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底与面汤

几年前去福建建瓯出差,在一家饭馆就餐的时候,点了当地的一道特色菜,味道鲜美,却有一个奇怪的名字:纳底。

纳底与面汤

据我的观察和品味,纳底的成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有瘦肉、地瓜面、竹笋,还有一些胡萝卜丝、白菜丝之类的平常菜蔬。

据当地人讲,纳底来源于一个听来颇为心酸的小故事:

过去,建瓯的女人有纳鞋底的传统,就是把地瓜面或小麦面熬成糊状,涂在一层一层的棉布上,晾晒干燥后,拿来做鞋底。

有一户人家,家境不好,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女主人把家里能吃的东西都准备了,还是缺了一道菜,正愁得没办法,突然看见了自己纳的鞋底还在院子里晒着呢,她灵机一动,把鞋底里的面饼揭了下来,切成丁状,加上一些青菜佐料,煮成了一道菜,没想到这道菜居然赢得了客户的满口称赞。

纳底与面汤

无心插柳柳成荫,从此,这道菜在建瓯流传开来,纳底也成了这道菜的名字。

经过多年的演变,纳底有了更成熟的一套做法:瘦肉半斤,切成黄豆粒一般大小,放入半斤地瓜面中搅匀。水烧开后把肉粒搓碎放入,煮熟,捞出放到冷水中浸泡。油烧热后加入葱花,加入白菜丝、笋、酱油、盐等翻炒,把泡好的肉粒放入,加适量水煮开,另加些黄酒、味精、麻油等调味品。说起来简单,但真正做起来,一定还有许多火候需要掌握,那天听当地人自豪地说:

“外地人做不来,做不出建瓯人做的味道。”

此言或许不虚。

纳底与面汤

我想起了老家的面汤。我小的时候,村里人都管面条叫做面汤,我一直也是这样叫,现在虽然改了口,但村里那些上了年纪的人,至今还是这样叫法。我一直弄不明白,面条怎么会叫面汤呢?

有一次在与父亲的交谈中,才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据父亲讲,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指1959年至1961年发生的全国性粮食短缺和饥荒),家乡连年都闹水灾,到了种地瓜的时节,瓜垅都打不起来,插上的瓜秧光长秧子不结地瓜,结了地瓜也长不大,只有指头那样粗。没有粮食吃,就把地瓜叶晒干后加工成面,要吃面条了,就和上一些地瓜面来做。由于面筋少,这样的面条下到开水锅里很难凝成条,煮得时间稍一长就成了一锅汤了。说是吃面条,到头来吃的是面汤。老邻故居见了面打招呼:“吃什么饭啊。”被问的人如果刚刚吃的面条,便会说:“面汤”。就这样,一来二去,面条与面汤就混为一谈了。

纳底与面汤,都来自历史上的经济短缺和饥饿,今天的纳底与面汤,与当初已不可同日而语,如果不加深究,只是当成一种特色的美食而已,却体味不到其中的历史况味。中国的历史,一直都是一部经济短缺的历史,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样的悲惨景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饥饿会因流离失所而造成人口的大迁移,严重的往往会让饥民揭竿而起,造成社会的动荡,甚至导致朝代的更迭。“民以食为天”,“五谷者,万民命,国之重宝”,吃饭问题便成了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过去讲“以粮为纲”,纲举则目张,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老百姓过日子,也是“常将有时思无时”,有饭吃的时候要想到没饭吃的时候,居安思危,心中常怀忧患意识,这恐怕是饥饿在人们心中留下的刻骨铭心的经验。

纳底与面汤

现在的社会,粮食较过去有了极大的丰裕,很少有纳底或是面汤这样的窘迫了,但浪费问题也随之而来了,饥饿仿佛离我们很远了,或者我们压根都不会去想饥饿的问题了。然而居安思危并不是一件坏事,由于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则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仍然处在粮食危机之中,中国的粮食问题也绝不是可以掉以轻心的,重视粮食安全,珍惜每一粒粮食,仍值得每一个人思考和践行。

心中常念纳底与面汤,当思粒粒皆辛苦,不忘过去,珍惜现在,走好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面汤   建瓯   切成   居安思危   地瓜   鞋底   瘦肉   当地人   短缺   面条   美文   村里   饥饿   放入   粮食   心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