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铁路史 奋进铸辉煌 | 作者:徐宜发

百年铁路史 奋进铸辉煌 | 作者:徐宜发


中原铁道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雨路程,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它一路艰辛,跌宕起伏,有艰辛也有微笑,有风雨更有阳光。多少年来,一代代中原铁道儿女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1

18世纪中叶,英国学者、企业家瓦特发明的蒸汽机,经过改进大规模地在纺织、造纸、采矿、冶金等行业推广使用,标志着欧洲工业革命拉开了序幕。

1825年9月27日,人类第一条全长27公里的铁路线在英国建成通车。一台蒸汽机车拉着22辆客车载有450多人,以每小时20多公里的速度,从斯托克斯出发安全驶向达林顿。“隆隆”的车轮声震撼大地,高亢汽笛声的汽笛声在空中回荡,人们大开眼界,欣喜若狂,奔走相告。这一新的技术成果,一时间轰动了英国,轰动了欧洲,也轰动了北美洲。蒸汽机在交通运输业的成功运用,惊醒了法国、美国、德国、俄国和比利时等国家,他们争先恐后纷纷掀起了修筑铁路的高潮。铁路给人们的出行和货物运输带来了极大便利,不仅推动了欧洲及周边国家的经济繁荣,同时也改变着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无可非议,铁路在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进程中功不可没!

蒸汽机车汽笛声声回荡在欧美大陆,那里的人们感受着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和精神享受。然而,闭关锁国的大清帝国,夜郎自大却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关起门来依然捧着传统农业文明的成果沾沾自喜,自鸣得意。

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修筑铁路的信息如同一阵清风吹到了中国大地,当时的爱国志士林则徐、魏源等人,先后著书立说介绍铁路,在清朝政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阵线分明的筑路派与反对派两大派别。筑路派认为,修路可以兴国;反对派则以修筑铁路弊大于利为名,极力反对。在中国“要不要修建铁路”的问题上,他们无休止地争吵了几十年却毫无结果。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及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他们纷纷要求在中国修筑铁路,毫无疑问都遭到了清政府拒绝。1876年7月3日,英国在华的怡和商行偷偷在上海修建了一条14.5公里长、带有观赏性质的淞沪铁路通车。8月3日,因撞死一名士兵遭到非议。10月24日,清朝政府用28.5万两白银将其赎回,第二年10月将其拆除。

铁路为欧洲带来了新的繁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家有目共睹。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政府内部以洋务派为代表的“筑路派”逐渐占领了上风,在几十年喋喋不休的争吵中他们的话语权明显增强。1881年初,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力主修建了唐山到胥各庄的“唐胥”铁路。这条仅有9.7公里长的开平矿务局专用铁路,于1881年9月竣工,11月8日投入使用。起初没有火车头,只能用牲畜做动力,套用马、驴拉着车辆跑。到了1882年,清政府才准许用蒸汽机车牵引。矿务局从英国进口了两台“0”号蒸汽机车,用于唐胥铁路车辆牵引。唐山是中国铁路走向未来的起点,比人类第一条铁路问世晚了56年。

唐胥铁路的建成通车,极大地鼓舞了“筑路派”,人们也清楚地看到铁路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筑路派”的不断呼吁,使清政府终于做出修建铁路的决定,任命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全国铁路建设之“总管”。张之洞把修建卢汉铁路列为首要,同时又提出了修建汉口至广州、孟津至西安、开封至济宁等铁路线的计划,这些铁路线都与卢汉铁路相连。1895年12月6日,朝廷综合各方面意见作出决定,立即动手修筑天津到卢沟桥和卢沟桥至汉口的两条铁路。张之洞负责卢汉铁路的修建,天津到卢沟桥的建设由李鸿章掌管。

这个时候的中国已经处于晚清时期,大清帝国的风光早已不再。国库空虚,人才匮乏,修筑铁路只得借助于洋人之手。西方国家纷纷盯上了中国铁路修建工程,最终比利时一家技术公司进入张之洞的视野,承接了京汉铁路的建设工程。张之洞采取边设计边开工的办法,先易后难,步步推进。1897年春天,卢汉铁路中的卢沟桥至保定段开工建设。当年4月,清政府与比利时签订了“借款合同”,工程进度逐步向汉口方向延伸,之后称之为“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最大的困难是跨越黄河,这是张之洞早已预料的事。他在1897年10月15日,就以书面的形式要求比利时公司“选派头等工师,多带测绘洋匠前来,逐段勘测绘图”之后,才能着手建桥。应该说,清朝时期的开封府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汉铁路的走向理所应当地经由开封。可是,从地理条件上看,黄河在开封地段水面较宽,而且两岸土质松软,修建铁路大桥难度太大,比利时公司建议在郑州以西的洛阳黄河地段架桥,张之洞对之提出异议,要求他们指派精兵强将实地勘测,拿出几套方案加以比选。比利时公司用了4年的时间勘测,敲定了在开封、郑州、孟津、洛阳四处架桥方案,张之洞综合分析反复比选,确定在郑州架桥最为理想,认为有利条件有三条。一是黄河北岸有堤坝防护,南岸有邙山头,土质坚硬;二是受地理环境影响,河道相对比较稳定;三是桥址河床水面较窄,仅有3公里多,架桥费用远比其它方案都低。张之洞一锤定音,京汉铁路经由郑州。1902年,比利时公司进入了大桥的测绘设计,桥墩为木桩结构,桥梁采用钢材铆接技术,这样的大桥难免不留后患。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于1903年8月开工建造,所需材料、机具是用马车、牛车从汉口拉来。黄河水流险急,施工十分困难,在基础施工中,一夜之间曾被洪水冲歪了8座桥墩,致使有人心存疑虑,郑州能否架桥?这事很快引起朝廷注意,下文询问。张之洞查明事情原委,写出专报上书朝廷,此事才得以平息。大桥于1905年11月15日竣工,全长3015米,102孔,是旧中国最长的单线铁路桥。

1906年4月1日,全长1214.5公里的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列车通过大桥时速限制不得超过10公里,晃晃悠悠过黄河。

张之洞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在修建京汉铁路的实践中,深感铁路必将会带来区域经济的繁荣,在修建京汉铁路的同时,他向张之洞积极建议修建由郑州连接东西的汴(开封)洛(阳)铁路,作为京汉铁路在中原大地的一条支线,并很快得到同意。1905年5月,清政府在郑州成立汴洛铁路总局,标志着汴洛铁路建设全面启动。郑州至开封为平原地带,两个月完成勘测任务,随后全面开工。2008年12月26日,184公里的汴洛铁路通车。之后,又向东西方向延伸,形成中原大地又一条铁路运输大通道交汇于郑州,为郑州发展带了新的机遇。

20世纪初期,铁路作为人类历史上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无疑为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推动作用。然而,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中国铁路工人,任人欺凌,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苦难生活。他们盼星星、盼月亮,天天盼望着出头之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铁路工人是一支组织性、纪律性很强的产业大军。1920年底,一个充满爱国热情的进步青年游天祥,受北京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委派,来到洛阳以技术管理人员的身份,进入陇海铁路管理局任职,创办了工人补习学校,宣传革命道理,播下革命火种。第二年,组织工人成立了陇海铁路洛阳同人俱乐部,同剥削阶级统治者做斗争,维护工人们的合法权益。1921年11月17日早上,在洛阳机车修理厂任职副厂长的比利时人狄孟,蛮横不讲理将一名进厂上班的老工人打得头破血流,激起了工友们的愤怒与其理论。狄孟仗势指使手下爪牙大打出手,大耍威风打伤多人,还当场开除了20来名工人。狄孟的粗暴激起了全厂工人的强烈愤慨,同人俱乐部要求当局必须撤换狄孟,惩治打人凶手,限3天给予答复,否则动员陇海铁路全线罢工。同时,派人到郑州、开封、徐州等地,告诉大家真实原因请求声援,夺取胜利。

11月20日,当局对洛阳工人的合理要求置之不理,陇海线从徐州到洛阳火车汽笛齐鸣,陇海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后,北京党组织迅速派人,进一步宣传发动,坚定信心夺取罢工的全面胜利,迫使当局同意工人们的合理要求。团结就是力量,罢工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铁路工人。不久,河南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洛阳组”成立。

1921年3月,湖北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赵子健到郑州铁路职工学校和工人夜校任教,向工人传播进步思想,启发工人觉悟。不久李大钊前来郑州指导工人运动,向工人夜校学员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情况,宣传马克思主义。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刊了指导工人运动的刊物《工人周刊》,赵子健在郑州设立了《工人周刊》发行站,向铁路工人广泛宣传革命道理。根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布的《劳动法案大纲》积极开展活动,争取工人集会结社、限制劳动时间、争取职工福利待遇和教育等权利。郑州召开铁路工人大会,发表《请愿国会书》,9月,京汉铁路郑州机厂(郑州机务段)镶配匠高斌和凌楚藩、姜海士等48人联合发表成立郑州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的倡议书。工人们积极响应,京汉铁路工人俱乐部宣告成立,高斌被推选为总干事。

陇海铁路工人的罢工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铁路工人,“反压迫、反剥削,争人权、争自由”的呼声此起披伏。1923年2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代表会集在郑州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遭到反动军警的残酷镇压。2月4日上午9时,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汽笛在郑州机务段拉响,京汉铁路全线停摆。2月7日,军阀吴佩孚与湖北督军萧耀南串通一气,露出狰狞面目,逼迫工人复工。中国铁路工人的优秀代表林祥谦、高斌斩钉截铁地回答:“头可断,血可流,没有总工会的命令决不复工!”表现出中国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留下了灿烂一页。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在郑州修建了二七纪念堂,二七纪念塔,激励人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奋力拼搏。

1948年10月22日,天刚蒙蒙亮,中原野战军先头部队闪电般地攻占郑州,国民党守军不堪一击仓皇逃跑,郑州解放了。第二天,中原军区决定成立中原陇海京汉铁路郑州联合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郑州铁路枢纽和两条干线,组织人员迅速抢修铁路恢复通车,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和解放战争。

1949年3月11日,郑州铁路局成立,肩负起历史的重任。

2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的成立了,饱经风霜的中原铁道千疮百孔,百废待兴。年轻的郑州铁路局组成各专业维修队,加固桥梁、整修线路、消除病害,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列车运行,提高列车运行速度。

郑州黄河铁路大桥建成通车,自身就有许多先天不足,列车通过时速不断下降。郑州铁路局接管时,大桥运行允许时速只有5公里。1949年12月27日,大桥开工加固,更换了大量的钢轨、枕木,修复损坏的钢梁,围填桥墩石料。历时近3年、先后经过5次大的整修,到1952年10月底,黄河大桥列车通过时速提升到15公里,运输效率有了明显提升。

1954年2月,经专家“会诊”鉴定,这座大桥的桥墩根基不牢,存有隐患危及行车安全,建造新桥的提议被列入议事日程,并组织勘探设计。1957年,新桥建设被纳入国家“二五”计划,在大桥的东侧再新建一座新的黄河铁路大桥取而代之。

1958年7月,中原大地连续多日天降大雨,黄河中下游发生特大洪峰,黄河铁路大桥十分脆弱,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导致京广线运输中断。中铁大桥局迅速组织精兵强将,日以继夜重新建造了一座74跨、长2889.8米的黄河铁路大桥,于1960年4月竣工,京广线恢复通车。

1969年10月,废弃了的第一座黄河铁路大桥被重新利用,桥面上加铺了钢筋混凝土板,定时单向放行汽车,方便了公路交通。1986年,郑州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我国第一座黄河铁路大桥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1987年将其拆除留下一段旧桥址并立碑纪念。

现在,人们站在郑州黄河南岸的邙山顶上,向北遥望可以清晰的看到滚滚黄河水上,并排有3座不同时期的黄河铁路大桥。靠西边的那座桥,就是1905年建成、1958年夏天雨季黄河水暴涨,被冲垮的我国第一座黄河铁路大桥,后来被拆除留下一排桥墩。至今,黄河南岸还有160多米桥梁作为历史文物保存,留下一段历史的记忆;中间的那座桥,是我国中铁大桥局于1958年动工修建,1960年4月25日建成通车的第二代黄河铁路双线大桥。因不适应铁路提速的要求被废弃,运用了56年后于2014年5月16日停止使用。靠东边的那座铁路桥,是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与京广铁路共用的4线黄河铁路大桥,历时4年于2014年5月16日建成通车,设计时速为250公里。郑州三代不同时期的黄河铁路大桥,传承着中华文明,见证了郑州的昨天和今天,记录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铁路的变迁。

火车拉来郑州,铁路带动河南。中原大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风调雨顺,适合农作物生长,不仅是中国的大粮仓,还是全国主要的产棉区。郑州因铁路交通的便利使之成为中原地区棉花集散地,是沿海纺织工业的“棉花供应站”。国家部委到河南考察,认为郑州劳动力十分充足,又是全国的棉花主产地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交通枢纽优势,成了郑州发展引人自豪的重要因素,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的全国六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1953年5月,经过勘测、选址、征地、工程筹备之后,郑州国棉一厂破土动工。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1954年4月,位于郑州西部市区的一座具有现代水平的棉纺织厂试车生产,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一片寂静,掀开了历史新的一页。紧接着,郑州第三、四、五、六棉纺织厂相继在这里一字排开建成投产,按照国家计划郑州生产的棉纺织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五大棉纺厂面前的大通道被冠名为“纺织路”。那个时候,每天上下班年轻的纺织女工,流水般地涌动在纺织路,川流不息成为一景。

铁路的拉动效应为郑州不断增添光彩。新中国解放了生产力,郑州迎来了大规模建设高潮。在筹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的同时,电缆厂、砂轮厂、水工机械厂等112个国家大型企业,先后在郑州落户,形成了郑州工业群的基本框架。与之相配套,郑州修建开通了近百条铁路专用线,纵横交错,担负着大宗货物的来来往往,优化了运输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年长的老人都曾记得,60多年前郑州曾一度有着“铁半城”的美誉,这是人们对铁路一种由衷的褒奖。

清末时期建成投产的郑州机务段,肩负着中原大地旅客列车牵引的重任,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它受到人们青睐。上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迈出了研制内燃机车的第一步,1958年9月26日,我国自己研制的2000马力的内燃机车,在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落成,标志着我国铁路机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65年我国第一代“东风”型内燃机车投入批量生产,两台重连组合使用人称“双胞胎”,在我国的大西南山区铁路运输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1972年铁道部决定,逐步在全国铁路实现旅客列车牵引内燃化,由国产的“东风”型内燃机车替代蒸汽机车牵引客车,这是中国铁路列车牵引动力的一次革命。大连机车车辆工厂在“东风”型货运机车的基础上,技术参数略加改变,其构造速度由每小时100公里提高到每小时120公里,单台持续功率为1800马力,这种新型的客运机车被定型为“东风3”型,是我国第一代铁路客运牵引专用机车。郑州机务段地处全国铁路的交通枢纽,首当其冲被列为第一批使用内燃机车牵引客车的机务段,一台台油绿色的“东风”型内燃机车很快来到郑州,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梦想。

然而,开进来的内燃机车迟迟没有动静,形成一道道“围墙”把机务段摆得满满的。那些日盼夜想能早日开上内燃机车的“大车”们都想问个究竟,这么好的机车为啥不让用?

有人解释说,“东风3”型内燃机车是天生的“双胞胎”,只能两台组合一起使用,这样算起来,郑州机务段如若替换蒸汽机车用内燃机车拉客车,人也不够,车也不够,好事成了难事。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郑州机务段英雄辈出,广大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1958年走上司机岗位的杨荣全长有一颗好奇心,也特别爱动脑筋,他和老伙伴朱广山是最先登上内燃机车,并熟练掌握驾驶技术的人员,俩人在公寓常利用休息时间谈论火车上的事。他们给内燃机车算了个账,要说“东风3”型机车单台功率有1800马力,比正在使用拉客车的“人民”型蒸汽机车牵引力还大,为什么非要两台组合在一起拉车呢?百思不得其解。他们回到段里找到技术科,会同技术人员一起翻书本、查资料,通过计算一致认为使用“东风3”单节内燃机车牵引客车,从理论上分析牵引动力没有问题,完全可以满足列车牵引需要。段领导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决定通过试验找到答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4年春节过后,郑州机务段成立了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试验小组,杨荣全担任操纵司机。“东风3”型单机牵引客车的试验进入实施阶段,晴天试,雨天试,刮风下雪还要试。试验结束,各项数据足以说明,“东风3”型内燃机车在中原大地,单机牵引旅客列车没问题,机车功率发挥正常还有冗余,乘务人员和燃料消耗都能明显减少。试验成功了,摆放的内燃机车陆续上线投入使用,机车乘务人员的劳动条件得到了改善,生产效率大有提升。

郑州机务段使用“东风3”单机牵引客车的消息传开了,1974年7月9日,《人民日报》头版头题报道了郑州机务段改革创新,率先使用单节“东风3”内燃机车牵引客车,机车乘务人员节省一半,燃油消耗减少2/5,加快了客车牵引内燃化的进程。1974年7月25日,郑州机务段比计划提前一年半实现旅客列车牵引内燃化,郑州至安阳、武昌、蚌埠、三门峡西之间的旅客列车,全部由“东风3”型内燃机车牵引,郑州机务段结束了用蒸汽机车拉客车的历史。

修建京汉铁路应运而生的郑州车站,始建于清朝晚期的1904年,已有117年的历史,随着客流的增加战场设备几经扩建改造,仍不能满足铁路运输的需要,每逢“春运”客流高峰都要经受巨大的压力和考验,站前广场人山人海,等候乘车回家过年的旅客排起了长队,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郑州铁路局千方百计挖掘潜力扩大运输能力,尽最大努力满足旅客出行需要。2006年春节前夕,正值春运高峰,河南境内连降大雪路难行。处于安全考虑,高速公路关闭、机场飞机停飞,郑州及其周边急于出行的旅客只能拥入郑州车站,赶乘火车出行。车站广场滞留旅客多达6万余人,郑州车站遇到了前所未有压力。1月21日正值春运高峰,郑州站一天一夜接发旅客列车576列,平均每两分半钟就有一趟列车开进或开出。为了列车安全正点运行,铁路职工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艰辛,彰显了敬业爱岗的本色。

车站是铁路的窗口。走进这个具有百年历史郑州车站,人们就会看到旅客候车的“海燕厅”,这是以客运服务员张海燕的名字命名的旅客候车大厅。张海燕是郑州车站一个普普通通的客运服务员,几十年如一日,早上班,晚下班,勤勤恳恳,视旅客为亲人,让从旅客踏进候车室那一刻起就有一种家的感觉,为旅客解决难事不计其数,多次受到旅客的赞扬,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是全国广大铁路员工敬业爱岗的集中体现。现在,张海燕早已退休,海燕精神却还在不断发扬光大。花开花落,岁月变换,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永远不会变。

郑州北站地处京广、陇海两大铁路干线交汇处,日办理车辆最高达32000多辆,是亚洲最大的列车编组站,在全国铁路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原铁道一颗璀璨的明珠。

1950年新中国成立不久,按照中央人民政府统一规划全国铁路布局的要求,铁道部首先提出新建北京丰台西、郑州北两大编组站。1955年10月,郑州北站动工开建,1963年1月1日郑州北站建成交付使用,一趟趟满载货物的列车经过整编从这里驶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时任郑州车站调车员的窦杨武,1951年参加工作,不到20岁就担任了调车长,经常和机车乘务员“摸爬滚打”在一起,对蒸汽机车的“脾气”摸得一清二楚。在实践过程中,他结合车站调车实际,总结出一套科学使用蒸汽机车的调车作业法,调车效率大有提高,1955年被郑州铁路局命名为“窦扬武调车法”,很快在全局推广,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62年底,窦扬武是最先调入郑州北站的技术工人,他带领伙伴们大胆创新,赋予“窦杨武调车法”新的内容,调车效率又有新的提升,在郑州铁路局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北站的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迎来了电气化引入、到发场扩建、股道展长,生产力布局更加科学。在新一轮技术更新改造中,郑州北站实现了列车信息处理、调车计划编制、驼峰作业生产自动化等,是中原铁道的一大亮点。

上世纪60年代后期,中央提出要加快“三线”建设步伐,修建焦枝铁路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从焦作出发,经洛阳、南阳、湖北襄樊到枝城,全长772公里的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是国家铁路建设的重点工程,加快建设早日建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焦枝线于1969年11月动工兴建,近百万的劳动大军,日以继夜,克服种种困难开山打洞,遇水架桥,跨黄河,过汉水,历时8个多月于1970年7月修成通车,创造了我国铁路史上又一个奇迹。

焦枝铁路建成后,枝柳铁路于1970年也动工修建,1978年建成并与焦枝铁路接轨,形成了全长1655公里的焦柳线,承担着南来北往的铁路运输任务。

侯月铁路是自山西侯马至河南月山,全长252公里的铁路线。山西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大量的煤炭乌金,急需开采运往祖国各地。1984年国务院批准侯月铁路设计任务书,并列为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1990年6月,侯月线全面开工建设,于1995年1月全线建成由施工单位临时管理运营,1998年7月,郑州铁路局接管侯月线的嘉峰以东铁路线,与新焦、新荷等线路连通直达日照,形成长达839公里的又一条运煤大通道。

新中国铁路发展突飞猛进。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从云贵山脉到长白林海,穿越着一条条钢铁运输线,这是人们摆脱落后走向美好的幸福线!

伴随着我国铁路建设前进的步伐,中原铁道发展日新月异。现有(北)京广(州)、(北)京九(龙)、焦(作)柳(州)、浩(勒报吉)吉(安)和陇(兰州)海(连云港)、侯(马)日(照)、宁(南京)西(安)、瓦(塘镇)日(照)“四纵四横”的普速铁路干线穿越河南境内,中原铁道纵横交织成网,列车穿梭般地穿行,在全国铁路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

1964年10月1日,列车高速运行的日本东海道新干线建成开通运营,开启了人类高铁的新时代。欧洲一些发达国家也相继跟进,高铁列车的开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发展高铁是我国几代人的梦想。1978年初,国家立项自主研发高速运行的动车组列车。1978年5月,原铁道部第一次召开专题会议,确定中国铁道科学院牵头,与长春客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联手,研制开发电力动车组。1988年,我国第一代动车组在长春客车厂落成,2动2拖,牵引功率为1200KW,载客382人,最高试验速度每小时142公里。虽说它未能上线投入运行,也为发展中国的高速铁路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我国铁路科研的一次大胆尝试。

中国铁路决不能因起步晚为由,总在别人后面爬行。我国高速铁路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步,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铁道部总工程师的沈之介多次呼吁要建高铁,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90年代中期,铁道部对广州至深圳的140多公里的铁路线进行技术改造,线路运营时速达到200公里,并从瑞典引进了一列运行时速200公里的“X2000”型摆式动车组列车,投入运行从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生产8组“蓝箭”动车组先后投入使用,运行时速200公里,实现了广州至深圳间列车运行公交化。1986年,铁道部等部门组织,对设计时速为250公里的秦皇岛至沈阳的客运专线进行可行性研究。1998年国务院批准“秦沈客专”立项,并作为国家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摸索经验,加快发展。

1999年8月16日,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全面开工建设,全长404公里,设计运营时速200公里,基础预留时速250公里。2003年10月12日,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秦沈客专”建成通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我国动车组研发再传捷报。2000年初,国家批准立项研发运营时速270公里的电动车组。铁道部组织株洲、大同、青岛和长春等铁路专业生产企业,联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开发研制高速动车组。2002年9月,我国自主研发、设计运营时速270公里的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中华之星”竣工下线,经过全面考核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之后,在秦沈客专试验时速达到321.5公里,创造了当时的“中国第一速”。

2004年1月国务院审议通过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中原铁道发展又一次带来了新的机遇。其中,连接北京和香港九龙与连接徐州和兰州的两大高速铁路,穿越河南境内都在郑州交汇。郑州,这个中国铁路的“心脏”区位优势再一次显现出来,必将绽放绚丽的光彩。

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高速铁路开工建设,中原大地高速铁路建设踏上了新的征程。这条由我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的世界首条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带的高速铁路,全长454公里,线路穿越豫西山地和渭河冲积平原,南倚秦岭,北临黄河,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无疑增加了施工难度。这是人类高铁建设从未遇到的难题。我国科研人员积极探索,从国外引进“无砟轨道”技术,经过无数次的测试和计算,从理论上反复论证,其结论道床改用无砟轨道可以解决湿陷性黄土带来的缺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郑西高铁建设工程指挥部在洛阳至三门峡之间,选择了一段包括张茅隧道在内的试验段,通过试验验证设计理论的科学性与正确性。经过试验,在湿陷性黄土地段修建时速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使用无砟轨道是正确的选择,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提供了可靠依据。

2009年入冬,郑西高铁全线建成,通过全面检测与检查进入了“联调联试”阶段。2009年12月11日,一列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生产的CRH2型“和谐号”动车组试验列车,试验最高时速394.2公里,又一次创造了当时的“中国第一速”,永远载入中国铁路发展的史册。

2010年2月6日,郑西高铁全线通车,极大地缩短了郑州与西安两地间的时空距离。郑州到西安大多数列车运行时间在2个小时左右,运行最快的时间只需1小时47分钟,比普速铁路“新空特快”列车缩短了3小时15分钟。人们感受到了出行乘坐高铁列车的舒适与便捷,无不为之拍手称快。

2006年12月22日,位于郑州的黄河岸边彩旗迎风飘扬,车轮滚滚,机器轰鸣,京广高铁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开工建设,一批优秀的黄河儿女云集这里,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黄河之战。6年之后,京广高铁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像巨龙一样横跨黄河两岸。黄河公铁两用大桥全长22.89公里,其中公铁合建段长9.18公里。大桥主体采用大跨度钢索斜拉技术与钢梁结构相结合,分为公路、铁路上下两层。上层为一级公路,双向6车道,桥面宽32.5米,设计速度每小时100公里;下层为双线高速铁路,设计速度每小时350公里。桥塔采用钢箱结构,主塔立面布置为“人”字形结构,塔高37米。桥体钢梁桁架结构复杂,工艺先进,施工难度非常大。中铁大桥局的建设者们创造了陆地拼装成形,实施钢梁分部整体顶推,顶推重量达3万吨、顶推距离1082米、顶推跨度168米,实现了技术上的新突破,在我国建桥史上留下了崭新一页。

京广高铁中的郑州到北京建设里程681公里,新建车站13个,河南省境内的新乡东、鹤壁东、安阳东高铁站造型新颖,各具特色,蕴含着铁路建设者的创新思维和智慧。新的设计理念还为郑州到北京的高速铁路带来了新的看点。这一段高铁线路铺架在平原大地,全程681公里大约有560公里采用了高架桥的方式,高架线路占总里程的82.2%。远远看去,高架铁路犹如横亘在天地之间的“空中长城”,气势宏伟,靓丽壮观。

京广高铁从北京出发,连接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直通香港九龙,穿越中原大地,跨越黄河、长江,点燃了一个个亮点,异彩纷呈,魅力无限。

新建的高铁郑州东站,无论从功能上还是从建筑的艺术角度上讲,都让人们为之赞叹。

中原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厚重的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郑州东站占地面积40000多平方米,其造型体现了郑州历史厚重,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展现出庄重、沉稳、宏大的气质,是郑州古城一座标志性建筑。它那独特复杂的建筑结构和新工艺在国内首次使用,其科学性、实用性、美观性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充满现代化气息的立体画面。郑州东站建筑面积达41万多平方米,共有5层,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功能齐全,出入方便。地上第三层是候车大厅,透光性能好,温度自动调控,一年四季保持恒温,旅客集中在这里候车十分惬意。第二层是乘车站台,旅客可以乘电梯乘车,16座站台32股道整齐排列,场面壮观,气势恢弘,给人一新的视觉。第一层是出站口,到达旅客从这里出站可以直接转换,乘地铁、公交、出租车和社会车辆,被大家称之为“零换乘”。地下两层,是郑州地铁1号线和5号线设立的旅客乘降站,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走进宽敞的大厅,整洁明亮,给人以舒心的感觉。电子大屏幕不时地变换显示内容,向旅客及时通报列车来往的信息;大厅设有自动售票机和人工售票窗口,网上购票、自动购票和人工售票任意自选,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车站还专门设有电视监控中心,值班人员通过多面电视屏幕观察到全站各个部位,为旅客提供更好的服务。

郑徐高铁是横跨我国东西连云港至兰州高速铁路的组成部分。2012年12月26日,郑徐高铁开工建设。2014年10月底,郑徐高铁全线完成铺轨。2016年4月1日,郑徐高铁全线进入联调联试阶段,地面设备安装检测到位,都具备了开通运营的条件。郑徐高铁河南段,地处广袤无垠的豫东大平原,一条平直的钢铁运输线出了开封城向着徐州方向延伸,是高铁列车运行理想的试验段。2016年夏初,郑徐高铁顺利完成了“联调联试”之后,承担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试验任务,通过列车不同等级运行速度的试验,验证列车高速运行对线路、高压接车网等固定设备产生的冲击和影响,以及两列高速运行的列车途中交会,所产生的“负压”值和空气阻力等科学数据,一一详细记录在册。这一切都是我国科研的重大项目,是我们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2016年7月1日,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列标准动车组,在郑州至徐州间高速线路上,按照《试验大纲》循序渐进依次进行综合试验。7月15日,我国两列标准动车组运行时速均达到420公里,行至民权交会相对时速840公里,以世界第一的辉煌纪录载入史册。

郑徐高铁与我国京广和京沪两大高铁干线相连,并连接了商杭高铁、郑济高铁与郑合高铁等,构成了我国中东部地区密集的高速铁路网。随着郑徐高铁的建成通车,郑州、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之间实现4小时直达,缩短了中原与长三角等城市群之间的时空距离。快捷舒适的高铁运输网络,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河南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发挥郑州国家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网,构建以郑州为中心,涵盖周边各省辖市的高效便捷经济圈。这是一张宏伟蓝图,现已变成现实。中原大地高铁建设日新月异,以省会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只差“最后一公里”,计划2022年5月全面建成。届时,郑州局集团公司高铁营业里程将突破2000公里,谱写中原铁道新篇章。四通八达的高铁网,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前,全国高铁通车里程累积已达37000万多公里,“坐高铁”已成人们当下最时尚的流行语。中国高铁,便捷舒适,深受人们青睐,在国际大舞台享有盛誉,是国家靓丽的名片。

百年铁路史,奋进铸辉煌。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千千万万中原铁道优秀儿女更加意气风发,肩负神圣使命,勇于拼搏奋进,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百年铁路史 奋进铸辉煌 | 作者:徐宜发

作者简介:徐宜发,1998年开始发表散文作品,著有《我心永恒》《我的太阳》《我书我心》《我行吾咏》《我述吾剩》《我行我诉》散文集,累计200多万字。其作品常在报刊杂志发表,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原中国铁路作协副主席。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李洪远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郑州铁路局   铁路   机务段   中原   黄河   车组   东风   郑州   大桥   时速   美文   机车   旅客   列车   工人   辉煌   我国   作者   徐宜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