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英国文学——诗人篇

英国人说,十九世纪,上帝给了我们太多文学的天才,音乐、绘画的天才就不肯给我们了。

“湖畔诗人”(Lake Poets)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华兹华斯与柯勒律治的《抒情诗集》(The Lyrical Ballads, 1798)出版,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开始。

1,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其抒情诗最好。《我们是七个》(We are seven)

2,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莎士比亚论》、《古舟子咏》(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柯勒律治娶骚塞妻妹,后抽上鸦片,渐颓废,后来将妻儿托给骚塞,独往伦敦混了十九年,死了。

3,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 1774-1843)。《纳尔逊将军传》(The Life of Horatio Load Nelson)。

4,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 1771-1832)。

5,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生于伦敦。拜伦的父亲是个家事不管的花花公子。他母亲脾气坏。拜伦从小不相让,吵。拜伦是个穷的贵族。他母亲骂他“拐子”,拜伦说:说这话的还是个人吗?

作品:《哈罗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这诗是他二十一岁游西班牙、希腊、土耳其时,边游边写而成的。诗寄回英国,斗两卷发表后 ,拜伦说:“我一早醒来,一夜成名,成为诗台上的拿破仑。”这就是拜伦:说得出,做得到;做得到,说得出。

1815年结婚,1816年离婚(正式分居)。就是这样。这种婚姻,就是拜伦风格。当时英国很保守,舆论大哗。他一怒之下离国出走,说永远不回来了。拜伦的脾气。

《海盗》(The Corsair)

最重要的诗是《曼弗雷德》(Manfred)

歌德说:“此诗(指《曼弗雷德》)是模仿我的,但却是一种新的东西。”

法国人丹纳(Taine)评价二者说:浮士德是庸俗的,曼弗雷德是血性的;歌德是普遍的,拜伦是个人的。

木心做的补充:《浮士德》之意义在于普遍的象征性,其精神是一面旗帜。旗帜是一片布,布有什么精神呢?而《曼弗雷德》是一把剑,是要杀伐的。歌德是伟人,四平八稳的---伟人是庸人的最高体现。而拜伦是英雄,英雄必有一面特别超凡,始终不太平的。英雄,其实是捣蛋鬼,皮大王,捣的蛋越大,扯的皮越韧,愈发光辉灿烂。

歌德一有机会就赞美拜伦,因为在文学上或生活上,拜伦做了歌德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伟人能够欣赏英雄,但英雄未必瞧得起伟人。

《该隐》(Cain), 比《曼弗雷德》更强烈。

《唐璜》(Don Juan)

拜伦自称不读书,死后发现其藏书里满是注解,真是天纵英才。

司汤达在世上最崇拜拿破仑和拜伦。有次在意大利,一晚会据称有拜伦。司汤达大喜,去,原来座位就在拜伦旁边。远远看见拜伦入场,他已昏昏沉沉,根本无心听音乐。他说拜伦皮肤如大理石中点了灯。那晚,他说未听到音乐,但看到了音乐。

为了希腊独立,拜伦倾家荡产。他奔赴希腊前线,任起义军司令,得热病死去,整个希腊为之哭泣,鸣炮志哀。尸体运回英国,伦敦人山人海迎候,引为英国的光荣。伪君子和反对他的人都想与他沾点关系。

拜伦的轻狂是一点不做作的---他喝酒,喝完就把杯子摔掉,说:我喝过的杯子不许别人再喝。

6,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论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麦布女王》(Queen Mab)、《伊斯兰起义》(The Revolt of Islam)、《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倩契一家》(The Cenci)、《给英国人民之歌》(Men of England)、《自由颂》(Ode to Liberty)、《西风颂》(Ode to the West)“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去瑞士旅行,在日内瓦湖边碰到拜伦,从此友谊深厚,说死也为拜伦死。拜伦抽鸦片,请雪莱过海取货,结果溺亡了(小道消息)。

西方人真正会写的,是小说,不是诗。中国人才会写诗,但不会写小说。现代中国人,散文、小说、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

7,约翰.济慈(John Keats, 1795-1821)。作品:《艾德美》、《伊莎贝拉》(Isabella)、《夜莺》(Ode to a Nightingale)、《古瓶颂》(Ode on a Grecian Urn)

济慈应雪莱之邀到意大利养病。那时没飞机,马车颠过去,到了意大利,肺病已是后期,完了,二十六岁死于罗马。

8,阿尔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桂冠诗人。

9,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 1812-1889)。《铃铛和石榴》(Bells and Pomegranates)、《男人和女人》(Men and Women)、《花衣吹笛人》(The Pied Piper of Hamelin)

10,伊丽莎白.芭蕾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 1806-1861),通常称勃朗宁夫人。《被放逐的戏曲》(A Drama of Exile)、《孩子的哭声》(The Cry of the Children)

11,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

12,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

13,克里斯汀娜.罗塞蒂(Christina Rossetti, 1830-1894)。《鬼市》(Goblin Market)

14,同时还有莫里斯(William Morris), 梅瑞狄斯(George Meredith)、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王尔德,哈代(Thomas Hardy, 写诗起家,后来以小说得大名)、斯温伯恩(Algernon Charles Swinburne)、道生(Ernest Dowson)、菲兹杰拉德(Edward FitzGerald, 翻译波斯《鲁拜集》(The Rubaiya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英国   浮士德   拜伦   歌德   柯勒律治   罗伯特   拿破仑   诗人   华兹华斯   勃朗宁   济慈   希腊   伦敦   伟人   美文   英雄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