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不上大夫”无关特权

“刑不上大夫”这句话语出《礼记·曲礼》,原文是这样的:“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字面意思似乎是,礼不为下面的庶人而制,刑不为上面的大夫而制,受过刑的人不能出现在国君身边。

“刑不上大夫”无关特权

后人据此认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夫享有特权,刑罚不能惩处。还有人认为,“刑不上大夫”的“上”是“优待”的意思,“礼不下庶人”的“下”是“排斥”的意思,整句话意思是:士大夫也不会在量刑上受到优待,老百姓也不会被排斥在礼仪之外。“刑不上大夫”反而强调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朴素观点。

这样看来,就有了两种不同的理解。到底哪一种理解更接近于原意呢?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是一部先秦至西汉时期的礼学文献选编。该书最初为西汉时期的戴圣所篹辑。既然该书最早出现在西汉,让我们来看看离该书产生时间比较近的司马迁的理解。

在著名的《报任安书》里,司马迁痛心疾首地说:“传曰‘刑不上大夫。’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且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凌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古书上曾说“刑不上大夫”,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加以自勉。猛虎在深山里,百兽都会感到震惊恐惧,可等它落入陷阱或兽笼里,就只能摇着尾巴乞求食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这是猛虎由于受到了长期的外力制约而被慢慢驯服。所以,即使随便在地面上画个监牢的形状,士大夫也绝对不会随便进入;即使用个木头雕刻成​狱吏​的样子,士大夫也绝对不会和他对案受审,士大夫应该做的是,在自己将要受刑之前就拿定主意自杀,以免刑罚加身……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受刑之前就自杀以逃脱刑罚的制裁,而是等到自己的意志慢慢衰颓,遭受了酷刑对待的时候,才想到自尽保全节操,那不是太晚了吗?古人之所以在对士大夫用刑时很慎重,大概就是这个原因吧!

由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至少在司马迁的理解里,“刑不上大夫”指的不是士大夫享有特权,可以免于刑罚的惩处,而是指,士大夫为了保全自己的尊严和气节,在刑罚加身之前,应当果断自杀,以免遭到刑罚的惩处。因为在古人看来,“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即一个人生于世间,最好的情况是不让祖先因为自己而受辱,其次是自身不受辱,再次是不让自己的颜面受辱。而在刑罚还没加诸到自己的身体之时就自杀,以之避免身受刑罚惩处的耻辱,就是“不辱身”,就是“不辱辞色”,此之谓“刑不上大夫”。由此可以看出,“刑不上大夫”的意思,既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士大夫享有法外特权,也不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是修养高尚的士大夫的一种行为准则。在“刑不上大夫”的本来意义里,只有尊严和气节,只有宁死不屈的耻感,而没有一点点特权的影子。

因此,“刑不上大夫”不是古代士大夫的挡箭牌而是一种自我警醒,不是法外特权而是一种自我约束。面对这样一句古语,今天的贪官污吏们难道不该汗颜吗?

(作者:郭灿金)

(摘自《天津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国君   特权   大夫   猛虎   绳墨   庶人   百兽   礼记   气节   士大夫   优待   刑罚   西汉   的士   美文   古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