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六月收割忙 | 作者:王俊峰

五黄六月收割忙 | 作者:王俊峰


五黄六月,是一年最炎热的时节;五黄六月,是芒种到来多雨的时节;五黄六月,更是老百姓头顶烈日、挥汗如雨、抢收抢种、龙口夺食的时节。人类从炎黄开荒垦壤始,就与这烈日和暴雨结缘,就与这辛劳和汗水相伴。从古至今,收麦,是老百姓最期盼的时节,也是老百姓躲不开的最苦最累的时节。与割麦有关的最著名的诗,要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了吧: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老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这老白也算得上一位体恤民情的好官了,但在这农忙的夏季,他也只能是走马观花的看看而已,根本不会深入田间麦场,和百姓一起挥汗如雨,同吃同住同劳动,所以真正的百姓之苦,他是感受不到的,也就只能蜻蜓点水般无病呻吟几句。真正的麦天农民的苦那是难以言表的。

从古代到上世纪蒋家王朝的覆灭,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农民割麦全都是用镰一把一把割下来的。人们头顶炎炎烈日,脚踩蒸笼大地,弯着腰使着劲从地这头割到地那头,麦灰扑进鼻子里,扑在身上脸上,和着那满身满脸的汗水,流进眼里、嘴巴里,那滋味唐朝老白是尝不到的。就这样一直弯着腰割一晌麦,再好的腰板也会腰酸背痛,直不起来的。这些,我是深有体会。我从小生活在农村,从能拿动镰的时候起,便逃脱不了每年的割麦。人们都说“三天胳膊两天腿”,是真的,你割麦熬不过三两天,胳膊疼腿疼是忍受不过去的,真正割过三两天,胳膊、腿还真的会不怎么疼了;可腰疼却会是终身的,腰肌劳损、椎间盘突出,这估计也是老农民们的职业病吧。那腰疼得很了,人们会把镰别在后腰上,两胳膊使劲别住镰把两头往前拉,腰使劲往后倾。嗯,这样确实是好受点。有时腰疼得很了,也蹲下来一步一步挪着往前割,但这样速度就慢得多了。等到腰疼得轻点,人们便会赶紧站起来弯着腰继续加劲往前割。有时腰疼得真的受不了了,也会躺在麦铺上歇上三两分钟,然后起来继续割。

割完麦,就用箩头把麦担到场上去,然后擞散,用杈把麦架起来,就这样在太阳底下晒。到中午麦杆晒干了,就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圈一圈转。碾一遍,再用杈翻过来,晒会儿,再用石磙碾一遍,然后起场,把麦秸上的籽擞干净,然后把麦秸挑起堆放起来,把留下来的麦糠麦籽推成一堆,然后等风来时再扬,这个过程叫打麦。噢,你听起来这活还挺轻松的吧。实际不然,老百姓在这龙口夺食的日子里,是没有休息时间的。麦担到场,擞麦;摊完麦,接着担麦;有风了,撂下扁担,赶紧去扬麦。反正有的是活干,总是干不完的活。

扬场,更是一件既有很高技术含量也极累极脏的活。几个人扬,一个人掠,反正都不容易。扬场的面对小山似的麦堆,你得一木锨一木锨地把它撂起来,还得把它撒开,用力基本一致,麦籽落下基本都在一个地方,不偏不倚,正好落在扫帚下面,这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且那么大一堆,你得一锨一锨地把它撂完,不使得你腰疼腿酸才怪呢。人们都说“庄稼活,没啥学,人家乍做咱乍做”,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你要不跟老手们学个一年半载,是根本干不了这活儿的。再说掠场吧,你要是不得口传,不身经百练,是干不成的。你得站如松,腰如弓,两手握住大扫帚,趁扬场的麦籽没落下第二锨前轻轻掠过,不然就会被砸下来的麦籽压住;而且你得始终站在一个位置不能动弹,如泰山般屹立;你还得一下一下轻轻的把麦糠掠走,不带走半颗麦籽,如轻风般掠过。这太不容易!

等把麦扬干净,在旧社会你得交苛捐杂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你得给国家交公粮,当时麦产量很低,反正你缴来缴去,最后剩给自己的也就微乎其微了,每人每年能落个七八十百八斤都要烧高香了。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虽然割麦还是人工,但打麦逐渐使用起机械了。开始是每个村买个拖拉机,带着个铁磙,那威力可比两个牲口大多了,所以场摊得厚了,一场能打十来亩,打麦速度迅速加快,收麦时间急速缩短。但不足的是,摊场、翻场、起场、扬场步骤一个也没有少,流汗受累一点也少不了。

没过几年,打麦机出现了,这个黑科技可帮了各生产队大忙,打麦速度更快。因为它不管麦湿麦干、黑夜白天,只要合上闸,有人往里送,那机器便轰隆轰隆,吞进去的是麦杆麦穗,吐出来的却是麦籽,一会儿,一座小山似的麦垛瞬间便会变成一大堆净花花的麦籽。但这个铁老虎最大的缺点就是它只要转动,有麦一进去,便会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机器周围不管是往机器进口送麦的人还是在出口挑麦秸、铲麦籽的,瞬间都会变成灰人,蓬头垢面,特别是满鼻子里都是麦灰,不论你戴没戴口罩,干过一阵子活,你一定会吐上好几天灰痰的!好在我们生产队门口有一个水库,人们只要在机器旁干一阵,就会奔到水库边一个猛子扎进去,来洗净身上的灰土,顿时便会又变得神清气爽。

到了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中央对农民、农村工作日益重视,麦收工作便迎来了联合收割机机械化收割新时代。一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进地,顷刻间,几十亩上百亩金浪滚滚的麦田便会变成一车车闪光的麦粒,人们从此告别了弯腰割麦、汗洒麦场的苦时代。

人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还是共产党好啊!从古至今,哪个朝代,哪个政党,能让老百姓在这炎热的麦收时节坐在树荫下、摇着芭蕉扇,片刻麦收便结束了?我想,如果是唐代的老白今天站在田头,肯定也会竖起大拇指:嗯,共产党,厉害!

五黄六月收割忙 | 作者:王俊峰

作者简介:王俊峰,河南济源人,退休教师,爱好文学、书法。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网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龙口夺食   木锨   麦糠   石磙   麦秸   联合收割机   生产队   挥汗如雨   牲口   烈日   美文   时节   胳膊   老百姓   机器   农民   作者   王俊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