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知青情深

当知青,讲知青,纪念知青。让我们一起倾听知青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

中知网 作者:李庆玉

知青情深

----知青称谓,是历史画卷中的一抹春色


天空纷纷扬扬地飘着雪花,山谷中弥洒着重重雾霭,几辆解放牌卡车载着一群中学生,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伴着呼呼隆隆的声音缓慢地爬行。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到达了目的地----陕西省黄龙县。

1969年1月,我们几十个北京九中的学生来到了黄龙县白马滩公社,分派到各个生产队成为插队知青。我分到白马滩大队白东生产队。这个生产队紧挨着公社,距离商店、邮局、卫生院等都很近,几步就到。

这里的民居大多每家是一、两孔窑洞,窑洞前是院子,旁边一溜几间砖瓦房。村民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在当时来说,还算可以,温饱是没有问题的。按当时的工分制,白东队的分值与其他队相比,还是比较高的。原因可能一是所处位置是在川里;二是挨着公社,交通方便;三是村民勤劳朴实。

我在农村插队时间不长,不到两年。过去只知道农民是种粮食、种菜的,经过近两年时间与农村人的同甘共苦,我逐渐知道了什么叫农村,什么叫农民,什么叫农业。对于刚步入社会,刚走入“广阔天地”的中学生来说,我的第一个感受是在农业劳动中学到了一些技能,长了一些见识。比如学会了种地、撒粪、摇耧、沤麻(白马滩的麻很好,沤好晒干了以后雪白,据说是国防工业的上等原料)等基本农活,就连修渠、垒堰等类似泥瓦匠的活也都能干了。那时村民干活都非常勤恳,只要队长吆喝一声“打呱咧”,就都很快扛着农具成群结队的下地了。大家给集体干活都很卖力,没有偷懒的,都知道工分挣的多、农活干的好,到了年底就分的多,真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使劲干。老乡们的劳动态度自然而然地感染熏陶了我们,使我们很快融入其中。

刚开始劳动时,我们还怕撒粪撒到自己身上,种地怕土进到鞋里,没一会儿就无所谓了。拿个黄馍在火上烤一烤,拍打两下张嘴就啃,脱了鞋两脚相互搓两下上床就睡。我当时干活还算不错,刚到农村时我每日工分才10.4分,第二年队里召开社员评分会时,就给我评为标兵分的11分,我觉得可能是修水利时,我的劳动表现得到了老乡们的认可。

我的另一个感受是见识了陕北的淳朴民风。看到老乡们的外表和装束,就看出是老实巴交,非常善良好客的人。村子里可以说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遇到一些婚丧嫁娶、修房造屋等大事小情的,大家都不计报酬的主动帮忙,我们知青也能搭把手。在这片革命老区的黄土地上,我们也与老乡们很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了好朋友。

在当地老乡们看来,我们这些北京娃背井离乡来到这里很“惜惶”,就经常叫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吃饭,或送点这个那个的。作为回报,我们也帮他们干些杂活,或者让北京家里寄点儿做饭的调料和肥皂、洗衣粉等送给他们。共同的生活劳动,也使我们与当地青年人很快融合到一起。白天在地里一起干活,闲了到山上摘核桃、柿子、五栗子、野葡萄等东西吃。晚上在一起“闲谝”或吹拉弹唱搞娱乐,成为亲密无间的好朋友,真是累并快乐着。

1970年底,我应征入伍。在部队上大学、入党、提干,1987年初转业回京,在区政府机关工作,直到2011年年底退休。

我的知青经历虽然很短,但却是我个人成长过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今五十年过去了,每当同学相聚、战友重逢,谈起知青往事,大家都有无尽的话题,有许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也还有一些坎坷经历,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值得记取。但是我以为,当年我们去农村插队,是带着“到农村大有作为”和“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豪情去的,现在想来,过去的事就过去了,青春无悔,愿知青精神永存。

以上只记述了我的知青经历的一些感受和看法,值得回忆的经历、回味的趣事不多且过于零散,不足成篇。如此,作小诗一首,与黄龙的北京知青再叙战友情。


知青战歌


生活像一条小河,

人们常常这么说。

无论是湾岔、沟坎,

还是乱石、沙窝,

她都千回百转,

潺潺流过。

尽管有波折、有涨落,

但它仍勇往直前,

永远──直到永远,

都不会干涸。


曾记得,大有作为的口号震动耳膜,

“接受再教育”使年轻人心潮激越。

转瞬间,千百万稚嫩的学生,

离开父母的呵护,

抛却城市的欢乐,

成为屯垦戍边的拓荒者,

成为新农民,扎根在黄土高坡。

殊不知,

他们年龄还太小,不及弱冠,

身体还未长成,还不懂怎样独立生活。

种地、收割……

使手掌起泡、磨破,

平地、垒堰……

劳动中还要忍耐饥渴。

这就是知青,

新一代劳动者,

他们用单纯和青涩,

谱写了历史的新篇章。

他们用自己的勤奋和才智,

点缀了祖国的山河。


可以说,当年的知识青年,

为农业大军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也成为一批负担,

使穷乡僻壤难以承驮。

知青运动的风声水起,

上山下乡的潮起潮落,

毋庸说是对、是错?

是功、是过?

其中的批语哪个圈点,

谁与评说?

只因为胸怀理想,执著求索,

这是老三届在那个年代塑造的自我。

坚定的信念,

是用青春和汗水报效祖国。

艰苦地奋斗,

为在社会发展中增添一抹春色。


刚到农村,住所楹联让我印象深刻,

至今难以忘怀,依然记得:

“跟共产党走,立壮志建设山区;

听毛主席话,到农村大有作为。”

在当时那个特殊年代,

激昂的口号坚定了扎根农村的决心,

在当年那个特殊的环境,

练就一颗红心成为最大的精神寄托。


时光荏苒,

岁月如梭,

历史的变迁真是不可琢磨。

由于各种原因,

知青们都已陆续回城,

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其中不乏卓有建树者,

他们在各自的事业中创新、开拓,

为四化建设作出贡献,

在实践中努力展现自我。

但是,也有的还在为衣食奔波,

他们在感叹自己的命运多舛,

他们无奈于生活中岁月蹉跎。


随着历史时光的消磨,

几十年转瞬即过,

当年的北京娃已青春不在,

曾经稚气的脸庞已布满皱褶。

年愈花甲的鬓发已悄然染霜,

苍老的容颜依稀可辩童年的轮廓。

对于生活过往,他们耿耿于怀,

对于工作经历,他们又感触良多。

住房无法解决,

工作还没有着落,

子女上学也有难处,

这些都需要去全力把握。

挫折经过一个又一个,

困难又其奈我何。

但是,现实还得去面对,

时间又怎经得起耽搁。


作为老三届中的一个,

我走过的路还算平和。

知青生活不到两年,

随后参军来到西北荒漠。

经过十六年军旅生活的洗礼,

转业回京从事人事工作。

我在知青群体中不是拔萃的,

但是,我还算是幸运者。


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我能为众多知青朋友做点什么。

按照有关规定、政策,

只能帮他们找找工作。

能做的事可能只有这些,

所尽的力也略显微弱,

但这是充满知青情结的心意,

最真诚而又最直接的辅佐。

知青朋友能够再度安居乐业,

焉能不依仗人事工作者。


知青朋友们,

挺起胸来吧,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未来世界依然广阔。

采撷工作生活的亮点,

到崭新的天地去找回失落。

虽然困难重重,

仍要在人生的大潮中攫取收获。

尽管年过花甲,

也力求在生命的大舞台标榜登科。

苦寒、磨难都曾有过,

实践的历练也有收获。

用欢乐面对曾经的不快,

过去了就无意再去追索。

要让世人看到,

我们这些人如今仍是强者。

一代知青,功不可没,

追忆往事,汇成无尽的战歌。

知青往事:知青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知青   黄龙县   窑洞   战歌   大有作为   生产队   工分   美文   北京   白马   村民   公社   当年   往事   农村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