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阳邑考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阳邑考】

太谷、阳邑和杏林这六个字多次被我们填写进履历表格里,因为我们的下乡地为:太谷县阳邑公社杏林大队。填写的次数多了,就起了探其究竟的念头。

先说咱们的“杏林”。这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是中医界的代称。高明的医家每每谦虚地以“杏林中人”自居。可是咱们杏林只有村医,从来没出过史有所载或远近闻名的高超医者。杏林也没有杏树,更不用说杏林子了。但是,离杏林咫尺之远的阳邑却是历史悠久。

【永乐大典太原 府志】载:春秋时此地为晋国阳处父的封邑,故称阳邑。北周建德四年,即公元575年,置阳邑县,故址就是今天的阳邑村。西汉隋开皇十八年,也就是汉高祖刘邦在位时的公元598年。阳邑县治徙移至白塔村并改名为太谷县。

史考:汉、唐、宋、元时期,阳邑乡都辖属于太谷县,后属太原郡。清顺治元年至宣统三年属仁义乡,称阳邑镇。民国初年至七七事变前阳邑为三区,民国二十九年为六区,民国三十五年为六区,称辛村区。建国后的1950年为四区,称里美庄乡、杏林乡;1956年撤区并乡,称阳邑乡;1958年8月原窑子头乡、白壁乡合并为窑子头乡,原阳邑乡、庞庄乡合并为阳邑乡,原小白乡、龙坪头乡合并为小白乡;1958年十月祁太两县合并,三乡合称卫星人民公社;1961年6月,祁太分县,白壁乡归榆社县,三乡分开,阳邑乡称阳邑人民公社;2001年2月,阳邑乡、窑子头乡又合并为新阳邑乡。而千百年来,无论阳邑怎么样的被划来归去,杏林一直归辖于阳邑。

最能体现阳邑古老身份的是阳邑村南的净信寺。2008年我回杏林时,曾经陪着满囤媳妇等几位老姐妹去净信寺烧香,才大致了解了这座被定为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千年古刹。

净信寺始建于唐开元元年,即公元713年。这座历经战乱的破坏,又历经扩建重修的寺院占地3千多平方米。两进的院落里,设沿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着十四座高大殿宇。还有保存完好的钟鼓楼、承善祠、过殿、碑廊、戏台等,共计57间建筑。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疏朗,气势雄伟。 我见那新塑的佛像全是贴金描彩,估计那些老神佛难逃文革劫难。可是僧人告诉我,寺内保存着明清彩塑78尊,壁画180平方米。还有唐碑、明匾和32通记事碑碣等珍贵文物。

最大的珍贵文物是寺院里的戏台。推开锈迹斑斑的大门,你会看见进深各为三间的大戏台建筑在1.8米高的台子上。戏台前台为卷棚式歇山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以孔雀蓝琉璃瓦覆顶。戏台画栋雕梁,华丽之极。让人叫绝的是台两旁有八字影壁。影壁檐下为多层繁密的木质斗拱,纤细灵巧,虽已陈旧,但保存完好。这种精工的木瓦透雕给人极其华美的感觉。檐下有匾,上书生铜所铸的“神听和平”四字,十分精致。据称,保存如此完整的大戏台在中国已是少见的珍品。

我没有万万没有想到,在北京知青曾经插队过的太谷县,在红卫兵的眼皮子地下,净信寺这座古庙竟然如漏网之鱼,被完完整整的保留下来。这其间有什么样的曲折和故事呢?

流逝的时间使记事碑碣上的许多字迹已经漫漶不清,读起来颇为费力。净信寺的演变史被刻在石碑上。我想,终有一天我们也会逝去,我们知青的历史会被刻在哪里呢?

从三十多年前在太谷火车站下车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走进了太谷、阳邑和杏林的历史。不知道在若干年以后,后人翻阅【太谷县志】或【阳邑地方志】时,会看到对我们北京知青怎样的描述和评价。

中国知青网 作者:晓寒

知青往事:阳邑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榆社县   太谷县   开皇   知青   原阳   晋国   太谷   碑碣   影壁   窑子   太原   人民公社   戏台   美文   公元   往事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