科医生, 对医疗技术精益求精, 人也是非常风趣, 很有生活情调. 如果记得不错的话, 应该是我们到兵团的第一个元旦新年, 卫生队领导要大家团年,当时八连帮助我们基建的一个排也在, 张军医和我在大伙房帮厨,实际上是把他拿手的红烧肉做给大家吃. 在大灶的大锅里,放进冰糖, 加上水, 小火慢慢熬, 很快冰糖化了,变成糖汁,在稍微变黄冒小泡的时候,整个灶房被焦糖的香味所充满, 即可放进锅里大块猪肉, 烧出的红烧肉不油不腻,棕红色,入口即化,味道香极了。张军医告诉我说,关键是火候. 我应该学到手了, 无论后来我在四川, 还是金陵, 无论在英伦三岛,还是北美大地, 我都会做这道红烧肉, 大家都说非常的地道, 其实这道菜,对我来说, 祖师爷是我们六团卫生队的张连富军医。

他们两位是老战友, 更是老鱼友, 酷爱打渔。不同在于各有各的“打”法。宋队长善钓, 李军医擅网。

不过不管他们用什么方式捣鼓鱼, 总是大有收获, 绝不会空手而归。他们的“丰收成果”, 除了自己的家庭食用之外, 更多的是照顾了卫生队“大家庭”. 说来奇怪, 在沙漠腹地的低洼处, 只要有水流到, 形成“海子”, 有海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鱼.在六团的时候, 常常思索, 这些鱼儿究竟来自何方,又靠什么成长呢? 后来到东北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做现代淡水湖泊的水生生物的调查, 才知道其实是风的流动, 把鱼卵四处散播的, 这也可能是海子有鱼的原因吧。不过六团附近海子里的鱼, 一般都不会太大, 一般最大也就手巴掌大左右, 有些更小些. 有些时候, 他们打得鱼, 我们一时也吃不完, 我们就都放在沙子上, 撒点儿盐巴, 晒成了鱼干, 也是别样的人间美味, 也满足了我们年轻人对蛋白质的渴望。

1971年春节前后, 经过我们的艰苦奋战, 我们六团卫生队王字型主建筑已经基本竣工.。在门诊部门面一侧的朝南的窗户之间白墙, 一共有八块。我发挥自己会写仿宋大字的优势, 得到了宋队长的批准, 记得写了八个红色大字“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基本上反映了卫生队初建时的精神面貌。在我们手中矗立起来的卫生队, 保持了军队绿色的基调, 朝外的门窗都用绿色, 而内部的科室的门, 以白色为主, 反映出医疗机构的特点。

我利用晚上的时间, 分别为每个科室刻写标牌, 同时在每个科室门的玻璃窗户上,用白色油漆打底, 在上面喷上红色仿毛体“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红白相间, 很是耀眼。2007年我们一行重返六团, 故地重游, 还有看到当时在墙上书写的文字, 和理疗室的挂牌, 虽然新的农场卫生院已经建立起来, 卫生队的旧地建筑成为当地农场职工的住房, 但看到很多地方都保持了原貌, 矗立在那里40多年, 让我感慨万分。

对于我来说, 1971年的春季, 是在兵团生活中最累的一段时间。

开春之后, 我们要脱坯了,这是一场苦战. 记忆中每个兵团战士的任务每天800块土坯, 加上备土, 引水, 倒你 和脱坯, 这真是个力气活。对城市知青来说, 与其说是脱坯, 不如说是“脱皮”或“脱肉”更为真实. 不要说800块, 脱到400块的时候, 脱坯板在手中重如千斤, 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也蹲不下去, 只好跪下来脱坯。

纵然有宋队长:“ 同志们啊, 加油干啊, 中午大米饭啊, 西红柿炒鸡蛋啊“的精神鼓励, 但胳膊还是抬不起来, 多亏了司药杨玉良先生, 他是山西的退伍老兵, 在原来的部队在药房工作, 复原后在六团卫生队就一直任司药。他帮助我很多, 主要在备土,和泥,倒泥方面, 另外他用的脱坯板, 每板五块, 我的是三块一板, 我三块的脱坯板都累得直不起腰, 抬不起胳膊, 杨司药完成自己的任务之后,就赶来帮助我, 我才好不容易完成了自己的脱坯任务指标。

还有一位是我们卫生队的蒙古族姑娘, 妇产科医助吴云霞, 令人敬佩.她是如何做到每天平均脱坯1100块, 最高纪录是1296块, 并在深夜出诊, 成功抢救当地一位难产的牧民母亲,转危为安, 并立功获奖的事迹, 且听下回分解,草原英雄小姊弟在卫生队的故事。

(连载待续,敬请期待)

2021/1/22 防疫宅家作文

于协和大学校园, 感谢张军医, 阎红,金虹,夏鸣

提供照片, 感谢莲君插图

  2021年l月21日定稿

知青往事:自力更生建营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知青   司药   门诊部   卫生队   司务长   伙房   营盘   自力更生   红烧肉   军医   浙江   兵团   科室   骆驼   美文   队长   海子   战士   往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