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是北京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鲁迅先生在参加了刘和珍的追悼会之后,亲作《记念刘和珍君》一文,追忆这位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学生,痛悼“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歌颂“虽殒身不恤”的“中国女子的勇毅”。)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那么王凯莉国际教育今天来重温一下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2017年10月8日寒露信手写来用来纪念他父亲的一篇文章。一开始我们有幸偶然间读到了这篇文章,而细细品味这篇文章的源头恰恰是因为几个比较生僻的汉字!而我们也在征求了王教授的同意授权之后发表了这篇他私下的小文!下面我们来分享一下王教授的这篇随笔!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王教授的随笔原文:“寒露两旁看早麦”。如果父亲还在世的话,他老人家又该念叨这句话咯。我1978年离开家乡前,耩地,也就是播种,用耩子。这种农具由一木斗下架三条木腿组成,木腿包有前向锋利的铁裤角,可以犁开土地至3寸许。木斗用以盛放麦种,木腿空心以向地里流淌麦种。耩地时,除需一人扶把方向兼摇动耩子漏泄麦种,另一人扛着粪面口袋不断向木斗內同步倾注粪卤外,还需一人双手把住钉在耩子两侧平行向前的木架,像辕马一样脖子上搭着辕绳,与肩扛绳子的一组人手一起用力拉动耩子前行。耩子,其实 ,最好由一头健壮有力,训练有素的耕牛,代替人手驾拉。可惜,这样健壮的耕牛,一般是老犍,不多,一个生产队一般也就3、2头的,平时主要用于耕地时领墒。领墒的大牲口负有保证犁地整齐有序,不留空白的职责,孔武坚毅、驾轻就熟是必须的。牠能经受住其它小牲畜横冲直撞,坚定沿着墒沟直线前行,带领大家伙拉着铁桦犁一犁紧靠着一犁齐刷刷地耕好地。先父与家乡的父老们一样,就这样一代一代,一年一年的,一直与土地打着交道 ,日子一直紧巴,过的苦,好在1978年后能吃饱饭了。可不,这样一算,我们能吃饱饭快40年了。知足!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当我们有幸读到王教授这篇随笔时我们就想到另一个南京大学博导的话,老师就是要知道自己的无知。“寒露两旁看早麦”寒露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家比较熟悉,但是仔细看来这个和“藕”长的很像的“耩”地的耩读“jiang ”,“墒”倒是读音同“商”,犍读音也同“健”。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这篇文章已经是王教授写的文字相对简单的,尽管是理工科出身,但是他的文学造诣也是非常的深厚。同时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出身。他的有些文字真的很深奥需要仔细的推敲,这段文字相对简单,有点著名作家贾平凹写文章的味道。朴实透露着青草味的清新自然但也显示出很深的文学造诣!寥寥数语把先辈们如何辛苦耕作跃然纸上!也让我们感受到中国文字美学和文化的厚重!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但是这篇就算他已经写的相对简单的随笔。而且他是一个理科生,文学造诣和兴趣爱好尽管由于工作繁忙有时候被耽误,但是依然出手不凡!可见作为南京第一流的大学的南京大学的教授也是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是南京作为教育重地的骄傲!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有幸阅读王均义教授的一些文章,以及多向他学习之后。我们表达了对于他文学功底的欣赏同时对于他描写的那个时代的教育以及生活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以及更多的好奇,王教授谦虚的说这里面有些字很生僻,而且那样的生活离我们今天已经很远!但是因为以前的日子很苦,他的父辈不容易,所以他常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并且对于现在一些出身于相对物质生活以及独生子女一代的一些性格缺失给予了理解,做教育工作者同理心很重要!王教授就是这样的教育工作者!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同时也让我们想到前段时间王凯莉国际教育谈到了北大校长在校庆中读错一个字引发的我们对于教育的思考!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汉字的变种的数目何其多,演变过程也很漫长,而北大校长脱口而出的鸿鹄之志,读错一个“鹄”字一语激起千层浪!谩骂声,诟病声此起彼伏!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那么北大校长后来的解释和说明在我们看来都是诚恳的,我们也发表了我们的观点,诚然他是北大校长,但是请别忘了,他也是一个人,是人不是神,就算做的是教育工作,即便是中国一流大学的校长,请别忘了,他也是一个凡人,也是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吃大米饭的,不是外星球来的!也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人!人不可能是完美的!而作为中国的一流学府北大的校长是校长也是一个人,能够和南大王教授一样一穷二白的年代里,在极为有限的条件里,依然读书学习,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做到了北大校长!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所谓真正的幸运儿,通常都离不开自己的拼搏和努力,一定不是酒囊饭袋!生活也告诉我们,越努力越幸运!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而南京大学王教授在这篇随笔里,语言功底深厚,尽管是物理学专业,但是堪比贾平凹的文学造诣,也在里面谈到了先父与家乡的父老们一样,就这样一代一代,一年一年的,一直与土地打着交道 ,日子一直紧巴,过的苦,好在1978年后能吃饱饭了。可不,这样一算,我们能吃饱饭快40年了。知足!而我们读到这里不禁眼泪打转,一代一代,不就是和我们说的新(心)时代新(心)教育一带(代)一路(鹿),一路(鹿)有你,苦一点也愿意!代(带)代(带)相传!用母亲的爱做教育,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用心做教育!为自己!更为下一代珍藏不谋而合么?今天再细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不知道王教授在写这篇随笔时落笔此处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年轻的家长们的想法如何?一位南京大学的教授,说我们能吃饱饭快40年了。知足!他的先父和家乡的父老们一样,就这样一代一代,一年一年的,一直与土地打着交道,日子一直紧巴过地苦,好在1978年后能吃饱饭了。78年也就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的两年,北大校长林建华在公开信中有提到了文革这个特殊时期对于他本人学习生活的重要影响!不管是北大的校长还是南大的教授这些在教育界的中坚力量都是来自于那个年代!十年浩荡,百废待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在那个都吃不饱饭的年代里,我们的前辈们依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创了今天新时代的大好局面!我们有着很好的学习机会和环境,家庭,学校,社会都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物质条件,可是往往物质丰富的时候,我们不懂得珍惜,我们忘记了小时候的锄禾!现在的学生和孩子怕是很难体会锄禾农民的辛苦!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曾经的雷锋,焦裕禄在学生心中何其神圣,而今天部分的学生小小年纪就高呼,学习努力为了人民币!学生缺失“爱”的教育!我们更加需要体验式教育,素质教育,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不是一味以分数结果为唯一导向的学习!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珍惜今天中国来之不易的世界地位和生活水平,懂得感恩!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因为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没有他们的一步步走到今天,一代代坚持不懈的努力!何来今天的富足的生活?喝水不忘挖井人,饮水思源!这是教育的意义之一,也是一个人学习成长必然要不断修行的,因为只有这样路才能走得稳走得长!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在此王凯莉国际教育感谢王均义教授献出这样的美文让我们分享学习,同时王教授还找出了一些学生比较容易读错的字!供大家学习参考!节选一部分献上!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Nothing is impossible,if it is impossible,make it possible!(没有什么不可能,如果它不可能,让它成为可能) (校训之一)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人若精彩,天自安排!(If you are flowers, butterflies come;If you are wonderful, days arrangement!)(校训之二)

新时代 新教育!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漫漫其修远兮!一带(代)一路(鹿),一路(鹿)有你,苦一点也愿意!代(带)代(带)相传!用母亲的爱做教育,用父亲的心做教育!用心做教育!为自己!更为下一代珍藏!

南京大学王均义教授纪念父亲的随笔引发的跨时代的教育思考

特此声明:此文章为王凯莉国际教育(KWIE)的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南京大学   麦种   随笔   先父   教授   寒露   父老   造诣   美文   中国   北大   校长   国际教育   家乡   父亲   努力   时代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