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天使与魔鬼》: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我是绿皮火车,欢迎点击上方“关注”,为你分享我的阅读书单和感悟。


丹·布朗:《天使与魔鬼:Angels & Demons》


书评|《天使与魔鬼》: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写在前面


梁启超说:“人之读小说者,不知不觉之间,而眼识为之迷漾,而脑筋为之摇扬,而神经为之营注”,回忆一下自己全神贯注地阅读过的那些小说,不得不感佩此语之精准。


最终还是决定给《天使与魔鬼》这本书做个小的读书笔记,因为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小说里面对“宗教与科学关系”分析的部分了,也完全惊讶于Dan广博的知识量,真不知道他都是怎么搜集这些素材的?里面涉及宗教,科学,历史文化,古罗马和梵蒂冈艺术,符号学,神秘主义相关知识。


若有一天,有机会去罗马去梵蒂冈, 我一定要带着这本书当成旅游指南。


[心]


故事一开始,哈佛大学的宗教象征主义学朗顿教授接到瑞士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主任,离散粒子物理学家Maximilian Kohler的电话,为一桩明教杀人案件火速抵达CERN的案发现场。分析杀人原因,是因为物理科学家兼天主教神父的Leonardo Vetra在其养女,生物物理学家Vittoria Vetra的帮助下,通过实验重现了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环境,“证明”了圣经中上帝从无到有的创世纪过程。一向与天主教对抗长期受到迫害的明教有可能得知了这个实验结果,沉寂四百年后重现于世,妄图杀人灭口,绝不能让科学成为“神”的证明。


当然故事发展的细节曲折比我描述的这个要复杂得多,读起来也娱乐性十足,也难怪会被拍成好莱坞商业大片,但是电影中省略的宗教与科学关系这一部分,恰恰是我认为这本小说最精彩的内容篇章。


/01./关于教皇内侍与一名新兵的对话


这段对话给我的触动特别大。


几个月前的一个宁静的下午,在梵蒂冈城,沙特朗在穿越广场时和教皇內侍撞了个满怀。教皇內侍显然认出他是个新兵,于是邀请他陪他散散步。他们没有谈什么特别的事情,但是教皇內侍让他有种无拘无束的感觉。

“神父,”沙特朗说,“我可以问一个奇怪的问题吗?”

教皇內侍笑道:“但愿我能给你一个奇怪的答案。”

沙特朗大笑了起来。“我曾经问过认识的每一个牧师,但还是不理解。”

“是什么困扰你呢?”

教皇內侍走路时步子较小,但节奏较快,不时踢到身前的长袍。他的黑色的绉鞋似乎很合脚,沙特朗想,这反映出了此人的作风……时髦又谦逊,显示了他穿戴的风格。

沙特朗深吸一口气。“我不理解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

教皇內侍又笑了。“你要坚持读读《圣经》。”

“我在努力领会。”

“你是对《圣经》把上帝描绘成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的神而感到困惑吧。”

“就是。”

“无所不能和乐善好施简言之就是上帝是万能和至善的。”

“我明白这个概念。只是……这似乎有些矛盾。”

“正是如此!”沙特朗知道教皇內侍明白他的意思了。

“人生总会发生可怕的事情。人类的悲剧似乎证明上帝不可能既是万能的,又是至善的。如果他是爱我们的,还有这种力量来改变我们的处境,难道他不该解除我们的痛苦吗?”

教皇內侍皱了皱眉。

“他该吗?”

沙特朗感到很不安。他是不是越轨了?这是不是一个不应该问的宗教上的问题?

“喔……如果上帝爱我们,他就会保护我们,他应该这样做,可他似乎在无所不能时并不予以同情,而在乐善好施时却又显得无能为力。”

“中尉,你有孩子吗?”

沙特朗脸红了。“没有,先生。”

“假如你有个八岁的儿子……你会爱他吗?”

“当然!”

“你会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保护他一生免受痛苦折磨吗?”

“当然!”

“那你会让他玩滑板吗?”

沙特朗好容易才明白过来。教皇內侍在发挥其作为牧师的才能时总显得有点古怪。

“是啊,我认为,”沙特朗说道,“当然,我会让他玩滑板,但我会叫他小心一点。”

“所以说,作为孩子的父亲,你会给他一些基本的忠告,然后放手让他去体味失败的教训?”

“我不该跟在他后面,对他娇生惯养,你是这个意思吧。”

“但是如果他摔倒了,跌破膝盖怎么办?”

“他会自己学着变得更小心一些。”

教皇內侍微笑着说:“所以尽管你有能力去保护你的孩子不让他受伤,但你还是选择了通过让他自己接受教训来表达你对他的爱?”

“当然!痛苦是一种成长的历程。我们可以从中学习。

教皇內侍点点头说:“正是如此。”


/02./关于恐怖活动的解释


“恐怖活动,”教授讲道,“有个惟一的目的,是什么?”

“杀害无辜的人?”一个学生大胆地说。

“不对。死亡只是恐怖活动的一个副产品。”

“显示他们的势力?”

“错了。不存在软弱的组织。”

“引起恐慌?”

“对了。很简单,恐怖活动的目的是制造恐怖和畏惧。畏惧能让人丧失对当局的信任。它从内部削弱敌人……引起民众的不安。恐怖活动不是宣泄愤怒,它是一种政治武器。扯下政府绝对可靠论的面纱,你就使政府丧失了民众对它的信任。”


/03./关于人的信仰


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去深刻地思考过宗教,虽然一直坚信,一味信奉科学而不断寻求冒险、追随好奇、推动进步而不懂得敬畏宇宙自然的人,在精神层面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人。


维多利亚注视着兰登说:”兰登先生,你信上帝么?“

这个问题让他吓了一跳。维多利亚的话音里流露出的诚挚比她的询问更让人放松。我信上帝么吗?他一直希望找到一个更轻松的话题打发旅途时间。


费解之人,兰登想,我的朋友就是这么叫我的,虽然兰登研究宗教有好多年,但他还不是教徒。他敬重信仰的力量,教会的慈善,宗教给予众人的力量……然而,对他而言,如果一个人真的打算“信”什么的话,就必须清除理性的怀疑态度,可这对他那颗做学问的脑子来说,太难了。


“我想去信”他听到自己这么说。维多利亚不下判断,也不质问,她答道:“那么,为什么你不信呢?”


他轻声笑了,“哦,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有信仰,就得有信仰的骤变,发自内心的接受圣迹——相信无沾成胎说和神的介入。然后还有行为的法典。《圣经》、《可兰经》、佛教典籍……这些都包含了相似的要求以及相似的处罚。这些经典都断言,如果我不能安装具体规则行事我就得下地狱。我不能想象一个神能以这样的方式统治世界。”


维多利亚迟疑了,她捋了一下眼睛边的一绺头发,说道:“宗教就像语言或者衣服一样。我们在哪种习俗下成长,我们就倾向于哪种习俗。但归根结底我们都在宣扬同一个事物。人生是有意义的。我们对创造我们的力量心怀感激。


信仰是普遍的。我们理解信仰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是随意的。我们有的人向耶稣祈祷,有的人去麦加朝圣,有的人进行亚原子层的粒子研究。归根结底我们都是在寻求真理,而真理比我们自身更加伟大。


“科学告诉我上帝一定存在,我的大脑告诉我我永远也无法理解上帝,而我的内心告诉我没人打算让我这么做。”


不管你信不信上帝,你都要相信这样的事实。当我们人类不再相信存在比我们强大的力量时,我们就放弃了自己的责任感。宗教信仰……所有的信仰……都告诫我们有些事物是我们无法理解的,有些事情是我们要承担责任的……由于有了信仰,我们就会对彼此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一种更高的真理负责。宗教的不完美只是因为人的瑕疵。


人类道德的进步根本就没能跟上科学前进的步伐。人类以现有的觉悟境界根本驾驭不了他所拥有的武力。...... “正是因为有疑惑人们才来找你们。我们需要知道人生的意义。人类没有安全感,又缺乏开明之士的指点,这使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是某个宏伟蓝图的组成部分。但在这个星球上并不是只有宗教信仰才能启迪人的心灵!我们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上帝。


上帝并不具有无所不能的威力,不会一直自天国注视着尘世,一旦我们违背了他的旨意就把我们扔进地狱的火坑。上帝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了我们的心房和每一根神经!上帝存在于万事万物中!


你们可以毁掉宗教信仰的外在的表现形式,但绝对摧毁不了信仰本身。


/04./关于科学与信仰的关系


所有问题都曾经是精神层面的。


自鸿蒙之初,精神与宗教就被用来填补科学所弄不懂的条条鸿沟。日升日落曾一度被归功于太阳神赫利俄斯和一辆带着火的双轮战车。地震和潮汐则归因于海神波塞冬的愤怒。


现如今,科学已经证明这些神都是假神。用不了多久,所有的神都将被证明是假神。


目前科学几乎已经为人类提出的每个问题都提供了答案,只剩下几个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深奥难解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来此做甚?生命和宇宙的意义何在?


科学与宗教不是敌人,而是盟友。它们只是用不同的语言讲述同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对称与平衡、天堂与地狱、黑夜与白天、热与冷、上帝与魔鬼的故事。


/05./关于信仰


科学正极力解决的问题中有一半是它自己造成的,“进步”就是长在地球母亲身上最严重的恶性肿瘤。


教皇内侍的这段精彩演讲,既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尖刻的字句,但是不知怎么的,我读这段的时候,心里就是充满着坚定的力量与无奈的悲伤。


光照派的会员们,还有那些科学工作者,请听我说,你们赢了这场战争。


历史的车轮已经转了那么久,你们胜了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这个胜利此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昭彰。科学成了新的上帝。


医药,电子通讯,太空旅行,遗传操纵...我们如今对孩子们说的都是这些奇迹。我们把这些奇迹看作是证明科学能解答我们难题的证据。无沾成胎,火焰中的荆棘和过红海,这些古老的故事已不再有任何意义。上帝已经过时,科学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与我们认输了。


但是科学的胜利,让我们每个人都付出了代价。那可是惨重的代价。


科学也许本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单调乏味的工作,提供一系列娱乐发明与便利设施,但这让我们的世界不再有奇迹。我们看到的日出现象简化成了波长和频率问题。宇宙的复杂性被切分成一个个数学等式,就连我们人类特有的自尊也被摧毁。科学宣称地球这颗行星以及上面的居民只不过是庞大宇宙系统中的一颗毫无疑义的微粒,只不过是一次宇宙事故的产物。


那些技术说是要把我们联合起来,实际上却把我们分隔开来。如今,我们每个人都通过电子装置与世界建立了联系,但我们却感到极其孤单。我们身边充斥着暴力,隔离,分裂与背叛。宗教怀疑变成了一种美德,愤世嫉俗与对证据的寻求到成了开明思想。


如今的人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有着更为强烈的沮丧感和挫败感这难道不让人诧异吗?科学把什么东西视为神圣了吗?


科学通过探查未出生的胎儿来寻求答案,它甚至设想重新排列DNA的组合。它把上帝建立的世界分割成越来越小的碎片,就为了寻求一种价值......可结果反倒发现了更多的问题。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古老战争已经结束了。你们赢了。但你们没有给出答案,因而赢得并不公平。


你们如此激进地重定社会的方向,我们一度视为指路标的真理现在经变得似乎不再适用,就是这样你们才赢得。宗教无法跟上你们的步伐。


科学在以指数级的速度迅猛发展。它以自身为能源,如病毒一般。每一项新成就都为更多新的突破提供了契机。从车轮过渡到汽车,人类历经千年;而从骑车到太空探索,人类只花了几十年。现在,每隔几个星期我们就可看到科学上的进步,其发展速度我们无法控制。


我们之间的裂痕越来越深,当宗教被抛之脑后时,人们不知不觉陷入了精神的荒原。我们迫切需要寻求意义。说真的,我们确实需要。


我们观看飞碟,热衷于通灵术,灵魂接触,魂有体外,心智探险活动,所有这些古怪思想都披着一层科学外衣,这些思想真是荒谬至极,他么竟然丝毫不觉羞耻。这都是现代婚龄绝望的呼声,他们孤独而痛苦,因为自身的文明发展以及无法理解任何技术之外的意义,他们感到残缺。


人们说科学能拯救我们,依我看是科学毁了我们。自伽里略时代起,教会就试图减缓科学无情地进军,虽然有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但一直都是出于善意。即使如此,人类仍难以抵制巨大的诱惑。


我提醒你们,看看你们周围的景象吧。科学并未坚守自己的诺言。它所承诺的高效而简单的生活带给我们的只有污染与混乱。我们只是一个遭到破坏而发狂的物种,正走向一条毁灭之路。


这个科学之神是谁?那个给人以才智却没有给出道德标准告诉人们如何使用才智的神又是谁?给孩子活却又不警告孩子有危险,这是什么样的神?科学的语言没有善恶标准。科学教材教我们建立核反应堆,却从不问我们这个主意是好是坏。对于科学,我要说出下面的话。


教会已经累了,我们一直试图做你们的指路标,现在已筋疲力尽。就在你们盲目追求更袖珍的芯片以及更高额的利润的时候,我们为呼吁和谐,已经竭尽全力。我们要问的不是为什么你们没有约束自我,而是你们如何才能约束自我?你们的世界转的那么快,哪怕你停留片刻思考一下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某些更能干的人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你甩在身后。因此你们不断前进。


你们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算,是教皇云游世界恳请各国领导人限制使用核武器。你们克隆生物,是教会提醒我们考虑这种行为隐藏的道德问题。你们鼓励人们利用电话、视频、电脑进行交流,是教会敞开大门并鼓励人们面对面的交流,而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你们打着研究治病救人的方法之名,谋杀尚未出世的婴儿,又是教会指出了你们的荒谬。


一直以来,你们都宣称宗教无知。但就是竟是谁更无知?是那个无法定义闪电的人,还是那个不尊敬闪电那令人敬畏的神力的人?这个教会正在向你们伸出友爱之后,它向每个人都伸出了友爱之手。可我们越是要去接近你们,你们就把我们推得越远。你们说,证明上帝的存在给我看看。


我要说,拿着你们的望远镜遥望太空,告诉我那里怎么可能没有上帝!你们问上帝长什么样子,我真想知道这个问题怎么来的。答案是完全一样的。你们难道在科学研究中没看到上帝吗?你们怎么可能没看到上帝!


你们宣称如果重力和原子量发生哪怕极其微小的变化都会使我们的地球变成一团没有生命的薄雾,而不是现在这样一颗由大片海洋包围着的天体,可你们难道就没看到上帝发挥的作用吗?人们真的就那么容易相信我们仅仅是在无数张纸牌中抽对了那一张吗?难道我们已经变得如此空虚,情愿去相信子虚乌有的事情而不愿相信一种比我们强大的力量吗?


如果外界的人能像我这样看待宗教,越过宗教仪式这些高墙,他们就会看到一个现代奇迹,看到在这个飞速发展而失去控制的世界里,不完美但却率直的灵魂因渴望寻求同情之声而产生的一种手足之情。


/06./关于众生


人们凭理智找寻答案,靠情感发现新的真理。


预言,这个无法证明的事物,维多利亚仍在努力去接受它。上帝真的与教皇内侍交流过吗?她心里说着没有,而且她学的可是复杂的物理科学——研究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


每天她都看到令人惊叹的交流方式——成对的海龟蛋分开放置,其中一只在千里之外的实验室,但两只却是同时开始孵化......大量的水母以完全一致的节奏跳动,像是合成了一体。


到处都有肉眼看不见的交流方式,她心想。...... 她还记得那天她看到父亲在做祷告,就问他:“父亲,你为什么要祷告?上帝根本就不会回应。“


列奥纳多·维特勒说:“维多利亚,可能你也知道,正常情况下,人的大脑只利用了很少一部分。但是,人在情绪激动时——像受到外伤,极度高兴或害怕,沉思的时候——大脑神经细胞会突然疯狂地兴奋起来,从而使人的神志处于极度清醒状态...... 人们总是在头脑清醒时找到不同凡响的方法,解决了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这就是精神病专家说的高层潜意识。生物学家称其为变更的状态,心理学家称其为超感觉能力。基督徒则称其为应允的祷告。有时候说是神灵显圣,只不过是人们听到了内心早已明白的事情。“


众生皆有佛性,佛陀说过,皆能洞悉一切。我们只需要敞开心扉,聆听智慧。


写在后面


之所以摘抄书中的有些内容,是因为这些文字真的都触动到了我的真心。


“你信仰上帝么?或者说你有信仰吗?为什么你不信呢?”

这些问题于我,目前是无法回答的。


因此我敬重那些具有信仰的人,因为我始终认为,将自己的信仰交出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一件需要勇气的事情,即所谓勇气而不武断鲁莽,相信而不愚昧轻信。


这一定是需要一种坚持的,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有信仰的人都是可敬的。


但是存在于今天的我们,有多少人能有这样的勇气去敢于面对信仰,或者能够察觉到自己的信仰呢?


维多利亚说,信仰是由人的后天影响而成,我们当然无法排除环境对于一个人信仰的影响,排除后天之论及先天,则人与动物何异?肯定外界的影响是一定的,但是我觉得与个人的意志力也是有关系的。


有些人能够坚持自己的信仰,而有些人就很轻易对其产生怀疑。


还有那些抛弃最初信仰而考虑是否选择其他信仰的人们,他们又算怎么样的信仰者呢?还是说这从最开始就如维多利亚说的一样只是偷换概念换了另一件“外衣”呢?


我在宗教方面的书籍读得还是太少了,所以在某些概念方面仍然保持迷惑和不认同,不过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一些微妙的、令人惊叹的词句将思维的触觉引导到更深的层面,我将试着多做一些独立思考,并在以后的日子里,读更多的书、思考更多,让这棵思维之树生根发芽。


在读书的过程中寻找乐趣,进而寻找智慧,我想这是让脑力激荡的最好方法,也是读书的最好方法。


Tips:



*推荐同名电影:《天使与魔鬼》


本片根据美国畅销作家丹•布朗的同名小说改编。

书评|《天使与魔鬼》:因为“相信”,所以“看见”

/豆瓣电影


文字/绿皮火车

图片/豆瓣电影


关于作者:绿皮火车,这里有我的读书、电影、生活分享,阅读需要主张,让我们一起追寻,从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梵蒂冈   沙特   维多利亚   乐善好施   教皇   美文   教会   书评   宇宙   上帝   宗教   魔鬼   意义   事情   人类   答案   力量   天使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