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叶嘉莹讲风雅诗词,两位大师共品文化之美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人们习惯于将诗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殊不知,诗是词,词是词,两者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明显的差异。记得近代文学家王国维先生曾这样评价诗词,他说:“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的确,如果将诗比作巍峨的高山,那么词则是绵长的河流。一个雄伟壮观,一个温婉秀丽,各有各的美。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词与诗的差异,王国维先生精心创作了《人间词话》一书。后来,由于王国维先生提出的词境美学开古今之先河,遂被众多学者奉为圭臬。

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叶嘉莹讲风雅诗词,两位大师共品文化之美

时隔多年之后,当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的叶嘉莹先生,将自己对《人间词话》的解读,通过更为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于是,就有了这部两位大师强强联合的著作——《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

词之美,美在哪里呢?在全书的开篇,王国维先生就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也就是说,词之美,美在境界。不过,这个境界之说,其实是虚无缥缈的,虽然有具体的实物作为依托,但本身并不是实体。对此,叶嘉莹先生解释说:“所谓境界,实在乃是专以感觉经验之特质为主的。”即,境界之产生全部来源于人自身的感受。

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叶嘉莹讲风雅诗词,两位大师共品文化之美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而词境的种类,又可以进行细致地划分。有造境,有写境,有有我之境,也有无我之境,且境界之大小与作者作品所取景之视野并无必然关系。比如,唐代诗人杜甫的“微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其境界是没有优劣之分的。

说起境界,自然不免让人想到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叶嘉莹先生看来,这三种境界恰恰是王国维先生对词的真挚感悟,不过这种联想与原来的主题是明显不同的。所以,王国维先生又感叹道:“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文学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表现出不同的形式,王国维先生对文学史观的审视,同样让叶嘉莹先生赞叹不已。在书中,王国维先生提到:“盖文体同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这无疑说出了古今中外一切文学形式不断变化的根本原因。

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叶嘉莹讲风雅诗词,两位大师共品文化之美

从诗的衰落到词的兴盛,也印证了这一观点。因此,“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而后,又说:“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道出了词的三种面貌。

除此之外,王国维先生对冯正中、苏东坡、辛稼轩等人所作之词,也格外欣赏。前者当得起“深美闳约”,后两位则有豪放之胸襟,让人不敢东施效颦。换而言之,词的写作手法与作者的阅历是有很大关系的,能深刻地体现作者的人格魅力。

一首好词必然经过精心的雕琢,才能将作者的真实感受抒发出来,从而让创作变成一种艺术。以宋祁《玉楼春·春景》中的这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为例,一个“闹”字,就表现出了词的境界,堪称神来之笔。若是换成其他的字,必然会使整首词失去春的鲜活。

王国维说《人间词话》,叶嘉莹讲风雅诗词,两位大师共品文化之美

王国维先生学贯东西,对诗词也是如数家珍。这样的大师,自然也会产生写词的欲望。在本书中,不仅收录了王国维先生完整版的《人间词话》,还有数首他自己创作的词。再加上,叶嘉莹先生入情入理地品读,读者完全可以轻松读懂《人间词话》,并深入了解王国维先生所传达的美学思想。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古典文学著作,可以让人近距离感受诗词之美,也能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双11好物节##全民荐书人##诗词#@果麦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词话   诗词   入情入理   奉为圭臬   人间   大师   风雅   古典文学   美学   美文   差异   精心   著作   境界   形式   读者   作者   文化   叶嘉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